“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10年前爆火的辭職女教師,回到原點?

01
每次提及辭職的話題,多少人會像我一樣,不由想起那個河南女教師。
想起那封曾刷屏全網的辭職信: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僅僅10個字的長度,將多少人拉向詩與遠方的憧憬。
前不久,當女教師顧少強和她的故事再次衝上熱搜,才忽然驚覺,歲月又走過10年的長度。
而這10年,顧少強沒有越走越遠,早已回到出發的原點鄭州。
這其中,發生了什麼?她現在究竟怎麼樣了呢?
02
時間拉回2015年。
4月10號,那天是顧少強的最後一節心理課,主題是:寫給未來的信。
一群初一的孩子,要給兩年後的自己寫一封信。
這樣跨越時空的交流,是課堂上常見的方式。
可那天,不只坐在教室裡的學生們,站在講臺上的顧少強,也忍不住對這個課題,思考了起來。
只是,她要回答的,不是兩年後的自己。
而是10年後,20年後,甚至更遠的自己,會是怎樣的。
她喜歡自己的工作,也可以用“拼命形容自己對於工作的態度。
可是一想到自己一輩子都囿於三尺的講臺,還是太可怕了。
因為當時已經35歲的她,還有太多的夢想沒去實現。
她至今記得,那天自己和班上一個男生的對話。
“老師,兩年後你就不能親自按時把信交給我們嗎?”
“不能,因為我要辭職了,我不幹了。”
講臺下,炸鍋的學生們七嘴八舌地詢問,“老師你要去哪呀”。
講臺上,顧少強卻從沒有像這一刻如此清醒。
她並不知道確切的目的地。
她也不知道,三天後的自己,將一夜成名,火爆全國。
4月13號,顧少強提交了自己的離職信,然後隨手一拍發在了朋友圈。
上面僅僅10個字,是因為怕麻煩。
配上的那句“再見了過去”,是為給自己一個正式的告別。
可她低估了任何“由心而發”的魔力。
睡夢中被接連的電話驚醒。
先是朋友圈瘋狂轉發,再是社交媒體,然後各大網站霸屏。
“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
辭去“鐵飯碗的是顧少強,觸動的卻是億萬網友的心。
03
帶著“史上最具情懷的辭職信”,顧少強的新生活,開始在了那個春暖花開的季節。
說走就走的果決,向來是她的行事風格。
拉上一個行李箱,帶上一萬塊的積蓄。
辭職後的三個月,她便走過了成都的街道,踏過了烏鎮的青石板,嗅過了江南的味道……
在她一股腦兒扎進遠方的這段日子裡,外界也沒有停止對她的尋找。
有人瞅準時機,打算免費資助她環球旅行。
一家網路遊戲,開出百萬年薪請她代言。
一個島國總理,想邀她去小島上看一看。
甚至,她喜歡的一個旅行節目,也向她拋來了橄欖枝。
但讓她決定停下腳步的,並非這些從天而降的“好事”。
而是她遇到了志同道合的另一半。
在四川青城山下的一個小鎮裡,他們決定實現埋藏心底多年的民宿夢。
“遠歸”為名,寓意走得再遠,都能找到回去的路。
只是彼時她還未能預料,這個帶她入夢的地方,也是將她拉回現實的存在。
開民宿的100萬,是向各方籌借的。
後續的經營,卻沒有想象中的那樣容易。
時好時壞的生意,夾雜太多不可預知的意外。
每一次水管斷裂,尤其是全古鎮客滿水管卻突然斷裂,都讓人心力交瘁。
民宿女主人不是想象中的詩酒花茶作伴。
包裹日常最多的,是洗不完的床單和鋪不完的床。
可奉行生命在於折騰的顧少強,享受著這樣充滿未知的生活挑戰。
從一個生活小白,這些經歷也教會了她面對真實的人生,然後樂觀地將一切歸為財富。
而真正讓她重歸原點的原因,其實是她的媽媽,還有她的女兒。
她的媽媽一直難以習慣四川的生活。
年紀大了的她,經常關節痛,回鄭州能及時看病,身邊需要有人陪伴。
女兒越長越大,也需要更好的教育環境。
青城山下的風景很美,終究承載不了所有的需求。
一顆再勇敢自由的心,也終歸有難以割捨的角落。
04
故事的開頭,總是轟轟烈烈,結尾卻多寂靜無聲。
饒是,它曾轟動過全國。
10年的時間,足以改變許多。
不再一味追逐遠方,顧少強有了愛人,有了女兒,有了更多的牽掛。
當她停下腳步,有人覺得她終是打了自己的臉。
有人感嘆浪漫敵不過現實的幻滅。
甚至有人覺得自己被騙了。
畢竟,當年多少人把那句“世界那麼大我想去看看”,換成了個人簽名。
多少年輕人對這個素未謀面的女老師,寄託了自己心嚮往之,卻無法抵達的期望。
顧少強一直明白:
“外界會把我塑造成情懷偶像,代替他們去看世界,把勇敢、堅持、任性之類的詞堆在我身上。”
所以,後來,當她去開客棧、去結婚生子,都沒能逃掉質疑與失望。
可她更清楚的是,當時的辭職也好,現在的迴歸也好,都是個人的選擇罷了,從未後悔。
10年前,春暖花開那一刻的出發,是她當下最想要的結果。
10年後,陪在最愛的人的身邊,也是當下她最想要的結果。
她給女兒起了一個小名:小魚兒。
她想讓女兒一直明白,子非魚,焉知魚之樂。
能跟隨自己的心走,敢衝破那個被畫好的圈,就已經比許多人勇敢。
用了10年的時間,兜兜轉轉看似又回到原點。
可這些日子畫下的那個巨大的圓上,每一個點展開敘述,都是已經親身體驗過的不一樣的人生,不一樣的精彩。
都是隻有勇敢出發過,才能留下的無法被抹除的足跡。
05
顧少強已經40多歲了,鏡頭前的她,打扮精緻,一身利落。
不惑之年,因為抵達過更多的地方。
她已經完成了人生閱己、越己、再悅己的漫長過程,只是不再行走在路上,她依然對生活充滿了無限的熱情。
學古琴,參加脫口秀,做影片,重拾心理諮詢……
每一個人生的路口,她都在選擇自己喜歡的事情,嘗試新鮮的事情。
認清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勇敢真誠,認真熱愛。
世人所向往的好工作,尤其是體面的工作,她也從來沒有固定的概念。
“你自己覺得好就行,屬於自己的快樂,不用別人定義。”
寫到這裡,回過頭細想,才驚覺其實是我們的理解太過淺薄。
原來,是我們對“我想去看看”的認知過於狹隘了。
那些想探索的世界,想去看的世面,從不只是地球上的某個地方,某個景點。
而是人生得意須盡歡的勇氣。
而是不把青春困在遺憾裡的勇敢。
而是邁出第一步時就已然存在的意義。
什麼是成功的人生呢?
家財萬貫,算嗎?
可再多的財富,也有買不來的健康和熱愛。
環遊過世界,算嗎?
可世界這麼大,總有我們的腳步無法抵達的地方。
很喜歡王小波的解讀:
“我對自己的要求很低,我活在世上,無非想要明白些道理,遇見些有趣的事。倘能如我願,我的一生就算成功。”
10年的路上,顯然顧少強已經如願。
也正如她自己所說,“離開不是厭倦,回家也不是妥協,生活探索從來沒有止步。”
人生不是既定的軌道,而是無際的曠野。
無論走哪一條路,最重要此生盡興。
宣告:本平臺所使用的文章、圖片、影片及音樂屬於原權利人所有,因客觀原因,或會存在不當使用的情況,非惡意侵犯原權利人相關權益,敬請相關權利人諒解並與我們聯絡及時處理。
點選圖片檢視:《黃帝內經》不只是一部醫書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