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的推文發了兩次都被平臺刪除了。
第一次被刪的時候,我就有些惱火。在情人節釋出一篇寫婚姻和親密關係的文章,我看不出有任何違規之處。關鍵是平臺把你的文章刪了,通知都是:“你好,以下文章被判斷為涉嫌違反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已刪除。”
你無法詢問對方:“我究竟違反了哪一條法律法規和政策?”他們就不告訴你。平臺刻意營造審查標準的模糊性,迫使你做自我審查。這是一種寒蟬效應,就好像一條盤踞在吊燈上的毒蛇,你不知道它什麼時候會給你來一口。
可我想知道紅線在哪裡。於是,我專門詢問了 DeepSeek,它說:“你的文章以個人經歷和感悟為主,宗教內容更多是為了背景和支撐,這種表達方式通常不會觸犯平臺規則。”
不過 DeepSeek 也友情提示我:“公眾號的稽核機制有時會過於嚴格,尤其是涉及宗教和信仰的內容。透過調整語言表達、弱化宗教色彩、替換敏感關鍵詞,你的文章應該能夠更順利地透過稽核。”
我信了,晚上重新發布這篇推文,但是早上起來發現,微信平臺在半夜兩點多又把它給刪了。
不過我也不想抱怨公眾號平臺,這種刪帖機制絕不是商家願意實施的,因為它顯然有違商業利益最大化原則。為此,我又問了 DeepSeek:“為什麼公眾號的稽核機制過於嚴格?這種嚴格的稽核機制對於騰訊也是不利的吧,難道不會降低使用者的活躍度嗎?好奇怪。”
DeepSeek 跳出了一大段回答,不過我還沒來及仔細看,這些文字就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一行字:“你好,這個問題我暫時無法回答,讓我們換個話題再聊聊吧。”
我繼續追問,DeepSeek 顯示:“伺服器繁忙,請稍後再試。”
好傢伙,這麼一個小問題居然把“國貨之光”都給搞宕機了


前段時間我看了一個訪談節目,講述美國一位學者因為對於少數族裔的“不當言論”,觸犯了所在高校的 DEI 方針,最終被迫免職的經歷。其中一個有意思的細節是,校方從始至終拒絕告知這位學者,他究竟哪條言論違規了。
我看罷不禁慨嘆:經過這麼多年的恩恩糾葛,中美兩國在這一點上竟然殊途同歸了。也許是因為列寧主義的馬克思主義與文化馬克思主義存在某種親緣性?
顯然,對於我們來說,這是一個蟄伏的時節。蟄伏是為了儲存生命和體力,等待春暖花開。我們當為此祈求,使我們可以“敬虔、端正、平安無事地度日”(提前2:2)。其實,相比教會前幾個世紀所受的患難,我們的這點難處算不得什麼。所以,遇到這種情況,大家不必抱怨,而是在這個世代積極地謀求生存之道。
後臺始終有人問我:“為什麼你的推文可以不做敏感詞處理就能發出來?”首先,我自己也是多次被刪帖,在這個問題上並無萬全之策。但我可以為大家提供一些個人的經驗,大家且看且珍惜吧。
當我們想避開平臺稽核,通常是在敏感詞上下功夫,因此我們會把許多關鍵詞進行替換,如 SD、YS、SJ、DG 等等。有的人會用繁體字替換,有的人會把敏感詞用標點符號隔開,
然後把標點符號的顏色設定為白色
(這種方法我經常用)。
不過根據我的經驗,這種做法都偏離了重點。因為,平臺的稽核技術追求的很可能不是“用語控制”,而是“主題控制”。也就是說,如果平臺識別了你的推文是關於信仰的新聞報道或學術論文,那麼即便你的推文中有不少敏感詞,也是可以全文發出來,而不需要做任何更改。
這就對公眾號運營者提出了要求:我們可能需要更多涉足薛華(Francis Schaeffer)所說的“福音預工”的領域。然而,這何嘗不是對於基要主義的一種救治?它向我們發出挑戰:走出“屬靈黑話”的舒適區,我們還能對他人發出有益的言說嗎?
總而言之,目前的環境迫使我們善用自己的頭腦和理性。這本是主的門徒所擅長的,從教父時代就是如此。而這恰恰也是福音派近幾十年來最為虧欠的地方。
寫到這,我仍然不知道這篇推文能在“吊燈毒蛇”的血盆大口之下存活多久。蘇格拉底說:“哲學就是練習死亡。”對於我們這些公眾號運營者來說,被莫名其妙地刪帖,就是我們生活中的“死亡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