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砍了618一刀

前段時間向吳曉波老師請教時,他打了一個比方:如今國內的價格之戰,已經從站著互相掄拳頭,進化成躺在地板上扭打。
當時,我們哈哈一笑。但沒想到,短短幾個月後,我的認知再一次被重新整理:這已經不是躺在地板上扭打了,而是撕光了衣服,互相揪頭髮。
為什麼?因為5月29日,“價格屠夫”拼多多向商家悄然上線了一項新功能:資源位自動跟價。
太狠了,真的是太狠了。
雖然我們都有充分的心理準備,2024年是一場價格的白刃戰,幾乎每一家公司的戰略會議,都將低價、低價、低價在白板上戳出洞來。
但618前夕,拼多多的這一招,還是大大出乎了我的意料:這場戰爭,竟然到了如此慘烈的地步。
等等,先別激動,資源位自動跟價,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它又怎麼就“慘烈”了?
好,讓我喝口水,爭取用一篇文章,給你捋明白。
首先,什麼叫“資源位自動跟價”?
我給你打個比方,就像是拼多多向所有商家詢問:對於一些有流量扶持的“資源位”,要不要和我們籤一項協議?
什麼協議?拼多多對商家說:兄弟,618來了,賺大錢的機會到了。
但你也知道,咱們平臺的資源位的邏輯是“同類目直接把流量給到最低價”。你看,你的商品收藏、轉化率、口碑都很不錯,但是隔壁老王,他明明賣的是和你差不多的東西,卻只因為價格比你低了一點點,就把資源位的流量全都吃走。你就貴那麼一點點,結果就沒人買,豈不是太可惜了?
我知道你平時忙,沒空盯著老王每天賣多少錢。要不這樣,咱們籤個協議,你授權給我,只要我發現老王賣的比你便宜,就幫你把價格自動改到和他一樣。這樣他的流量、買家,不就分了相當大一部分來你這裡,你不就可以閉著眼睛爆單?
當然,你也別擔心價格會無底線低下去,這樣,你設一個底線,比如降價最多不超過10元或者15%,這個範圍內,兄弟我都幫你包辦了。你看如何?
好了,比方結束。請問你有什麼感覺?
好像還行?不就是個自動比價機制?電商平臺不是一直這麼做嗎?
不不不,這次真的不一樣。
拼多多的這波操作,是運營邏輯上的變化。它很可能會將電商平臺的價格之爭,帶入一個全新時代。
從“個體決策”時代,進化到“演算法決策”時代。
什麼叫個體決策?
一個吹風機,你賣200塊,這天平臺突然告訴你:我們發現隔壁老王賣了195塊,你現在不是最便宜的商家了喲。
哎呀,這可怎麼辦?當消費者選擇“按價格排序”時,老王的搜尋結果就會在你前面了。
要不要跟進?由你決定,你可以說,我有獨家專利、我有品牌價值、我有客戶口碑,我不在價格上和你卷生卷死,我就做好品牌,召集一群信任我的消費者,至少在“綜合”這個排序裡,我排到你前面。
當然,你也可以扒拉扒拉算盤,發現賣便宜點還是能賺錢,那就袖子一捋,卷就卷,誰怕誰,你賣195,我就賣190。
改好價格,上線,看,老王,我又排到你前面了吧。
你看,此前所有的電商平臺比價邏輯,無論如何慘烈,這個決策最終還是由人來做的,最終那個“調整價格”的按鈕,始終掌握在“人”的手裡。
但演算法決策呢?拼多多這次的自動跟價,本質是在讓商家做“提前同意”,從商家手中拿走價格的修改權。
商家你只負責給我一個你的底線價格,低於這個價格,你就要掀桌子不幹了。
這個價格之上呢?賣多少錢,我拼多多說了算。
什麼?你覺得這個方案太“無賴”?沒關係,你也可以不參與,只不過資源位的流量,大機率就沒你什麼事了,我要去推薦更便宜的商家了。
換句話說,拼多多,把“調整價格”這個按鈕,從人的手中,交到了演算法的手中。
這個調整,真的那麼重要嗎?
真有那麼重要。
因為類似的邏輯,在另一個領域也曾發生過:股市。
在各大股票市場的早期,交易都是以散戶為主。每天的看漲、看跌、買入、賣出,都是由“個體”手動決策,就如同此前的電商平臺。
但是,最近二三十年,一股新的交易風潮極大程度上改變了市場的交易邏輯:量化交易。
什麼是量化交易?就是機構蒐集一大批頂級院校的頂尖大腦,甚至是諾獎得主,用一整套複雜的演算法,去進行股市投資。
金融學家香帥老師曾說,量化交易從業者被稱為“火箭科學家”,因為他們把金融市場當成天體執行一樣研究。透過精密地計算、推演,找到其中的機會,賺取常人難以想象的利潤。
這個利潤有多高?香帥老師說,2006年,來自摩根士丹利、高盛、德意志,這些投行的頂級量化交易從業者們,平均年收入是5.7億美金。
當然,量化投資帶來的不只有收益,還有風險,並且可能是對於整個系統的風險。
在投資界,有一種情況叫“烏龍指(Fat Finger)”,指一個非常偶然的失誤,比如輸錯了一個數字,導致這個錯誤在複雜的演算法內被不斷震盪、放大,最終造成難以想象的影響。
2013年,光大的一次“烏龍指事件”,就曾導致300多億資金瞬間湧入股市,幾分鐘間,上證指數就升高了100多點。
演算法決策之於電商,或許就如同量化交易之於股市。
目前,拼多多的“資源位自動跟價”系統剛剛上線,從目前的介面來看,將會持續到6月21日,也就是整個618期間。不過,此前抖音電商也曾宣佈過小規模內測類似的“自動改價”功能。
618之後,這種模式會不會繼續?甚至成為平臺日常?
其它平臺,會不會跟進?甚至像“僅退款”那樣成為標配?
這種演算法模式,會不會帶來“烏龍指事件”這樣的風險?
這些問題,我們暫時都不得而知,需要讓子彈再多飛一會。
但至少,現階段的商家,並不都能全盤接受。
在小紅書等一些平臺上,已經可以看到許多商家憤怒的發言。
他們大多認為,無限的價格內卷,已經極大的壓縮了商家本就微薄的利潤空間。但在大環境裹挾下,卻又只能接受被動內卷的事實。
我採訪了一位在拼多多上經營數碼配件產品的商家小唐。
小唐說,他的商鋪,就選擇了“不參加”這次自動跟價活動。
我問他為什麼這麼選擇,他說,其實商家並不排斥平臺促銷,甚至可以接受購物節期間“賠本賺吆喝”。
但商家想要的是,我付出了低價,獲得了這一波短期流量,可以在購物節結束之後,實現更長時間段內的“長尾效應”,帶來後續收益。
假如過了購物節,恢復日常價就不再具有競爭力,那麼既然都是“賺吆喝”,一款成本10元,日常售價15元的商品,他或許會選擇,讓利2元給消費者,再拿出3元去做廣告,而不是直接被平臺降價到10元。
用增加付費廣告支出,對沖不參加活動導致的流量減少,這或許將成為未來一段時間內,一部分商家的選擇。
其實,類似的機制,拼多多並不是全球第一家。幾年前,亞馬遜就曾推出過“自動定價”功能。
而亞馬遜“自動定價”的不同是,它不僅能在發現更低價格時“向下調價”,還能在行業價格普遍上漲時“向上調價”。
比如,因為原材料價格的普遍上漲,類似的產品普遍出現了漲價,那“自動定價”也會將你的價格向上調整,匹配競品。
換句話說,這種模式,更像是一種“隨行就市”,而不是單純的“低價”。它或許更貼近於很多人心中的“合理價格”。
不知道未來是否會有一天,中國的電商平臺也出現類似的模式,那或許標誌著我們的電商業務,來到了更加成熟的新階段。
好了,故事說完了,不知道你的感受如何?
反正,我有一個特別核心的感受,拼多多再次向我們證明了一點:
想靠“資訊不對稱”,靠“你不知道我賣的貴”,來賺取差價的商業模式,生存空間已經越來越小了,並且在肉眼可見的未來,都將持續變小,直至消失。
每一家參與競爭的企業,都必須反覆逼問自己:我究竟能為這個市場,提供什麼獨特的價值?
回答不了這個問題,當時代的車輪碾過你時,可能真的連看都不會看你一眼。

*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參考資料:
1、《量化交易,諾獎得主也會掉進的坑》,香帥的北大金融學課
觀點 / 劉潤主筆 / 歌平 編輯 / 二蔓  版面 / 黃靜   
這是劉潤公眾號的第2266篇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品牌推廣 培訓合作 | 商業諮詢 | 潤米商城 | 轉載開白
請在公眾號後臺回覆  合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