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傳統行業的衰落似乎已成為常態。
近期,據藥店頭條文章顯示,藥店行業頻現“旺鋪”轉讓現象。隨著經營成本的持續攀升、利潤空間的不斷壓縮、客流量的顯著減少以及監管政策的日益嚴格,藥店似乎也正迎來一場“倒閉潮”。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近兩年母嬰店在健康調理領域卻“異軍突起”,不再侷限於傳統的奶粉、尿片等商品銷售,而是逐漸向健康調理、營養補充等多元化服務轉型。母嬰店這個看似與藥品銷售不直接相關的業態,似乎正在替代藥店的一部分職能,成為一些家庭解決健康問題的“首選目的地”。
健康調理,是母嬰店與市場的雙向奔赴?
母嬰店做健康調理,不是空穴來風,而是一場由來已久的雙向奔赴。
一方面,隨著母嬰家庭消費能力和健康意識的提升,母嬰營養品市場呈現出蓬勃發展的態勢。據相關調研資料顯示,中國母嬰營養品市場規模正持續擴大,預計到2024年將超1000億元。這一潛力巨大的新興市場,是母嬰店轉型健康調理型門店的堅實支撐。
同時,新生代寶媽對於寶寶體質健康的重視程度不斷提高,願意為孩子的健康投資。她們不僅關注寶寶的日常飲食和營養補充,還注重寶寶的身高、體質提升和疾病預防,母嬰消費的這一變化也讓母嬰店銷售健康調理產品、提供健康調理服務有的放矢。
另一方面,由於行業內部競爭加劇,母嬰店轉型升級的步伐被越催越快。“不轉型就淘汰”的口號下,很多母嬰店在健康調理領域,已經建立起了一定的優勢。新母嬰店走訪市場過程中,從“人貨場”三方面總結出以下成功的調理型門店的特徵:
其一,從人的角度來看,這些母嬰店主和店員透過專業培訓和知識積累,逐漸從傳統的產品銷售者進階為了健康管理專家,不少甚至考取了相關資格證書,能夠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專業、個性化的服務。其二,從貨的角度來看,調理型母嬰店在選品上更加註重產品的品質和效果,透過精選優質、高效的營養品,能夠滿足進店寶媽大部分焦慮和需求。其三,從場的角度來看,調理型母嬰店透過最佳化店鋪風格、增設健康諮詢區域、邀請醫師坐診等方式,營造出專業、可信賴的消費場景。
替代藥店?共融互補才是未來
當然,轉型調理的路沒有那麼簡單。新母嬰店走訪市場時也瞭解到,轉型調理的母嬰店中,只有不到一半的能成功,而在這之中,又只有少數的門店能最終存活並持續增長。可見,調理型門店所需的專業知識水平、消費信任的建立、健康服務機制的完善都並非一朝一夕的事業。
更何況,在經營範圍和專業性、監管法規和消費者信任度上,母嬰店仍然和藥店有著質的差異。可以說,母嬰店不可能真正替代藥店。
不過,調理型母嬰店的出現,無疑正在模糊藥店與母嬰店之間的界限。也許在未來,我們會看到一種新型零售模式的誕生:藥店不再僅僅是藥品的銷售場所,而是成為提供全方位健康管理服務的平臺;而母嬰店也不侷限於母嬰用品的銷售,也可以擴充套件至家庭健康調理、嬰幼兒健康諮詢等多個領域。
這種相互融合、共同發展的新型零售模式,能為消費者提供更加全面、專業、個性化的健康服務體驗,或許也正是需求升級與競爭加劇下,兩個行業共同的“自救之路”。
掃碼來現場👇

沒看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