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隨著高考成績公佈,選擇哪所大學,學什麼專業,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成年後的人生走向。
專業可以成為開啟某個行業大門的一把鑰匙,也可能是一次試錯、學習的過程。多年後回頭看,很難說當時的選擇究竟是“對”還是“錯”。
步步為營的人生可以是一種選擇;有時候也可以放輕鬆並且“腳踩香蕉皮”——滑到哪裡算哪裡。
關於這件事,我們和8位來自不同省份,並且“沒有從事本科所學專業相關工作”的90後聊了聊。
👨 📖 👩
“學不喜歡的專業,
是一種‘消極的自由’”
受訪人:梅菜
本科專業:網路工程(鐵路訊號)
當前工作:使用者研究專案助理
考上本科專業前,我復讀了一年,當時的復讀學校管理非常變態,那一年裡我覺得怎麼著都得有個大學上。
父母還是希望我留在離家近的地方。當時我第一志願報的是某外國語學院的語言類專業,這個想法得到了父母的認可,但他們又覺得應該在我“能力範圍之內”,去讀一個985/211的學校,於是在這兩個先決條件下結合我的分數,西南某校的網路工程就成了比較好的選擇,成為了我的第二志願並被錄取。
這個專業的本質其實是鐵道通訊,是一個工科專業,加上我們那一屆好像只存在了三年。我所在的這個校區,所有的專業都是圍繞著鐵路相關的,從裝置到教學資源都非常有限,來到這裡後,很長一段時間裡的情緒都非常牴觸,因為要學物理和高數。

上課時用到的實驗儀器,非常複雜難懂。
大一大二,我硬著頭皮學也能學進去一點——至少不像是高中上課那樣枯燥。到了後兩年,我發現理解不了的東西就是理解不了,有時甚至感覺我在被這個學科羞辱,完全沒有摸著門道,上課就是為了應付考試。
透過學習,我發現自己從內心來說是無法認可這個行業的,更無法在其中找到一點樂趣,回憶起那段時間,算是一種“消極的自由”。於是從大二開始,我就開始做各種各樣的兼職,開始和校外不同職業的人打交道。包括在校內,我也會和不同專業的人交往,我很好奇別的人在做什麼。
同時因為內心還是對文科專業有嚮往(之前高中學的是理科),我大三下學期選擇了考研,考上了廣東一所大學的傳播學專業。我進去之後發現,不管我學不學分都還是良好以上,同時學校的這種培養機制,也沒有讓我得到入學前設想的,能得到一點鍛鍊的教育。

在現在的公司,每天喝同事手作的美味手衝
畢業後我就來到現在的公司了,這是我第一份正式工作,我覺得本科學的知識一點也沒用上,倒是研究生時一些對於文化研究的基本功,讓我積累了自己的研究學習方法。
打個比方,我感覺學生時代的學習是在封閉性的情境之中給到一個完美的解決方案;工作之後,所有的問題都是開放性的問題,有很多路徑去解決事情。
如果讓我回到當年再報一次志願,我覺得我會選英語或者是別的小語種,總之必須要學一門語言。其實我感覺現在很多語言類學生的思路就是本科學個語言打基本功,然後研究生就再去學一個別的專業。
💭
“我在大學最大的目標,
是去找到我感興趣的東西”
受訪人:園子
本科專業:材料成型及控制
當前工作:養生運動老師
我報志願的時候能填5所學校,這些學校和專業基本都是我按照估的分和這些學校往屆相關專業的錄取分自行選擇的,哈工大的這個專業,好像是第二還是第三個志願。
當年上大學的時候,我內心一直有一個點,就是我在大學裡最大的目標是“去找到我感興趣的東西”,不管是方向也好,內容也好,有意識地往就業方面再靠。所以後來才能那麼清晰地感覺到:我學的專業怎麼這麼無聊!

我學的專業怎麼這麼無聊!
我覺得大學的學習模式跟高中挺像的(至少我是這樣),特別是大物、高數這些很晦澀的專業,我覺得這種東西又花時間又沒什麼實用性。我的學姐學長們很多畢業都去了長春一汽這樣的製造企業,每天在工廠和家兩點一線。
那個時候我因為埋頭學習導致肩頸不太舒服,一開始去醫院,醫生說是肩周炎,需要做理療,但並沒有很大的改善。後來在健身房接觸到了運動康復,發現它對我的肩周炎效果很好,就自學了一些關於運動康復的內容。
學校有很多選修課,我一開始抱著試試看的心態選了心理學,後來發現自己很感興趣,我當時蠻喜歡那個帶我們的老師,跟著她參加了一些心理學的培訓和考級。
當時一度有想過畢業後去考心理學的研究生,但在準備的過程中覺得這種純學院派的東西沒什麼意思,還是得親自去市場感受一下,加上當時我已經有一定的訓練基礎和康復理論,就選了做運動康復這條路。

後來自己單幹後,帶學生太極課
我最開始一份工作是在健身房,既做管理也給學員上課。漸漸地我覺得很多健身房的管理非常粗糙,後來接觸到了太極這類中式養生,覺得可以把它融合在現代運動中,於是就出來自己單幹。
本科學的那些東西,有一些基礎的物理原理會在我目前的帶教中用到。其他的基本什麼都用不上了。後來我和學長學姐們聊天,他們說就算是從事和專業完全對口的職業,在實踐中也有很多東西和書本知識完全不同。比如說我們那時候實驗用的標準,這些東西都是在不斷更新的。
💭
“無論選什麼專業,
我都要解決屬於自己的人生課題”
受訪人:咖哩九
本科專業:國際經濟與貿易
當前工作:搖擺舞老師&備考心理諮詢師
我的高考成績不是很好,但家裡對我也沒什麼特別高的要求,所以當時選專業的時候,基本是家人幫我決定了要學什麼。
回想起來,那時我沒太把報志願當成一件“自己的事兒”。這個現在看來極不成熟的想法,讓我在接下來的四年裡走上了一條堪比摸黑過河的路。直到上了大學,我才意識到選專業是我自己的事情。

大學時的課堂狀態,同學們睡倒一片
沒有自己選專業的後果,就是我感覺很痛苦地在學一個感覺跟我人生完全不相關的東西。更可怕的是,你能感受到老師也在應付,導致我沒有什麼“在學習專業”的實感,只有從一個考試到下一個考試。
我發現我的英語從高中到大學一直都不錯,基本功比較紮實,四六級就算不復習,也比別人分高好多。然後我就自己去學了口譯、翻譯,大三大四也去考了這方面的證,那時候自己的精力重心就完全不在專業課上了。
後來我也像很多人一樣選擇了考研,考上了國際關係專業。可能很多人會覺得和我本科那個專業有點像,但國際經濟與貿易偏理科,國際關係是政治相關的,是個文科專業,和前者不大相關。走到這一步,我還是覺得自己沒太學到什麼東西,也發現了自己並不擅長去做研究、寫論文。所以還是覺得擰巴又痛苦。
從大三大四到研一,我一直在琢磨自己之後要幹什麼。那時候我有一個比較簡單粗暴的方向,就是我覺得我還是想更多地去幫助他人。因為回想起來,在生活當中,我很樂於安撫別人或者是實際地幫助到別人某件事,經歷了這些事情之後,我會感到一種巨大的成就感。

在北京參加搖擺舞的活動
帶著這個目標,研二我去美國交流了一年,那時候我們課程可以隨便選,我就選了很多社工、社會學相關的課程,也在當地一些青少年服務機構實習。回國後,在一些貧困地區和公益機構幫扶、工作過。
我覺得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當時出去交流的時候,我因為對課程感興趣,每節課結束之後都會和教授聊聊,很多對於社工、公益的觀念,也是那時候得到了啟蒙。這些想法成為後來我工作時的重要支撐。
我家是那種傳統的山東家庭,家人們希望我在完成學業攻關後,能安安穩穩地當個老師。出國前,我向家裡申請這件事,告訴他們我不想走他們幫我設計好的路了,我有一條自己更想走的路。我家人就很欣賞我,說你如果有自己的想法,肯定是要按照你的想法來,不會強求,但是自己未來的路也都要自己想好。
走到現在,我覺得無論選什麼專業,都要去解決一些屬於自己的人生課題。一路上遇到的所謂彎路,也並不會縮短我探索的途徑。
💭
“人生軌跡與父母期望的衝突”
受訪人:格蕾西
本科專業:旅遊管理
當前狀態:辭掉了警察的工作出國讀書
因為發生了一些“現在看起來可能是對人生的一種浪費”的事情,我沒能去到我第一志願的學校,後來就讀的學校屬於我盲目填寫的一所,更像是一個保底。旅遊管理專業也是我隨機填寫的,因為看起來比較容易學。
現在回過頭來評判當時這個專業,我覺得假如說一個專業可以讓你全年不讀書,但是卻在最後兩個禮拜自己看書之後全部考出來,這種專業都是不行的。

那段時間裡,我的職業和人生軌跡和父母的期望有很大關係。
我爸從我中考落榜(沒有考上覆旦附中)開始,就開始對我不滿,他對我的期望一直都是考上覆旦新聞系。後來因為不想上學校的課,我就會溜進復旦、上財這些學校去聽一些我喜歡的課,比如說政治新聞學、中國哲學史等等。
大概大二、大三的時候,我看到上海《新聞晨報》在招實習生,當時他們這則訊息還是刊登在報紙上的。我就把自己的簡歷投了過去。本來我想做的是時事新聞記者,結果體育版塊的主編給我打電話,他覺得女孩子喜歡體育(在當時)不太多見,而我寫的內容又很細膩,我就這麼成為了實習體育記者。
本科畢業以後,我原本計劃的是考研,去考我想讀的陝師大或者南師大的考古專業。但那段時間狀態很糟糕,我已經覺得我很難去好好和爸媽相處,很多時候都悄悄地住在外面,不想回家。

開學典禮那天
考研失敗後,我在一家體育類媒體短暫工作不久,就遵從我爸的旨意去考了警察學校。我在這所學校裡待了一年,畢業後,警察的工作一干就是8年。今年年初我辭去了工作,帶著積蓄來到日本,讀體育和社科相關的研究生。
我的同學問過我一個有點好笑的問題,“格蕾西,你以前是做過體育記者對嗎?”我回答是的。“那你為什麼當時做了體育記者,還要來唸書呢?”

這是一個說來話長的答案了。
💭
“只讀了一年大學,
就走上了和專業完全不搭界的路”
受訪人:Ben
本科專業:數學
當前職業:調酒師
我在加拿大讀高中,從小到大對數學還算比較感興趣,大學的時候也想報考工程相關的專業,某種程度上來說,數學其實是第二志願——因為數學的報考要求整體來說比工程稍低一點。
當時考上的是安大略省的滑鐵盧大學,我報考的專業細分出來,叫做“Honors Mathematics”,剛進大學的時候,還想著要腳踏實地去學習,因為學校的實習專案很好,比較容易去找到一份好公司的實習工作。

大學時的課堂上。中國人在海外留學,報考理工科、商科都是佔主流的。
學校的課程確實是比較累也比較難,剛上完大一,疫情就席捲了全球,基本所有課都轉為線上了。我自己本身對調酒比較感興趣,自己屋子裡也有一個小酒櫃,不光收納酒,也會收納不同型別的酒杯。那段在家的時間裡,我對調酒的興趣遠遠多過上課,也和國內的一些調酒師相關的網友們聯絡,看看能不能回來工作。
回到國內後,我最開始是在北京隔離,隔離結束後就在北京找了一家感覺還不錯的酒吧開始做調酒師,從洗杯子開始,每天晚上一站就是8小時,幹了半年基本是全勤。這段經歷中,我感覺自己還是對調酒師行業很感興趣,但也面臨著回去讀書和“在國內再玩一玩看一看”的選擇。
後來我來到上海,聽說一家很厲害的酒吧要從香港開過來,這家酒吧主打以龍舌蘭為基酒的創意雞尾酒,我自己也對龍舌蘭比較感興趣,就有一種“專業對口了”的感覺。

在國內參加品酒活動
那時我感覺好像可以先不著急回去,就這樣在這間酒吧工作至今。除了不賺錢,其他的生活狀態都還不錯吧。
所以我其實只讀了一年大學,就走上了和專業完全不搭界的路。
在大學裡的時間雖然很短,但我覺得我學到最有用的東西就是溝通的技巧,以及一些說話的方式。
就算不能完全明白別人的學術專業,瞭解一部分大學的學術氛圍和生活方式/環境,這對之後和“有這樣生活方式的人”打交道會比較有利一點,而這部分人在社會上還是很多的,並且他們中的大部分條件都還不錯,或有較前衛的想法或能力,某種程度上也算是開闊眼界。大學生活還是可以很精彩的。
💭
“工作中我很少見到亞洲人,
也曾在面試中遭遇過歧視”
受訪人:用用
本科專業:美術學
當前職業:商業市場(網際網路方向)
高三時,我的模考分數水平在上海市的一本和二本之間徘徊。我自己想學的是新聞或者播音主持,但後者被培訓班的老師無情拒絕,表示我個子太高了,長得也不好看,這讓當時的我很受挫。
我爸媽讓我選擇了上海大學的美術學專業。我媽說上大雖然是比較偏後的一本院校,但也算是“鳳尾”,於是我和其他藝術生一樣參加了校考,後面文化課的分數也讓我順利入學。
大學生活還是比較開心的,我遇到了負責的老師和志同道合的朋友們,跟他們這樣的人每天生活在一起,用現在的話來說,你會覺得確實有一種“人生是曠野”的感覺。現在回想起來,還是有很多有趣的經歷。
就業的焦慮在我大三開始襲來,因為這個專業確實不好找特別對口的工作,就算找到了,收入也不是很高。所以當時動了出國留學的心思,美國的費用實在太貴,我就申請了法國的商科學校。

國內工作時,在BiliBili World活動上(圖左是我)
畢業以後我有回國在大廠工作過,後來在新加坡漂了一段時間,又定居在巴黎。比較長久的幾份工作中,基本都是和網際網路行業相關——但我的第一份工作是諮詢,這是個萬金油行業,在工作中跟著客戶跟著專案,後來還是有幫助到我做現在的工作。在商科學校學到的一些思路,在炒股的時候也會有用。
我的職業之路其實不是多數念商科的法國人會走的路,我的法國同學後來很多都去了金融、諮詢、奢侈品行業工作,也有一些自己做生意的。我在工作中很少見到亞洲人,也曾經在面試中遭遇過歧視。

在法國和亞馬遜一起做行業workshop
這些年最大的感受是,無論國內國外,藝術/媒體行業在找工作的時候還是要看家底的,如果你家裡有這方面資源或者很有錢,你的路會非常好走,但如果你只是唸了這個專業,就很難找到心儀的工作。
我一直都蠻喜歡時尚和美學相關的東西,在法國這邊如果對方覺得你是個對美學和藝術有感知,是個“念過書的人”,看你的眼光都會不一樣。
長久以來,我自知自己沒有能力學好理工科。但學美術相關的專業,起碼可以讓往後的生活變得美一點,也挺好。
💭
“本科4年讀出來後,
就業市場可能已經和報考時不同了”
受訪人:小可
本科專業:編輯出版學
當前職業:資料工程師
我高中選的是文科,高考後經過和家人的商量,我報了國內某985/211院校的編輯出版學專業,當時比較多的原因還是自己比較喜歡。
選專業的時候,很多人都和我一樣面臨著比較尷尬的情況——如果家人、親戚沒有人在做你想報考專業的相關工作,你很難去真實地理解具體的課程設計,包括這個專業目前的動向會是什麼樣子。
大多數人只能從學校網站介紹和一些公開資訊上面瞭解到專業資訊。這就造成了報考時學生的想象,以及入學後課程和想象的差異,再然後實際課程和就業市場就又會有差異。
現在世界變化很快,其實本科4年讀出來以後,就業市場很可能已經和報考時不同了。拿我自己舉例,我在報考的時候並沒有那麼明顯地覺得出版已經是“夕陽行業”了,實際讀的時候就會發現,一年要比一年難。老師上課的時候,也會有一些“出版行業已經不景氣了”的暗示。
之所以沒有選擇本科畢業後就去工作,工資太低且前景不好是主要的原因。我看到一些同學比較會搞人際關係,透過這樣拿到其他方面公司的實習經歷。我也知道有人願意為了夢想和熱愛,鐵了心就要做這一行。但我是個比較現實的人,確實做不到這一點。

工作後難得的一次長假,去了尼泊爾。
後來我去了歐洲讀研,選了文化創意相關的方向,更偏重創意一些。我記得有門課程的設計方式是假想你是在運作一個小型的創意公司,要去解決媒介、IP、版權等等的問題。因為這邊有很多10人以下的小型公司也運作得很好,這是門很實用的學科。
畢業後,我回國先後接觸過戲劇、廣告等行業,也有在外企工作過。後來機緣巧合去了一家做旅遊的創業公司,在這裡嘗試過一些不同的職位,後來也開始做一些資料分析的工作。
開始做資料分析後,我接觸了與金融/科技相關的各種職業。但在後續做專案的過程中,我發現自己其實更傾向於分析師這類工作。不過,既然已經進入了資料領域,我就在想:是不是可以中途嘗試轉向資料工程,或者更偏向數倉的方向,在這個領域裡逐步摸索、轉型,最終找到適合自己的定位?
在這些行業的轉變中,我還蠻頻繁被問到為什麼職業轉變如此大的。但我覺得你只要把轉變和做出選擇的故事線和HR講清楚,我覺得也是可行的,因為這恰恰說明你不畏懼去學習新的東西,不見得是件壞事。
💭
“成功與否,
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受訪人:李先生
本科專業:專業技術人員
當前職業:諮詢師
李先生的本科專業,讓他曾經從事某行業專業技術人員的工作,後來因為一些不可抗原因,他沒有再從事原本的職業,暫時轉行做了一名諮詢師。
他不方便透露具體的工作內容,但還是願意和編輯聊聊。
我讀的專業屬於是零志願提前錄取,在高考前就選定了要去讀。我對這個專業其實沒什麼概念,並且當時不認為自己有具備掌握這一專業的能力和某些條件,在這件事上,家人和身邊的人給我了很多建議。
真正開始學習後,我發現以前那些“擔心自己學不會”的想法反而成了小事。相比於此,我更不喜歡在學習過程中對於紀律、上下級的絕對服從,以及一些我認為跟學習、工作無關的人際關係往來。
但這個專業畢業後,能讓我擁有“有上升空間的穩定就業”和可觀的收入,人還是必須要現實點,所以那時候沒有考慮將來從事與這一專業無關的工作。
我開始正式的工作後,覺得以前那些“把書本上的知識學好就能好好工作”的想法太天真了。工作後的努力程度甚至要大於整個學習生涯,並且開始逼迫自己為了穩定升遷和收入改變自己的言行舉止,壓抑自己的想法和情緒等。物質生活還行,但精神生活非常貧瘠,在一些刻板的制度面前,普通人的努力非常徒勞。
現在我暫時沒有在從事之前的工作了。基本每次面試的時候,都會被問到轉職的跨度為什麼那麼大,並且大多數面試官都認為我之前從事的職業更好。但不知為何,還是對當前的職業狀態和人生狀態不滿意。
我覺得我可以接受這種廣義上的失敗和曾經做錯的決定,成功與不成功都是人生的一部分。
寫這篇文章時,編輯起初找到了很多看上去條件合適的人。
但他們中的一些在瞭解了來意後,拒絕了受訪,因為覺得自己沒有像家人、自己從前期望的那樣越過越好,覺得自己既選錯了專業,人生也不甚順利。“大多數人不會願意真心誠意地分享自己的失敗”,也覺得自己的故事對普通人來說,並不具有什麼參考價值。
相比大約10年前,如今多數行業的職場環境已經發生了改變。除去一些需要強認證資質、技術密集型的傳統崗位,伴隨著一些新興、複合領域的發展,跨學科的知識整合同樣是部分行業就業中的優勢。
職業的選擇有非常多的狀態和可能性,也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響。今天的文章所呈現的,只是一部分人的選擇與境遇。
如果你也有自己的故事,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採訪/編輯:李大貓 圖片編輯:Yidan
運營:小石 監製:Algae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