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大多數的普通大學,基本上是兩頭不靠,一學術不靠譜,二能力不靠譜;學術比不上名校,能力比不上職校。

最近,一條B站知名UP主談大學生賺錢的影片獲得了超過百萬的點選量和數千條評論。這對畢業於清華大學的95後年輕夫妻在影片裡說,現在有很多大學生抱怨,自己起碼也是堂堂正正的大學生,為什麼就是賺不到錢呢?
透過觀察自己同齡人——當代大學生的就業現狀,他們得出了一個結論:相當多的大學生還是慣性地走在“優績主義”的路上,覺得只要個人努力了,學習成績優秀,學歷高了,就能理所當然地獲得好的工作機會、好的賺錢機會。
這在以前可能行得通,但現在“世道”已經變了:隨著學歷的貶值,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廉價”了,碩士、博士都不稀罕了,連北大、清華的博士去應聘街道管理員的新聞都屢見不鮮。
個人越努力、成績越優秀,獲得的工作機會就越好,就能賺更多錢,這條路在現在這個社會,已經走不通了。

▲ 第十一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現場
如果說還有幾個好工作,也是留給清北這些名校的——普通大學生,連送外賣跑滴滴的資格都懸。
所以,在這種急速的變化下,很多人都會產生大學生們的困惑:上學是為了什麼?如果憑成績這條路越來越走不通,那路在哪裡?說到底,大學生應該怎麼培養適應這個社會的能力?

根子在於
學校不培養真實能力
咱們先說說優績主義,這個詞出自美國哲學家、哈佛大學教授邁克爾·桑德爾的著作《精英的傲慢》。
它闡釋了一種價值觀:社會與經濟的獎勵機制應當嚴格依據個體的才能展現、不懈的努力以及所取得的成就來分配。
換句話說,就是:誰牛逼誰獲益。
但是,這看似公平的機制,為什麼造成了“周處效應”——當初的英雄,卻成為了惡魔?
進而,桑德爾對選拔“精英制”提出了反思和批判:為了選拔精英,我們製造出了考試,可是,考試真的能選拔精英嗎?大學文憑是通向成功的敲門磚嗎?賺錢越多的工作,對社會貢獻越大嗎?只要努力就能成功的社會,就是公正的嗎?
儘管《精英的傲慢》這本書問世的時間不長,但從歷史上看,早在古希臘的斯巴
達地區,優績主義的思想就已經出現了。那時國家為了選拔人才,就從嬰兒裡去挑選最強壯、先天條件最好的孩子去培養。而為了誕生更聰明、更強壯的孩子,甚至可以匹配他們的父母和家庭。

另一個優績主義的典型案例,就是咱們中國的科舉制度。在漫長的中國古代,如果你文章寫得好、思想有深度,你就可能在科舉考試中脫穎而出,被選拔為官,成為國家的棟樑。
因為中國古代主要採取文官制度,科舉制在選拔文官的過程裡,確實是非常先進的,它為國家選拔出了一批批傑出的人才,讓幾千年來的中國社會持續保有活力——歐洲的文官選拔機制要在18世紀之後才出現。
現在的公務員選拔制度,其實也與此一脈相承。這也是為什麼直到現在,不論是大學生還是其他人,都會慣性地認可和遵循優績主義的最重要原因。
但是,現在大家卻感到困惑和迷茫:為什麼優績主義曾經在歷史上起到了非常好的作用,現在卻不靈了?
首先,我們需要思考的是,現在大學培養的這些能力,是否能真正適應社會的需求?拿科舉制來說,科舉制、文官體系曾在整個國家治理上起到重大的結構性的作用,“文官治國”對皇權形成有效制約,因此對社會經濟發展起到了正面積極作用。
所以古代透過科舉制選拔出來的人才,很好地匹配了當時的社會需求併發揮出很好的作用。

▲ 仇英《觀榜圖》卷(區域性)、設色絹本、描金,34.4×638釐米,中國臺北故宮博物院藏
再看看現在的社會,早已不在封建皇權制度下,而是處於一種自由和制度束縛之間交錯的狀態。所以,當大學培養的某些能力與社會需求相匹配的時候,優績主義就是有作用的,比如社會需要專業能力很強的醫生,只有那些經過層層選拔,獲得了醫學博士學位的人,才能滿足社會對醫生這個職業的要求,這時誰能成績優異地拿到醫學博士學位,誰就能獲得社會認可。
但我們同時也會發現,很多領域培育的所謂的能力,不符合、不匹配社會的真實需求。
我曾經在大學學習了工商管理學院的國際貿易專業。但是,你知道嗎?我問了我們老師,他一天國際貿易都沒做過,是臨時從化學系抽調過來的——你說他怎麼可能教會學生做國際貿易?只會拿著一本早就過時的理論書籍照本宣科。
我畢業後,連報關單都沒有見過——老業務員上來就把我一頓羞辱。
類似的情況,在中國大學裡基本上是常態——除了少數的知名大學之外,中國大多數的普通大學,基本上是兩頭不靠,一學術不靠譜,二能力不靠譜。

▲ 第十一屆中國教育創新年會現場
就像脫口秀演員、中山大學哲學系畢業的於祥宇所吐槽的那樣:有一門課是美學,我上了課才發現,老師的審美特別差;而且,用的課件,還是十幾年前的,從來都沒有改過。
中大尚且如此,更何況其他的大學了。
現在我們再看學校的體系,可能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是培養的能力與社會需求比較匹配,但是這種情況非常少,限於一些技術門檻比較高的專業和領域。
而大多數的專業,都有“兩頭不靠”的現象。粗略地講,大學裡的90%的專業所需要的真實能力,90%都培養不出來——包括很多理工科的專業——
這是為什麼國外的谷歌,國內的吉利、福耀,自己在辦學校的原因——校招後再培訓,不如直接自己培養;而這也是為什麼我一直認為,未來學校會越來越不重要的原因。
其實,國際貿易這樣的領域,最需要實際的操作能力。而這些能力是學校培養不出來的。大學生們花了很多時間和精力,去學了這個專業,但學完在社會上根本找不到工作,賺不到錢。
這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呢?

普通大學要放棄
做“學術高地”的執念
我認為,未來學校教育必須做出改變。
當然,一個社會,一定要有學術型大學——研究理論和基礎——但是,這注定只是極少數的大學所承擔的責任。
其實,我們現在的很多大學,就是培養高階人才的職業大學——這沒什麼羞恥的——我們客觀地仔細想想,師範學院,不就是培養老師的職業學校嗎;法學院,不就是培養法官和律師的職業學校嗎;醫學院,不就是培養醫生的職業學院嗎——這些大學的畢業生,從事學術研究的肯定只是極少數,大多數的畢業生,就是從事具體的一線工作的啊!
所以,學校培養具有職業能力的學生,不丟人吧!
學校所教的,必須跟社會需求相匹配。社會需求正在發生變化,如果學校教的東西和實際脫節,不教任何實用的東西,那學校才是丟人的,羞恥的呢;那麼,這樣的學校必然也會被淘汰。

▲ 西安歐亞學院的學生們在課堂上
為什麼我們不把大學教育從高高的空中樓閣上拉下來,和真正的需求相匹配?時代不同了,社會對大學教育的要求發生了變化,我們的思維和做法都要隨著轉變。
我覺得大學要拋棄必須做所謂“學術高地”的執念,大學確實需要學術研究能力,但這種需求並沒有那麼多、那麼高。
中國保留幾所大學可以作為學術研究基地,在一些專業學術研究需求較高的領域,繼續保持充足的投入和最頂尖學術人才的培養,因為這些代表最新生產力的高新科學和技術,是我們國家保持國際競爭力的根本。
除了這些學校和專業,其他90%的大學和90%的專業,都應該與社會的實際需求相匹配,包括教材、教師和教學方法——只有這樣,培養出的大學生才可能具備生存的能力,賺錢的能力。

全社會都應該轉變觀念
普通大學就應該是職業學校
我一直在觀察中國的教育——這些年來,我看到了一些家長不屑關注、教育界不太關注,卻實實在在發生的一些現象,這些現象很可能代表著教育發展的未來。
幾個月前,我在成都參觀了一所高等職業院校。
這所職業大學開設的專業,可能會讓很多家長覺得“不屑”,或者說,太不高階了,比如康復治療、醫學美容、人物形象設計(髮型設計)、電子競技運動與管理、遊戲藝術設計、傢俱設計與製造、影視多媒體技術、嬰幼兒托育與管理、社會體育、運動訓練、健身指導、空中乘務……總之就是特別接地氣。
而且,這裡的歷屆畢業生,國內國際就業率一直保持在97%以上;你看到的這些工作,是不是比外賣和滴滴,都具有發展空間?普通大學的畢業生,是不是很難找到這樣需要實際的專業能力的工作?
我走進這所學校,一個很強烈的感受,就是覺得活在真實的生活裡。生活裡你能想到什麼,這所學校就教什麼。
有人說這樣的職業學校,硬體條件肯定很差。錯了,學校的硬體、軟體設施一流,建築極富藝術美感,校園環境比很多知名的大學都漂亮。而且,這所學校的校園,本身就是一個風景區。
我們常說,職業不分貴賤,在每個領域內做到最高水平的人,都是大師。這所學校的畢業生,參與了那麼多重大事件,他們承擔了2008年“百年奧運”和2009年“復興之路”化妝造型的設計任務,獲得總導演“最靠譜團隊”的讚譽,載入中國中央電視臺《奧運檔案》,為國家贏得了榮譽。
他們還承擔上海世博會、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節、西博會、歐洽會志願服務工作,一次又一次贏得了組委會的肯定與讚譽。學院師生多次獲得黨和國家領導人接見、獲得多項嘉獎,並榮立二、三等功。
他們的職業尊嚴和成就感,一點兒也不比那些看起來更光鮮亮麗的職業少,他們的收入也一定不會少,他們老了以後跟孩子講的故事,也一定很豐富。

▲ Pexel
從這所職業大學參觀回來,我有很多感觸。我認為,除了要保留的那部分學術和研究,其實幾乎所有的大學都應該是職業學校。
既然所有的大學本質上都是職業學校,那麼我們憑什麼瞧不起這所職業學校,憑什麼瞧不起傢俱設計和健身指導?他們的技術含量真的比其他的行業低嗎?他們的重要性真的比其他行業少嗎?
即使有985、211的頭銜,如果大學不能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的能力,那麼這所大學依然是失敗的。和這些學校相比,我覺得這所職業學院反而是更優秀的學校。
我認為,我們整個社會和家長的心態,都應該及時調整過來,去認識大學的真正價值和意義,反思大學生在大學裡究竟應該學什麼、獲得什麼。
只有大學教育發生了根本性的轉變,大學生的能力才能符合社會需求,大學生才會有出路,他們投入學習的時間和精力才不會被浪費。
我看到,很多國家已經把會計師、教師這種實操性強的職業,劃分到職業大學去。職業大學不教理論,就教實操,教學生怎麼做一個好的會計師。職業大學培養會計師不追求學生寫論文的學術能力,就教授實際本領。
同時,社會對職業大學的文憑也非常認可,甚至如果你想做一名會計師,必須先拿到職業大學的會計師文憑,拿不到就不可能在行業裡找到工作機會。因為社會已經對這個職業形成了一種成熟的看法:你要麼走學術道路,成為一名會計學研究專家,寫論文、發表論文;要麼成為一名具備很強實際操作能力的會計師。如果是後者,那就必須去職業大學學習。

▲ 白滔滔和三川在芬蘭的大學裡和學生進行交流,2023年
在北歐,我曾經參觀過一所體育大學,這所學校培養15歲的運動員,在培養他運動技巧的同時,也培養他成為這項運動教練員的能力。也就是說,當這個學生19歲的時候,如果他成績優秀,就會成為一名職業運動員;但如果成績不夠優秀,他也可以成為一名職業教練員。我覺得這才是真正的教育該做的事情。
現在,如果讓我去做我們學校國際貿易系的負責人,我會把那些有20年經驗的報關員,請回來給學生上課,第一課就是:如何填寫報關單。
如果大學教育能夠發生這樣改變,那麼每個大學生都會有自己的出路:要麼從事學術研究,要麼去做實際工作,而不是像現在這樣,浪費資源和時間,去學習沒有實際用途的東西。
同時,我認為大學不應該有學制的限制和對學生年齡的限制。為什麼本科一定是四年?我覺得實在是太荒謬了!學制就應該根據實際需要而更加靈活:一年能學成的,學制就是一年;三年能學成的,學制就是三年。學制與學習的內容相關,而學習的內容由實際需求決定。
我想,如果我的孩子不適合走學術的路,我很願意把孩子送到職業大學,她喜歡什麼專業,就去學什麼專業。假如她喜歡傢俱設計,可以先在職業大學學習基礎知識,然後就做實際的工作;如果還想繼續學習,就可以在工作後,再去大學裡深入學習設計。十年或者十五年後,她很可能就成為了一名優秀的傢俱設計師,設計出全世界最時尚、最受歡迎的傢俱。
我想,這才是孩子真正的本領,是她一輩子安身立命的根本。
作者:白滔滔,童書媽媽創始人,資深媒體人,前南方報業雜誌主編。幸福流全支援讀寫中心發起人。
封面圖片:《哈利·波特與魔法石》
童書媽媽三川玲,教育出版人、童書評論人、TEDkids智庫專家、中國營地聯盟理事,親自下場看了5000+孩子作文的閱讀寫作教育者,致力於用順應天性的閱讀法與寫作法讓更多人愛上閱讀,享受寫作。著有《通往幸福的教育》,《孩子天生愛寫作》(即將出版)。
▼精英說優質影片推薦


你“在看”我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