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是美國曆史上最差的總統?

按:「東昇西落」是不是真的?世界有什麼變化,明晚直播一起聊聊,歡迎預約。
文丨張是之
誰是美國曆史上最差的總統?這是前幾天小夥伴跟我討論的一個影片選題。
先彆著急往下看,默默思考一下,你們心目中美國曆史上最差的總統是誰?
一、詹姆斯·布坎南

我把這個問題扔給三個AI,DeepSeek、Kimi和智譜清言,竟然給出了幾乎一樣的答案。
它們都認為美國第15任總統,詹姆斯·布坎南(James Buchanan,1857–1861),是歷史上最差的總統。
三個AI給出的原因也都差不多,都是歷史學家認為的。主要包括:
1.未能阻止南北分裂:布坎南在任期間,美國的南北矛盾日益激化,最終導致了美國內戰的爆發。他在處理南方州的分裂傾向時表現得猶豫不決,未能採取有效的措施來維護國家的統一。
2.對奴隸制的態度:布坎南在奴隸制問題上持有保守立場,他的政策被認為是在縱容南方的奴隸制度,這進一步加劇了南北之間的對立。
3.經濟問題:在他的任期內,美國經歷了經濟衰退,他的經濟政策未能有效應對這些問題。
4.外交政策的失敗:布坎南的外交政策,他在處理與外國的關係時缺乏果斷和有效的策略。
很明顯,它們檢索的資料都差不多,都是來自網上現成的資料,實際上並沒有像真人一樣有自己的判斷。
所以我對這答案是不滿意的,於是進一步追問三個AI:“從經濟學角度看,說一個你認為美國曆史上最差的總統,就只說一個,然後列出具體原因。”
二、赫伯特·胡佛

DeepSeek和智譜清言給出的回答是,赫伯特·胡佛(Herbert Hoover,1929–1933)。
兩個AI給出的原因都差不多,有以下這麼幾條:
1.大蕭條期間的無效應對:胡佛在1929年至1933年擔任總統期間,美國經歷了歷史上最嚴重的經濟危機——大蕭條。胡佛堅持自由市場原則,反對政府過度干預經濟,未能採取有效措施來緩解經濟衰退。
2.銀行危機處理不當:在大蕭條期間,銀行系統崩潰,許多銀行破產,導致民眾失去存款。胡佛未能及時採取措施來穩定銀行系統,加劇了金融恐慌。
3.缺乏刺激經濟的措施:胡佛未能實施大規模的公共工程或其他經濟刺激計劃來創造就業和提振經濟,而是依賴於自願性質的援助措施,這些措施被證明不足以應對危機。
4.貿易保護主義:胡佛簽署了《斯穆特-霍利關稅法》(Smoot-Hawley Tariff Act),大幅提高進口關稅,這導致了國際貿易的減少,加劇了經濟衰退。
4.未能提供足夠的救濟:胡佛政府未能為失業者和貧困家庭提供足夠的救濟,導致社會問題惡化,民眾生活水平大幅下降。
5.胡佛總統的經濟政策被認為是對大蕭條反應不足,甚至可能加劇了經濟危機的嚴重性,因此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他的表現被認為是美國曆史上最差的之一。
很明顯,從奧地利學派角度看,胡佛總統的這幾條“罪名”,除了提高關稅那條貿易保護主義政策之外,其他的都還行。
只是在胡佛擔任總統期間,發生了美國大蕭條,很多人把大蕭條的原因直接和他掛鉤,把對大蕭條的不滿,全都轉嫁到了當時的總統胡佛身上。
Kimi給出的回答是,第一個任期的特朗普,才是美國曆史上最差的總統。
這個就先不說了,說說我認為的,美國曆史上最差的總統是誰吧。
我認為是美國第32任總統富蘭克林·羅斯福(Franklin Delano Roosevelt,1882年1月30日-1945年4月12日),也是美國曆史上唯一連任四屆的總統,病逝在第四屆任期上。
羅斯福是胡佛的繼任者,既然胡佛被指責面對大蕭條毫無作為,他就來了一個大有作為,於是就有了“羅斯福新政”。
至今大多數歷史教科書,給“羅斯福新政”的評價都非常正面,都在說他帶領美國走出了大蕭條。
實際上,這是一個謊言,因為教科書而廣為流傳,又很少有人去深入思考的謊言。
謊言傳千遍,很多人就誤以為是真理了。
三、富蘭克林·羅斯福

關於羅斯福新政的問題,我之前多篇文章有寫,這裡再快速給大家梳理一下。
很明顯,從奧地利學派視角來看,羅斯福新政哪裡是在拯救美國,完全是把美國往火坑裡推。
今天美國社會出現的種種問題,可以說,很大程度上是當時“新政”埋下的禍根。
首先,新政的政府幹預模式,行政手段取代市場規律,破壞了市場經濟根基。
羅斯福新政透過《全國工業復興法》強制規定各行業生產規模、價格水平、工資標準等,以行政指令取代市場供需調節,導致企業失去競爭活力,形成行業壟斷。
例如,政府要求企業制定“公平競爭規章”,實際限制了中小企業發展空間,變相保護大企業利益。
結果是,1937-1939年美國工業產出再次下降30%,失業率回升至20%。很明顯,行政干預無法長期替代市場機制。
再比如,“新政”透過《農業調整法》強制銷燬農產品,人為製造短缺以抬高價格。為了維持高價,不惜屠宰600萬頭豬、剷除1000萬英畝棉花,今天看,是不是都覺得很荒誕?
很明顯,這種政策雖短期穩定了農產品價格,卻造成資源浪費,既沒有效率也沒有正義可言,並加深了農民對政府補貼的依賴,削弱了農業自主恢復的能力。
其次,財政赤字與債務危機埋下長期隱患。
羅斯福新政耗資180億美元興建公共工程(如胡佛水壩、田納西河谷工程),短期內創造400萬個就業崗位,但專案多為低效基建(如遊樂園、高爾夫球場),並沒有形成可持續生產力。
1939年公共工程結束後,失業率再次飆升,證明“人造需求”無法替代真實市場活力。也就是,以工代賑明顯是不可持續。
1933-1939年聯邦債務從225億增至400億美元,佔GDP比例從20%升至44%,為二戰後直至今天的“大政府”模式奠定了隱患。
還有就是,高福利依賴造成的社會惰性。
羅斯福新政建立社會保障體系,如《社會保障法》,透過失業救濟和養老金制度緩解貧困,但長期導致部分群體喪失工作動力。
1935-1940年,美國領取救濟金人數始終維持在800萬以上,形成“政府兜底”思維,削弱了社會自我調節能力。
直到今天,社保問題不僅困擾了美國,還困擾了很多全球跟美國學習的國家。
第三,羅斯福新政扼殺了經濟的自我修復機制。
新政透過《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分拆商業銀行與投資銀行,限制金融資本流動。
《證券交易法》過度監管股市,導致企業融資困難。
1933-1940年私人投資額僅為1920年代的一半,證明政策嚴重壓抑了市場活力,也抑制企業創新與資本流動。
胡佛時期雖堅持自由放任,但1930-1932年私人投資仍達年均15億美元,而新政期間年均不足8億。
所以,人們有時候的感覺和印象完全是錯的。
再有今天常見的最低工資問題,也是美國政府在羅斯福時期開的頭,強制規定最低工資和最高工時,導致企業用工成本上升。
1933-1939年製造業每小時工資增長15%,但勞動生產率僅提高9%,企業被迫裁員或轉向機械化,進一步加劇了失業。
這一點是不用資料,單純的經濟學邏輯都可以推理得出的結論。
第四,短期繁榮掩蓋結構性問題。
1941年二戰爆發前,美國GDP仍未恢復到1929年水平,失業率仍高達14.6%,到了1942年失業率降至1.9%。
實際上,真正的經濟復甦來自戰時軍需訂單,而非新政自身成效。
經濟學家羅伯特·希格斯指出,“新政延長了大蕭條,二戰才是美國經濟的救世主。”
第五,意識形態遺產的長期毒害。
羅斯福新政時期聯邦政府權力空前擴大,建立超過100個新機構,比如田納西河谷管理局,直接干預各州經濟事務。
這種“中央集權”模式削弱了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靈活性與責任感,為現代美國官僚體系膨脹埋下伏筆。
今天馬斯克大刀闊斧地削減機構和人員,還遭到了死亡威脅,禍患其實從羅斯福時期就已經埋下了。
羅斯福新政還開創“國家干預經濟”先例,使美國政府長期迷信財政刺激和貨幣寬鬆。
20世紀70年代滯脹危機、2008年次貸危機、2020年的疫情期間,美國政府反覆使用羅斯福新政的干預邏輯,導致債務泡沫和資產價格扭曲,加劇經濟脆弱性。
簡而言之,羅斯福新政透過短期強幹預製造了“復甦假象”,卻以扼殺市場機制、積累債務風險、固化政府擴張為代價,為美國經濟埋下結構性隱患。
從自由市場視角看,這種“飲鴆止渴”的政策非但未拯救美國,反而使其錯失了透過自然週期出清危機、實現健康復蘇的機會。
因此,羅斯福在能力上未必是最差的,但絕對可以堪稱是美國曆史上最“壞”的總統,他以拯救美國之名行干預之實,最終將美國推向“大政府”與“慢性經濟病”的深淵。
當然,實際上羅斯福的前任胡佛也沒有AI回答的那麼小清新。
羅斯巴德在《美國大蕭條》中論證了,美聯儲1920年代的信用擴張製造泡沫,胡佛-羅斯福的干預阻礙清算,使普通衰退惡化為持續十年的危機。
米塞斯明確指出,羅斯福新政的本質是“用政治手段代替經濟計算”,透過一系列錯誤的立法建立了一個“永久性干預架構”,這些架構共同導致美國經濟陷入"干預-扭曲-再幹預"的死亡螺旋。
怎麼樣,看了上述分析,你會選誰?
2025年03月26日

不要忘了,明晚7點還有直播

下面是口碑最好的,謝宗林翻譯的《人的行為》,限量超值附贈四大獨家資源:
資源一:《人的行為》《經濟科學的最終基礎》《自由秩序原理》三本書的思維導圖,原來售價99;
資源二:《人的行為》精讀講解的音訊課程,原來售價199;
資源三:英文原版《人的行為》的書籍朗讀,對應英文版裡邊每一章的小節,並把中英文對照文字放在了音訊下方,可以邊聽英文邊看文字。前兩年做的,工作量巨大,但這次同樣買書免費附贈。
資源四:英文、謝譯、夏譯三個版本混排《人的行為》電子版,下單任意一本書籍或打賞文章,都可以獲贈此電子版。 
買一贈四,收穫更多。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