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聊聊最近的熱點話題,聊聊如何構建自己的資訊系統

文丨張是之
長期以來,胡佛總統被主流的歷史敘事塑造為一個“自由放任主義者”,認為他在面對1929年經濟崩潰時無所作為,而羅斯福的“新政”則透過干預主義挽救了美國。
但是今天,我用四個事實告訴你,胡佛不僅沒有奉行自由放任,反而是美國曆史上首位系統性實施聯邦集權干預的總統。
而正是他的干預政策,導致經濟衰退演變為曠日持久的大蕭條。
胡佛的干預政策貫穿貨幣、勞動力市場、產業和國際貿易領域,其強度遠超此前任何和平時期的美國政府。
第一,貨幣政策的矛盾與混亂。
胡佛政府表面上看,是延續了美聯儲的低利率政策,把貼現利率從6%降至1%,試圖透過信用擴張來刺激經濟。
但與此同時,美聯儲在1930-1933年間又大幅收縮貨幣供應量,大約減少了三分之一。
這種“先放水後抽血”的操作,實際上是人為製造了流動性危機,加劇銀行擠兌和企業破產。米塞斯稱之為“二次碾壓”。
很明顯,這種干預扭曲了價格訊號,阻礙了資本重新配置到可持續領域。
第二,對工資與價格的剛性干預
胡佛透過政治壓力迫使企業維持一個高工資標準,比如他施壓福特汽車公司,要求逆勢漲工資,其他企業也被迫效仿。
本來經濟危機,銷量就不好,被迫漲工資導致勞動力成本居高不下,企業為削減成本就只能大規模裁員。
1929-1933年失業率飆升至25%,遠超1920-1921年的經濟危機,那時候失業率僅12%,而且很快就恢復了。
價格彈性,是市場出清的核心機制,而胡佛的剛性干預政策阻斷了這一過程。

第三,公共工程的凱恩斯主義前奏
胡佛推動成立了復興銀行公司,向瀕臨破產的企業和銀行注入15億美元資金,並透過聯邦農業委員會補貼農產品價格。
這些政策本質上是一種的政治分配,與政府關係密切的行業,比如鋼鐵、農業才能獲得救助,而市場淘汰機制被壓制,導致資源錯配持續惡化。
第四,關稅保護與貿易戰的引爆
1930年《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將2000多種進口商品關稅提升至歷史高位,引發全球貿易報復。
這一政策摧毀了19世紀建立的國際分工體系,使美國出口驟降60%,徹底堵死了透過國際貿易緩解危機的通道。
實際上,美國大蕭條之前的1920-1921年,美國也曾經歷了嚴重的經濟衰退,GDP下降了24%。
但由於當時的哈定總統沒有主動干預市場,主要是減稅和縮減政府開支,工資和價格也自由調整,美國經濟僅用18個月便恢復。
而胡佛的干預政策產生了四重致命效應:
第一,延長了清算期:人為維持了建築、農業等泡沫產業,導致資本持續沉澱在無效領域。
第二,製造了道德風險:政府救助使企業依賴補貼,而不是依靠市場和創新,形成“殭屍經濟”的雛形;
第三,瓦解了市場信心:頻繁政策變動加劇不確定性,投資者選擇持幣觀望。
第四,開啟了聯邦干預經濟的先河,給羅斯福鋪平了道路。
羅斯巴德指出:
胡佛的“新政前奏”與羅斯福的後續干預構成連續性專制,共同將一場普通衰退催化為現代資本主義最嚴重的系統性危機。
政府的每一次干預都在為下一次危機鋪路。
胡佛的政策表明,當政府試圖用工程思維“設計”經濟時,不僅會扭曲市場訊號,更會摧毀企業家精神的生存土壤。
胡佛試圖用更多幹預解決干預引發的危機,結果形成惡性迴圈。
因為經濟危機本身是糾正失衡的良藥,危機應透過資產價格下跌、工資率調整和債務清算自然化解,而干預主義才是阻礙復甦的毒藥。
胡佛總統絕非自由放任的象徵,而是20世紀美國干預主義的奠基人。
2025年04月01日

奧派價值投資圈六大會員權益:1、獲得今年所有付費專欄文章,優先獲得投資資訊;2、免費參加只對會員開放的投資內容直播分享;3、奧地利學派核心課程精細解讀,建立奧地利學派知識框架;4、優先參加線下閉門分享活動;5、優質社群交流問答,連結匹配合作資源;6、共讀兩本國內私募基金投資人的書:劉誠《投資要義》和劉東嶽《家庭投資筆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