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在重蹈上世紀30年代的覆轍

特朗普政府推行的關稅政策正在擾亂全球貿易體系。但事實上,這種做法在美國曆史上並不新鮮。上一次大規模關稅政策出現在1930年,即臭名昭著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這項法案不僅引發了美國與盟友之間的貿易戰,還加劇了經濟大蕭條,並最終導致世界分裂成對立的貿易集團。
1928年,赫伯特·胡佛當選美國總統,他試圖透過提高關稅來保護本國農業。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歐洲農業逐步復甦,美國農產品面臨更大競爭。1929年,兩名共和黨議員——猶他州參議員裡德·斯穆特和俄勒岡州眾議員威利斯·霍利提出法案,建議提高農產品進口關稅,尤其針對加拿大這一美國最大的貿易伙伴。

參議員裡德·斯穆特(左),眾議員威利斯·霍利(中)
這項法案在國會經歷了18個月的拉鋸戰,最終隨著經濟大蕭條的加劇,各行各業紛紛向國會施壓,要求擴大關稅保護範圍,導致法案內容不斷膨脹。與此同時,加拿大政府也在醞釀反制措施。1930年,加拿大自由黨總理麥肯齊·金宣佈提高對美國的關稅,同時降低英聯邦內部的貿易壁壘,以此回應美方的關稅政策。
即便當時已有超過1000名經濟學家和眾多商界領袖聯名敦促胡佛總統否決該法案,但最終他還是在1930年6月17日簽署了《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法案通過後,《經濟學人》評論道:“這是政治利益集團透過政治影響力所導致的必然結果。”

赫伯特·胡佛認為美國選民“越來越傾向於孤立政策”,這導致他支援關稅
然而,加拿大的反制措施並未能平息國內民怨。1930年6月28日,加拿大提前舉行大選,結果自由黨慘敗,主張更激進關稅報復政策的保守黨贏得選舉。與此同時,世界各國紛紛對美國提高關稅,加劇了全球貿易壁壘,世界經濟體系逐步分裂為對立的貿易集團。
美國自身經濟也未能倖免。全球貿易本就因大蕭條而遭受重創,而《斯穆特-霍利關稅法》更是加劇了這一趨勢。1929年至1932年,美國進出口總額暴跌近70%。儘管美國相對封閉的經濟結構以及某些未被涵蓋的商品緩衝了部分影響,但貿易萎縮仍對經濟造成了嚴重衝擊。
隨著關稅政策的負面影響顯現,民眾的不滿情緒也不斷升溫。1931年,新一屆國會召開,民主黨掌控了眾議院,並在參議院雖然仍是少數派,但已能夠與部分不滿的共和黨人聯手推動貿易政策調整。然而,胡佛政府內部仍有不少人堅持關稅政策。
到了1932年總統大選,民主黨候選人富蘭克林·羅斯福猛烈抨擊共和黨的關稅政策,指責其人為地在美國與世界之間築起了一道“堅不可摧的鐵絲網”。他承諾進行貿易政策重置,恢復自由貿易。
儘管當時美國國內禁酒令問題也備受關注,但最終,經濟問題成為決定性因素。1932年11月,選民用選票將胡佛趕下臺,而推動關稅法案的斯穆特和霍利二人也在國會選舉中落選。羅斯福上臺後,民主黨掌控政府,並對貿易保護主義持懷疑態度。1934年,羅斯福成功推動國會授權政府與其他國家重新協商關稅,為逐步降低貿易壁壘奠定了基礎。
原本旨在促進經濟發展的保護主義,最終卻演變成了一種高昂且難以掌控的負擔。事實證明,當年的關稅政策引發的貿易戰不僅難以平息,最終受損的還是普通消費者。
1930年,美國曾因高關稅政策付出了沉重代價,之後的幾十年裡逐步吸取教訓,推動全球自由貿易,避免重蹈覆轍。然而,曾被認為不會再發生的貿易保護主義如今捲土重來,顯示出歷史的教訓並未真正被銘記。美國似乎仍需要再次面對現實,重新認識自由貿易的價值。

語音節目系列
歡迎大家加微信,方便交流。
點選二維碼加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