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紐約華人資訊網》出品,
轉載須徵求許可,規範署名(公號名/ID/作者),違者必究
那些在“偉大的老黨”(Grand Old Party)中成長起來的共和黨人,可能已經認不出如今被“讓美國再次偉大”(Make America Great Again)運動所主導的政黨。
而那些在總統比爾·克林頓宣佈“大政府時代已經結束”時歡呼的民主黨人也許會疑惑,為何一位民主社會主義者竟然成為了紐約市市長的民主黨候選人。
還有一些人追隨民主黨“叛將”、肯尼迪家族後裔小羅伯特·F·肯尼迪,在他“讓美國恢復健康”(Make America Healthy Again)的口號之下,轉而投票支援川普。
對無數人來說,兩種選擇已無法滿足
由於各種結構性原因,美國人往往只能在兩黨之間做出選擇,儘管一項又一項民調都顯示,很少有人對這兩個黨真正滿意。
在這樣的背景下,思考馬斯克承諾若川普的鉅額法案成為法律就組建“美國黨”(America Party)作為共和黨和民主黨的替代選項,顯得頗為耐人尋味。
“我們國家需要一個民主黨和共和黨之外的替代選項,這樣人民才真正有發聲的機會。”他在自己的社交媒體平臺上寫道。
馬斯克表示,他最關切的問題是這項鉅額法案會加劇國家債務——而不是像川普所聲稱的那樣,他是在對電動車稅收抵免取消心懷不滿。
這個組建第三黨的承諾,是馬斯克上個月所說“美國需要一個真正代表80%中間選民的政黨”想法的延續。
哪個“中間派”?
對於像馬斯克這樣熱衷太空、計算機的技術專家來說,政治中間派究竟意味著什麼,這是一個頗具思辨意義的假設性問題。
他對氣候變化極為關心,迫切希望人類成為跨星球物種、在火星上定居,但他反對那項鉅額法案,因為其涉及過多政府支出。
他強烈主張鼓勵更多美國女性生育,但又認為透過非法移民增加人口對美國構成生存性威脅。
上個月,當前總統喬·拜登任內的白宮新聞秘書卡琳·讓-皮埃爾在其回憶錄即將出版前夕宣佈退出民主黨時,我腦海中也閃現了類似的設想。
“我們需要保持清醒並提出質疑,而不是像過去那樣盲目忠誠和順從。”她在一份給CNN的宣告中表示。
但讓-皮埃爾所倡導的“獨立”,似乎與馬斯克心中的獨立派不在同一個“星系”。
民主黨人的3種形態
未來幾個月最具看點的政治競選之一,可能是紐約市市長選舉。在這場選戰中,崛起中的民主黨人、民主社會主義者祖赫蘭·曼達尼(Zohran Mamdani)將挑戰現任市長埃裡克·亞當斯——曼達尼雖是民主黨人,卻以無黨籍身份參選。同時,前紐約州州長安德魯·科默也將以“奮鬥與兌現”(Fight and Deliver)的獨立候選人身份參選,但尚不清楚他是否會從現在到11月持續認真地投入競選。
這意味著紐約人將面對多個版本的“民主黨人”,有待細細甄別。
美國已存在多個第三黨派
在美國,當然已經存在多個第三黨派。綠黨和自由意志黨在大多數總統選票上都能看到,這表明它們在全國範圍內擁有固定的支持者群體,但它們缺乏足夠的政治力量,無法讓任何候選人當選眾議院或參議院議員。
來自德克薩斯州的前眾議員羅恩·保羅(Ron Paul)曾以自由意志黨和共和黨雙重身份競選總統,但他最受歡迎的身份是帶有自由意志主義色彩的共和黨人。他的兒子、肯塔基州參議員蘭德·保羅(Rand Paul)如今是少數願意挑戰川普、反對那項鉅額法案的共和黨人之一。和馬斯克一樣,保羅擔心國家債務問題。
“中間派就是在路上被碾過的狗”
更接近中間立場的參議員、來自阿拉斯加州的麗莎·穆爾科斯基(Lisa Murkowski)投票支援了這項法案,但前提是她為自己的州爭取到了豁免條款,這可能會激怒全國其他州的民眾。穆爾科斯基是極少數能夠在沒有黨派支援下生存下來的溫和派。2010年,她在失去共和黨初選後,她贏得了補選連任——這是政治界罕見的“三重跳”。那是在共和黨進一步向川普傾斜之前。不過穆爾科斯基近日在接受CNN主持人奧迪·科尼什(Audie Cornish)採訪時表示,現實中沉默的中間派美國人比人們想象的多。她說,自己正在代表這些人發聲,即便在華盛頓做一個溫和派極具風險。
“你在中間就是條被碾過的死狗。”穆爾科斯基在科尼什的“The Assignment”播客節目中說。
“能獨立思考的人成‘瀕危物種’”
另一位反對這項鉅額法案的共和黨人是來自北卡羅來納州的參議員湯姆·提利斯(Thom Tillis)。他表示,削減醫療補助(Medicaid)將導致太多北卡羅來納人失去健康保險。但在當今的政治環境中,把本州民眾的利益置於國家政黨之上,幾乎等同於政治上的異端。
“過去幾年,在華盛頓越來越明顯的一點是,那些願意接納兩黨合作、妥協,並展現出獨立思考能力的領導人,正在變成瀕危物種。”提利斯在上週日釋出的一份宣告中表示。
由於擔心初選挑戰和川普的憤怒,又或許只是厭倦了在參議院為日益萎縮的中間立場辯護,提利斯也宣佈將不再尋求連任。這一決定立即使他的北卡羅來納州席位成為民主黨的首要奪取目標。民主黨人現在寄望於像前州長羅伊·庫珀(Roy Cooper)這樣的溫和派參選,並在競選中不受民主黨全國品牌形象的束縛。
喬·曼欽離任使民主黨損失巨大
或許庫珀將扮演類似前西弗吉尼亞州參議員喬·曼欽(Joe Manchin)的角色。曼欽多數時候投票支援民主黨,但他經常反抗黨內領導層的做法,讓進步派頭痛不已。
巧合的是,隨著曼欽離任,民主黨也失去了參議院的多數席位。
臨走前,曼欽表示是時候出現一個第三黨選項了,但他最終沒有參加總統競選。
中間的邊緣地帶
小羅伯特·F·肯尼迪在退出民主黨後確實參加了總統競選,他最終對川普的支援很可能為川普帶來了一部分新增選民。而川普如今也讓肯尼迪重新審視美國的疫苗政策,這令科學界深感不安。肯尼迪還試圖向食品行業發起挑戰。
來自肯尼迪的獨立選民的幫助,或許助力了川普的勝選,但其影響力可能還不及馬斯克為川普所投入的近3億美元。
馬斯克的政治冒險或許已經讓特斯拉那些關心氣候問題的消費者群體以及“讓美國再次偉大”運動的支持者們感到厭惡。無論他能投入多少財富,他所構想的“美國黨”究竟能落在哪個中間位置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