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建國】
美國當初從大英聯合王國裡獨立出來的直接原因是稅。不是因為稅率太高,而是因為英國中央政府(議會)中沒有北美殖民地代表(議員),卻決定了北美殖民地的稅。波士頓茶黨抗爭的口號是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無代表,毋納稅)。
英國在北美殖民地爭取話語權(代表權)的武裝反抗運動,導致英國在北美的這一部分殖民地脫離英國而獨立。1776年7月4日發表的《獨立宣言》,及托馬斯·潘恩傳播的《常識》是獨立過程中的標誌。這是乾隆六十多歲的時候。
【憲法人權】
這十三塊英國殖民地獨立後,準備建立一個聯邦政府(united states)來統一管理分擔共同的外交、國防等問題,各殖民地還是state國家(為理解方便,中文譯為州)。從籌劃開始,各state就對中央聯邦政府的集權懷有疑懼,經過幾年的爭吵與妥協,完成了對中央聯邦政府權力層層束縛的憲法。《聯邦黨人文集》對各state批准該憲法起到臨門一腳的作用,所以和《常識》一樣列在被讀過的書單上。

各州為進一步限制政府,又齊心協力一口氣出籠了十條憲法修正案(人權法案),
以保障個人免受政府的迫害。
鼓吹“不自由毋寧死!”(Give me liberty or give me death!)的
Patrick Henry是人權法案的主要推手之一。
十條憲法修正案(人權法案)最著名的是
第一修正案:政府不限制言論,言論不屬刑事
第二
修
正案:個人可以擁槍,自保或反抗暴政
第四修正案:政府警察搜查個人,須法院批准
第五修正案:個人有權拒絕盤問,以免被套路
【黨派鬥爭】
政治派別,大致有兩大陣營:進步自由派和傳統保守派。美國的兩大政黨,民主黨和共和黨,逐漸調整自己的政治綱領,去影響、引導、迎合自由派或保守派選民。
十九世紀中葉,共和黨與民主黨正式成型。曾國藩鎮壓洪秀全的時候,以林肯為代表的共和黨在內戰中打敗了支援黑奴制的民主黨,主導此後的聯邦政治七十多年。那時的共和黨是自由派,民主黨是保守派。
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執政並控制國會多年的共和黨成了民怨的焦點。民主黨抓住機會,不但獲得總統位置,在國會兩院中,更是搶佔了四分之三議席。

1940年羅斯福的競選海
報
對
比1932年和1940
年的生活
1932:賑濟糧,街當床,倒閉銀
行
1940:高工餉,低租房,社會保障
1939年開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更給以民主黨機會,讓羅斯福打破不成文慣例,任滿兩屆後,繼續參選總統並當選;堅持“美國不干涉他國內政”(孤立主義)的共和黨則在國會兩院選舉中繼續接受挫敗,主張美國出頭充當世界警察的民主黨,延續了在其國會兩院的控制地位。
1960年代,民主黨審時度勢,從肯尼迪後的約翰遜總統時代開始,大力支援蓬勃發展的黑人民權運動。曾經竭力維護黑奴制的民主黨,百年之後,一躍成為支援黑人的進步者。民主黨反轉為進步自由派,共和黨退卻為傳統保守價值觀的代言人。
【聯邦選舉】
美國聯邦議會選舉每兩年一次,總統選舉每四年一次。有總統選舉的聯邦選舉的叫大選,沒有總統選舉的聯邦選舉的叫中選(中期選舉,兩次大選之間的聯邦選舉)。大選應與夏季奧運會同年,中選則與冬季奧運會同年。聯邦選舉日是選舉年11月2日開始的第一個星期二。
50個州共435名眾議員。眾議員席位按人口數分配到各州,任期兩年,每兩年全院重洗牌。眾議院是基層代表,議長是多數黨領袖。既然No Taxation without Representation,眾議院House of Representatives最重要的職責權力是發起稅案。
每個州有2名參議員,50個州共100個席位。
參議員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參議院Senate(元老院、資深議院)負責人事批准。總統提名的內閣成員、駐外大使、聯邦法官、機構首腦(比如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須經參議院認可。
職責劃分上,粗暴地講:眾議院搞事,參議院批准事。
例如彈劾總統,眾議院搞事提起彈劾,交由參議院表決批准。
【近年趨勢】
1960年電視辯論時代開始,肯尼迪戰勝尼克松當選總統以來到2024年這六十四年中,總統位置兩黨平分年數,32:32,民主黨控制眾議院及參議院分別都以42年絕對領先共和黨的22年。

民主黨對議會的控制不止體現在年數上,更是反映在牢固程度上。兩年全洗牌的眾議院選舉,最考驗政黨的影響力、組織能力。民主黨作為眾議院多數黨的42年中,對共和黨是平均60%:40%的絕對優勢;即使在作為少數派的22年中,也只是平均48%:52%的微弱劣勢。共和黨的明星總統里根在1984年的大選中,以著名的Morning Again in America主題,贏得近代創紀錄的選舉人票差距525:13當選連任,仍要面對民主黨佔58%的眾議院,負責“搞事”的眾議院被對立面控制,間接導致了里根1987年面對“伊朗門”調查,險些遭受彈劾。
【各方平衡】
兩年一度的選舉,是平衡的手段。通常的現象,總統當選兩年後的中期選舉,總統所屬的黨派就會損失眾議院席位。最近幾十年的例子(參見上圖)
2020年拜登當選,2022年民主黨失去眾議院
2016年特朗普當選,2018年共和黨失去
眾議院
2008年奧巴馬當選,2010年民主黨失去眾議院1992年克林頓當選,1994年民主黨失去眾議院例外的是2000年當選的小布什,2002年共和黨仍保持眾議院多數,那是因為911效應。
半個多世紀保守派共和黨處在劣勢,穩紮穩打難贏自由派民主黨,出現個特朗普是必然。很多支援特朗普的,並不是喜歡特朗普,而是因為特朗普這種“勝負手”才能帶回平衡。
政治,本來就是各方平衡的結果。
【拜登退選】
正如各方預測透露的。民主黨總統拜登7月21日正式退選。民主黨促使拜登退選最有力的例子可能是四年前去世的最高法院大法官Ruth BaderGinsburg(RBG):不要步RGB後塵,為了個人成就而拖累事業大局。
美國的大法官由總統提名,參議院批準後是終身制。克林頓1993年提名上任的自由派先驅法官Ginsburg 在2012年年滿八十。從奧巴馬第二個任期開始的2013年,自由派的有識之士就不斷呼籲G
insburg退休,以便在民主黨任總統且控制參議院的情況下,能遞補一位自由派的大法官。
(曾宣稱最高法院的理想組合應全是
九名女大法官的
)
Ginsburg一直熬著,
可能是為了看到一個場面:
希拉里當選,她退休,希拉里提名一位女大法官,宣誓就職的主角全是女的(女總統,退休女大法官,接任女大法官)。結果,2014年,民主黨丟掉參議院,2016年,希拉里輸給特朗普,2020年,Ginsburg去世,特朗普提名女保守派大法官Barret獲得共和黨控制的參議院批准上任。十年前自由派與保守派相對平衡的最高法院,變成了保守派佔優勢。

【代表大會】
拜登退選後,宣佈支援自己的副總統Kamara Harris為民主黨總統候選人,這是必然的結果,要不然是打自己的臉:他四年前選了Kamara Harris為自己的副手並與之共事整整三年半。但是,拜登的支援不等於決定。民主黨的總統候選人要各派角逐協商決定。最戲劇化的決定過程,應該是在2024年8月下旬(一個月後)在芝加哥舉行的民主黨全國代表大會上,由民主黨各州代表團逐輪投票選出:這個場面在1956年8月民主黨代表大會(也是在芝加哥舉行的)出現過,像選擇奧運會主辦城市的過程,每輪過後,得票低的退出,重新投票,直到有競選者過半數。在決定民主黨副總統候選人的第二輪投票中,馬薩諸塞州時年39歲的參議員John Kennedy,在1372張選票中曾只差39票就要過半數,正在整裝準備發表接受提名演說時,風雲突變,有幾個州的代表團倒戈支援了田納西州的參議員Estes Kefauver,肯尼迪落敗1956年副總統提名。
政治需要各方平衡,有時是戲劇化的過程。
歡迎轉發。
轉載請標明作者及以下
公眾號:
chance_gardener
網站: www.uslaowa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