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聯邦選舉,權力平衡的過程

【聯邦選舉
美國是聯邦制國家,

國家、州、市之間沒有上下級關係


總統管不著州長,
州長管不著市長;
總統受聯邦議會牽扯,
州長受本州議會掣肘。

美國聯邦議會選舉每兩年一次,總統選舉每四年一次。有總統選舉的聯邦選舉的叫大選,沒有總統選舉的聯邦選舉的叫中選(中期選舉,兩次大選之間的聯邦選舉)。大選應與夏季奧運會同年,中選則與冬季奧運會同年。聯邦選舉日是選舉年11月2日開始的第一個星期二,2024年的聯邦選舉日是11月5日。

50個州共435名眾議員。眾議員席位按人口數分配到各州,任期兩年,每兩年全院重洗牌。眾議院是基層代表,議長是多數黨領袖。眾議院最重要的職責權力是發起稅案。
每個州有2名參議員,50個州共100個席位。參議員任期六年,每兩年改選三分之一。參議院負責人事批准。總統提名的內閣成員、駐外大使、聯邦法官、機構首腦(比如聯邦儲備委員會主席),須經參議院認可。
職責劃分上,粗暴地講:眾議院搞事,參議院批准事。例如彈劾總統,眾議院搞事提起彈劾,交由參議院表決批准。

【政治陣營
政治派別,大致

有兩大陣營:進步自由派(左派)和傳統保守派(右派)。

進步自由派(左派)主張以激進手段解決問題,快刀斬亂麻;

傳統保守派(右派)主張以漸進手段解決問題,慢工出細活。美國的兩大政黨,民主黨和共和黨,逐漸調整自己的政治綱領,去影響、引導、迎合自由派或保守派選民。

十九世紀中葉,共和黨與民主黨正式成型。曾國藩鎮壓洪秀全的時候,以林肯為代表的共和黨在內戰中打敗了支援黑奴制的民主黨,主導此後的聯邦政治七十多年。

那時的共和黨是自由派,民主黨是保守派。

1929年開始的大蕭條,執政並控制國會多年的共和黨成了民怨的焦點。民主黨抓住機會,不但獲得總統位置,在國會兩院中,更是搶佔了四分之三議席。

1939年開始的第二次世界大戰,更給予民主黨機會,讓羅斯福打破不成文慣例,任滿兩屆後,繼續參選總統並當選;堅持“美國不干涉他國內政”(孤立主義)的共和黨則在國會兩院選舉中繼續接受挫敗,主張美國出頭充當世界警察的民主黨,延續了在其國會兩院的控制地位。

1960年代,民主黨審時度勢,從肯尼迪後的約翰遜總統時代開始,大力支援蓬勃發展的黑人民權運動。曾經竭力維護黑奴制的民主黨,百年之後,一躍成為支援黑人的進步者

主黨反轉為進步自由派(左派),共和黨退卻為傳統保守價值觀的代言人(右派)。


【黨派爭鬥
民主黨轉型為以激進手段解決社會問題的進步自由派,在現代媒體時代,更易吸引選票,特別是年輕人的選票。
1960年電視辯論時代開始,肯尼迪戰勝尼克松當選總統以來到2024年這六十四年中,總統位置兩黨平分年數,32:32,民主黨控制眾議院及參議院分別都以42年絕對領先共和黨的22年。
民主黨對議會的控制不止體現在年數上,更是反映在牢固程度上。兩年全洗牌的眾議院選舉,最考驗政黨的影響力、組織能力。民主黨作為眾議院多數黨的42年中,對共和黨是平均60%:40%的絕對優勢;即使在作為少數派的22年中,也只是平均48%:52%的微弱劣勢。共和黨的明星總統里根在1984年的大選中,以著名的Morning Again in America主題,贏得近代創紀錄的選舉人票差距525:13當選連任,仍要面對民主黨佔58%的眾議院,負責“搞事”的眾議院被對立面控制,間接導致了里根1987年面對“伊朗門”調查,險些遭受彈劾。

【黨派平衡
兩年一度的選舉,是平衡的手段。通常的現象,總統當選兩年後的中期選舉,總統所屬的黨派就會損失眾議院席位(因為眾議院是所有的議席全改選,參議院只有三分之一的席位改選)。最近幾十年的例子(參見上圖):

2020年拜登當選,2022年民主黨失去眾議院;

2016年特朗普當選,2018年共和黨失去

眾議院;

2008年巴馬當選,2010年

主黨失去眾議院;

1992克林頓當選,1994

主黨失去眾議院;

例外的是2000年當選的小布什,2002年共和黨保持眾議院多數,那是因為2001年9月11日的恐怖襲擊,小布什的反恐贏得民情。

半個多世紀來,主張以漸進手段解決問題的保守派共和黨,一直處於劣勢,穩紮穩打難贏自由派民主黨,出現個特朗普是必然。很多支援特朗普的,並不是喜歡特朗普,而是因為特朗普這種“勝負手”才能帶回平衡。

【地區平衡】
美國總統選舉是選舉人制度:每個州的選舉人票數是州議員數加參議員數,州的獲勝者贏得該州所有選舉人票。總統大選需要獲得270張選舉人票。加利福尼亞、得克薩斯、佛羅里達、紐約的選舉人票最多。形勢不明朗所謂的選舉搖擺州,佛羅里達、賓夕法尼亞、俄亥俄是選舉票人數最多的搖擺州。
作為聯邦制的國家,各州的地方主義觀念比較強,通常會投票給自己州的候選人,比如1984年裡根贏得二戰後最懸殊的總統競選,50個州贏了49個,唯一沒贏得的州是明尼蘇達州Minnesota,那是他的對手蒙代爾(卡特的副總統)的州。
在全國選情比較接近的時候,從選舉角度來說,總統候選人會挑一個搖擺州的政治家作為副總統候選人,以確保能拿下那個州所有選舉人票。2000年,共和黨的小布什贏得黨內提名之後,與民主黨的戈爾不相上下,卻挑了切尼為他的副總統候選人,媒體的第一反應是:小布什這是認為自己贏定了啊。因為切尼所在的懷俄明州只有三張選舉人票,且不是搖擺州(小州幾乎肯定支援共和黨的布什)。最後的選舉結果,布什贏了,更確切的說,是戈爾輸了,因為戈爾都沒贏得自己的田納西州。在最高法院判決佛羅里達州不能再無休止地點票之後,戈爾電視講話認輸:我得回家修補院牆(雙關)。I'll spend time in Tennessee and mend some fences, literally and figuratively.
這次特朗普和哈里斯的選情應該也是不相上下。特朗普先是從紐約搬家到了佛羅里達,以確保佛州這30張選舉人票;又挑了俄亥俄州(搖擺偏共和黨)的聯邦參議員萬斯為副手,確保了俄州這17張選舉人票歸他。拜登退選後,民主黨的政治家裡,搖擺州(費城所在的)賓夕法尼亞州(19張選舉人票)的州長Shapiro第一個公開支援哈里斯,哈里斯沒有挑(能影響19張選舉人票的)Shapiro為副手,卻選了肯定非搖擺州(肯定支援民主黨的)明尼蘇達州的州長Walz為副手。假如哈里斯因為丟掉了賓夕法尼亞州這19張選舉人票而輸掉大選,覆盤時,選副手這第一步棋就是最大的問題手。

歡迎轉發。


轉載請標明作者及以下


公眾號:

chance_gardener


網站:    www.uslaowang.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