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週末,第五屆消博會在海南開幕,同期還舉辦“投資中國·2025海南自由貿易港全球產業招商大會”;4月15日,“中國第一展”第137屆廣交會也如約而至,出口展參展企業首次突破3萬家。
面對關稅戰、貿易戰陰霾,多場活動先後舉行,再次表明中國堅持開放的決心。
就在幾天前,在世界貿易組織(WTO)成立30週年紀念活動上,多位與會代表指出,當前全球貿易正面臨單邊關稅壁壘和不確定性加劇的挑戰,呼籲國際社會堅定維護以世界貿易組織為核心、以規則為基礎的多邊貿易體制。
時間回到2001年11月10日,卡達多哈的一聲“入世”槌響,標誌著中國為期15年的艱難談判終於落幕。時任外經貿部部長石廣生在當時的發言中說,“它(中國加入WTO)必將對新世紀的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產生廣泛和深遠的影響。”
事實也的確如此。這之後的20多年間,中國深度參與了全球化分工,不僅贏得“世界工廠”的稱號,也為全球經濟發展注入強勁動力。
在充滿不確定性的當下,回過頭去看,中國的外貿格局發生了怎樣的變化?我們又如何以多元化發展,尋找更大的確定性?

市場變化
回顧過去25年的出口資料,可以觀察到明顯的變化趨勢。
這其中,有3個時間節點值得關注——2000年(中國加入世貿組織的前一年),2017年(特朗普在2018年發起貿易戰的前一年),以及剛剛過去的2024年。
25年間,中國的進出口額大幅上漲,其中出口從2000年的2492.03億美元(按當年平均匯率約合2.07萬億元人民幣),上漲至2024年的25.46萬億元。
金額絕對值是一方面,對不同地區出口佔總出口的比例,更能反映出口結構的變化。
亞洲一直是中國出口佔比最大的地區,2000年時佔比達到53%,但是現在比例有所下降,降低了4.88個百分點。其中最主要的影響來自日本,中國對日出口絕對值在上漲,但佔總出口的比例從16.72%(2000年)降低到了4.25%(2024年)。
但在亞洲,中國對東盟的出口比例在增加,已佔到對亞洲出口的1/3左右。

相反,中國對北美洲的出口比例呈下降趨勢,2000年為22.18%,2017年為20.37%,2024年為15.98%。這其中,主要是因為中國對美國的出口比例在降低。
實際上,美國於2018年開啟對華貿易戰之前,中國對美出口比例就已經比加入世貿組織前更低了。2000年時,這一比例為20.91%,2017年降至18.98%,下降了2個百分點左右。
2018年後,這一比例下降的趨勢加快,到2024年為14.67%,6年時間下降了4.31個百分點。也就是說,去年與加入世貿組織之前相比,中國對美出口比例已經下降了6.24個百分點。
而同期,中國對歐洲、拉丁美洲、非洲、大洋洲以及亞洲東盟的出口比例均在上漲,其中歐洲和拉丁美洲均上漲了2個百分點左右,東盟更是上漲了4.8個百分點。
換句話說,雖然美國仍是重要的貿易伙伴,但中國對美出口依賴度正在下降,更多產品去往了歐洲以及其他新興市場。
分國家和地區看,2017年到2024年,中國出口到美國的比例下降最多,越南上漲最多,其他上漲較多的還包括俄羅斯、馬來西亞、墨西哥、巴西、泰國、沙烏地阿拉伯等。

中國第一外貿大省廣東的變化是典型代表。2017年到2023年,廣東對越南的出口比例上漲1.34個百分點,是增長最多的國家。反之,廣東對美國的出口比例降低了1.16個百分點,屬於下降最多的國家或地區之一。
據海關總署資料,2024年,共建“一帶一路”國家佔中國進出口的比重首次超過了50%;拉美、非洲、中亞五國、中東歐等國家和地區市場對中國外貿增長的貢獻率近6成。
值得一提的是,東盟在2019年超過美國、在2020年超過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並且中國與東盟已連續5年互為第一大貿易伙伴。
就在近日,中國與越南簽署產供鏈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充分發揮雙邊機制作用,鼓勵兩國企業透過貿易、投資、技術合作等方式加強多領域產供鏈合作。

商品結構
除了出口目的地變化,中國出口商品結構也在發生顯著變化。

圖片來源:攝圖網_50140989
2000年時,中國出口商品主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當年僅服裝類產品的出口額就佔到總出口額的12%左右。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學術顧問、重慶市前市長黃奇帆近日在博鰲亞洲論壇上提到,即使在2010年,中國出口產品的70%以上仍是勞動密集型的紡織和輕工產品,比如塑膠、傢俱、服裝、鞋帽等。
黃奇帆表示,最近十年,中國製造產品出口出現結構性變化,2024年出口產品中,90%是資本密集的裝備類、電子類產品。
城市進化論根據海關總署資料計算分析,2024年,中國出口的服裝及衣著附件金額佔總出口的比例,已下降至4.45%,出口玩具金額的比例也僅有2000年的一半。
資料對映到現實世界:十幾年前,很多中西部地區的農民工到沿海地區務工,就是到廠裡做衣服或玩具;漸漸地,這一場景變成了新青年到富士康、京東方等工廠生產電子裝置。
2000年時,海關統計的出口商品中還沒有“手機”這個條目,2024年中國出口了8億多臺手機。2000年時,中國出口汽車和汽車底盤僅2萬餘輛,而2024年達到了641萬輛。
這期間,廣東、浙江等沿海外貿大省逐步實現產業和技術升級,工廠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產業能級也越來越高。沿海地區的變化傳導到內陸地區,一些中西部城市晉升為國家先進製造業基地。
現在,以電動汽車、光伏、鋰電池為代表的“新三樣”,正成為出口新興力量。2023年,“新三樣”產品合計出口已突破萬億大關。

區域版圖
對外,出口目的地和商品型別更加多元化;內部來看,各個省份出口份額也在變化。
一個明顯趨勢是,長三角地區出口份額不斷上升,部分中西部省份雖地處內陸,但出口份額也在上升。

廣東仍是中國第一齣口大省,且出口額保持上漲趨勢,但其所佔比例已經明顯下降。2000年時,廣東出口佔全國出口比例超過1/3,去年已降至約1/4。
與之相比,位於長三角的浙江和江蘇,過去25年出口份額明顯提升,其中浙江出口份額由7.80%升至15.34%,江蘇從10.34%升至14.35%,分別是上漲幅度第一和第二的省份。
根據城市進化論此前分析,多種因素造就了上述差異。
大灣區的外向型經濟高度依賴國際市場,與港澳地區、東南亞緊密聯絡,而長三角的開放型經濟模式既面向國際市場,又與國內市場緊密結合,實現了內需與外需的平衡。
另外,廣東乘改革開放先機,率先享受了外貿增長的紅利,但隨著改革開放深入推進,長三角地區快馬趕上。
部分中西部省份則憑藉基礎條件及自身努力,也在出口市場中贏得了更多份額。過去25年,出口份額漲幅前10省份中,有7個都是中西部省份,依次分別是四川、重慶、河南、安徽、廣西、湖北及新疆。
這些地方發展出口,離不開日益完善的立體交通網路——成都和鄭州的航空運輸發達,廣西擁有面向東盟的北部灣港,湖北水運可直通長江出海口,中歐班列從新疆直接出境。
不斷加密的對外交通網路,也象徵著更深層次的含義,即中國開放的大門只會越開越大。
世貿組織前副總幹事易小準曾評價,“入世已被證明是中國和現代世界歷史上最重要的經濟事件之一,它為中國和世界創造了一個雙贏的結果。”
不久前,社交媒體上熱轉“一支鉛筆”的影片。影片中,已故經濟學家米爾頓·弗裡德曼手持鉛筆,透過分析製造一支簡單木製鉛筆的材料來源,解釋了全球產業鏈分工合作的好處。
一支鉛筆,足以看到經濟全球化的重要性。在全球保護主義日益加劇的背景下,中國仍將始終以開放姿態為全球經濟注入穩定性,鍛造自身,也惠及世界。

|每日經濟新聞 nbdnews 原創文章|
推薦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