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2憋到今天不說不行

豆瓣開分9.2
有這樣的分數Sir其實也不意外。
畢竟是打造出《權力的遊戲》第一季、《傲骨賢妻》第一季、《新聞編輯室》第一季的導演,與《費城故事》《面紗》的編劇,聯手推出的新作。
再加上“孔雀”馬特·波莫出演。
想不爆都難。
而更重要的是,這部劇看上去實在是噱頭十足:
世紀虐戀、頂級顏值、超大尺度。
每一條拿出來,都夠在同類題材的維度裡打上一陣的了。
更何況。
它在這樣的“看點”之外,還加入了一定的歷史厚度。
而這,也是Sir真正想聊這部劇的原因——
同路人
Fellow Travelers

01

世紀虐戀
沒錯,這是一部“同志”劇,而這樣的題材,最大的“看點”往往是演員。
只有演員選對了,劇集才會成功。
《同路人》裡,飾演男主角霍克的是馬特·波莫,他是《妙警賊探》裡的男主,藍色的瞳孔、帥氣的臉龐,《人物》雜誌說他是最性感的男人。
網友稱其為孔雀,他也是演藝圈裡為數不多宣佈“出櫃”的男演員。

而與他演對手戲的呢?

飾演蒂姆的演員名叫喬納森·貝利,是一名戲劇演員,曾經在奈飛的《布里奇頓》中飾演安東尼。

他同樣是一名“出櫃”的男演員。

這樣的對手戲組合,無論是顏值還是身份,都極大地滿足了觀眾的需求。

也難怪豆瓣上有人讚賞:

好久沒看帥哥戀愛洗眼睛了
gay角色就該還給勇敢出櫃的演員

但僅有演員是不夠的。

《同路人》之所以打動人,還在於兩人的關係如此複雜,如此“虐心”。

劇中,霍克是一名在國會關係局任職的公務員,蒂姆則是一名前記者,他們兩人只見了兩面,便墜入了愛河。

第一次。

是在麥卡錫競選美國議員的聚會上。
當時霍克走向吧檯,看到了隔壁的蒂姆點了一杯牛奶,於是誤以為,這是在挑逗他(人家只是單純喜歡喝牛奶啊喂),成功引起了他的注意
兩人隔空對杯。
光線停留在霍克臉上,浮現出明媚的笑容,他是先陷入的一方。
而第二次。
是在公園的長椅上。
蒂姆是一個理想主義者,擁有政治和歷史學位,參與過紐約的競選,還在《星報》實習了三個月。
他全身散發著初入社會就想在紐約紮根,鬥志昂揚的光彩。
這反而吸引了情場浪子霍克,他的一句話就撩動了純潔的蒂姆。
我今天下午會在腦子裡想象
你跪下祈禱的樣子
自此,蒂姆也陷了進去。
於是,在通訊不發達的年代,他們偷偷遞紙條交換了電話號碼。
為什麼要偷偷?
因為當時參議員麥卡錫施行的反共運動裡就包含不允許同性戀擔任政府公職,後來人們將這一時期稱之為“薰衣草恐慌”(The Lavender Scare)。
不但在公園裡,有隨處可見巡邏的警察。
甚至監視無處不在,就像不管是霍克辦公室秘書的桌子上,還是女同事瑪麗和女友同居的家裡,都會出現一個小電扇,彷彿是監視他們的眼睛。

怎麼辦?

一段超大尺度的戲份。

霍克不請自來到蒂姆住的公寓裡,表面上是聊新工作,但實際上是調情。


而蒂姆呢。
表面上拒絕進一步發展,但他不安分的蘭花指,又彷彿是在挑逗著霍克。
他們滾到一起了。
但是,當兩人在一起後,卻不敢光明正大地在一起,他們就像通緝犯一樣,四處躲避。
每次蒂姆去霍克住的公寓裡留宿,都要觀察周圍是否有人看到。
在公開場合吃飯,也要刻意向服務員說明,他們是叔侄關係。
就連去同性酒吧,也要時刻擔心紅光亮起。
因為那意味著有人來清查了,他們也必須逃離。
萬一曝光會怎樣?
個側面的例子
霍克的上司因為同性戀兒子遭到了威脅。

所以選擇家庭?還是事業?

但無論是哪一種選擇,帶來的結果都只能是徹底的崩壞,於是沒辦法,最後,他只能選擇自殺。
所以你看,可以拆散他們的不是外界的糾察。
其實是對未來的恐懼
霍克無法想象和蒂姆在一起的未來,他想要擁有一個正常的家庭,就像他媽媽的選擇那樣,即便不夠自由,但至少衣食無憂,不會被人唾棄。

於是。

最終,他與一名女性訂婚,離開了蒂姆
可。

還記得Sir在開頭說的“世紀虐戀”嗎?

沒錯,《同路人》的故事不僅侷限在上世紀50年代,還往後延了三十年,上世紀80年代,霍克已經成為人生贏家,兒女雙全,家庭和美,還有很多親友前來慶賀。
但此時。
卻有人給他送來了蒂姆的信物,原來,蒂姆得了艾滋病。

霍克立刻買了機票飛往三千公里外找他,想請求他的原諒。
但蒂姆並不想見他,把他拒之門外。
三十年前,阻止他們相愛的障礙已經不存在,三十年後流行的艾滋,再次成為了橫亙在他們之間難以跨越的鴻溝。
02
不同的自由
所以這劇說的是時代的巨輪下,兩個相愛的人不得不分開的故事嗎?
如果僅僅如此。

可能它也不會取得豆瓣9.2這樣的高分。

劇集從一開始,就鋪墊了兩人的結局。

先說霍克。
霍克在劇中其實更趨向於亦正亦邪的形象,他一開始只是不帶感情的約炮。
他把蒂姆安排到麥卡錫身邊,也並不是出於好心給他找工作,而是把他作為自己的眼線。
霍克對自己狠到可以控制心動。
即使面對測謊儀,他也能在測試之前,練習控制腦海裡閃現的情境,讓自己的內心波瀾不驚。
為什麼?
其實霍克在成為人人羨慕的公務員之前,早已練就瞭如何從險境中求生,他從戰爭上僥倖逃脫,得到了中士地位,他背上還有一道很深的疤痕,是永遠消失不了的。
在刀劍無眼的職場裡,他只能步步為營,尋求自保。
那麼蒂姆呢?
相反,蒂姆在正義與理想未來的選擇上,總是忠於本心。
得知自己崇拜的麥卡錫不再是自己心目中的榜樣,毅然選擇了辭職,並揭發了他身邊人的問題。

一個例子。

兩人在一起後,作為天主教徒,蒂姆在神父面前懺悔時,他並沒有感覺到罪惡,反而內心生出了從未有過的純淨。 
他才不會被步步緊逼的環境所束縛,他想要追求真愛,即便只能在公開場合一起吃飯,即便自己被利用。
就算被拋棄,他也要做先離開的那一個。
那麼為什麼這兩個完全不一樣的人還能走在一起?
他們都渴望自由。
所不同的是。
霍克選擇了按照社會導向的大眾規劃平淡過完這一生的自由,蒂姆選擇了得不到真愛就遠走高飛的自由。
這導致了他們最終目的地的相反。
所以。
不像《星條紅和皇室藍》創造的是美國王子和英國王子陷入愛情的童話故事,《同路人》深刻揭露了那個年代“同性戀”被追殺的全過程。

那些被糾察隊公佈的冰冷的數字後面,有許多對像霍克和蒂姆這樣的情侶,被迫失業、自殺,最終只能選擇分道揚鑣,隱入人海。
《同路人》也不像《斷背山》或是《請以你的名字呼喚我》停留在對兩人感情無疾而終的懷念,或悲傷遺憾,或明媚豔麗。
霍克以與露西訂婚來隱藏性向,是那個時代大多數人的選擇,反而那些被逼到絕境的人,像蒂姆和黑人記者馬庫斯他們在自己的領域裡不斷為此抗爭,才迎來了一次次接近平權的時刻。
而這些。

才是這部劇所擁有的,最獨特的價值。

03
刻板印象
老實說,同性平權的劇集其實並不少。
為紀念英國同性戀脫罪化50週年,英劇《酷兒們》以演員獨白的方式,展現了英國在近百年來的同性戀平權史上,普通同性戀群體的生活和遭遇。
《同志亦凡人》男同性戀者嘗試以性來抵禦枯燥的生活,重新建立新的人生秩序。
《同路人》所展現的美國同性戀平權史也有紀錄片《薰衣草恐慌》講述。
那為什麼,我們還要一次又一

次地重提?

Sir想起前兩天,許光漢拍攝了一組寫真,因為風格大膽,穿著豹紋絲襪、高跟鞋等,呈現出一種陰柔的風格,於是被一群人罵:gay凝。
且不說攝影師是女性。
單說“gay凝”這個詞,怎麼,給男性拍組陰柔風的照片就“gay凝”了?
是否在我們輕易判斷一件事的時候,潛藏其中的,其實是固化在我們腦海裡的刻板印象?
舉例來說。
《同路人》中,如前所述,主人公所處的兩個時代有著兩個大背景。
“薰衣草恐慌”。
以及“艾滋病恐慌”。
這二者對應的,恰恰是兩種即便是到現在,也有很多人揮之不去的刻板印象。
“薰衣草恐慌”也叫“紫色恐慌”。
在真實的歷史中,從1947年開始,美國公園警察在華盛頓特區開始了一項“性變態消除計劃”,並在次年頒佈“關於性精神變態者治療”法案,該法律聲稱同性戀是一種精神疾病,下令逮捕並懲罰華盛頓的同性戀居民。
不僅同性戀酒吧隔三差五就遭到警衛的清查,光是華盛頓就有數千人被逮捕拘留,他們的資訊被輸入到“變態檔案”裡。
參議員麥卡錫還斷言同性戀是一種心理失調,導致人們走向共產主義,這導致到了1953年,許多部門平均每天發生一起同性戀解僱事件。

在那個年代。

男子只要身穿紫色(薰衣草色)的衣服上街,基本上是會被認為是同性戀群體,而被抓起來的。

刻板印象嗎?

顯然,今天來看就是妥妥的刻板印象,可這樣的刻板印象一直存在於我們對這些少數人群的偏見中。
到了上世紀80年代,政治氛圍終於因為人們的抗爭解除了。
可社會上。
又流行出了“艾滋病大恐慌
沒錯,80年代全球範圍內出現了艾滋病大流行的趨勢,由於這樣的病症在男同群體之間爆發的機率相對較高,而同時,各國政府又不停渲染其得病原因為“濫交”,於是,人們對這一群體避之不及。

似乎每一個男性同性戀者。

都與“艾滋病”這個詞劃上了等號。
甚至於,儘管這件事已經過去了幾十年,世界上很多人對同性戀的歧視並沒有消散。

就像許光漢這件事中。

當男性穿女裝就等同於男同,這是不是和幾十年前一樣,紫色等同男同,男同等同艾滋,一樣的思維方式呢?
甚至於當人們用“gay”這個詞來罵攝影師,這種“不滿”的背後是不是潛藏著對同性這個群體的蔑視呢?
人們下意識地,會刻板印象一個群體,並將他們視為洪水猛獸。

這也是我們需要一遍又一遍地重提那段歷史的原因,因為我們在那些故事裡,看到的不僅是壓迫,還有反抗。

就像劇裡,他們也不是無力抵抗的人,他們也握有籌碼,比如麥卡錫強姦一名下士的證據。

或者霍克來家裡照顧

蒂姆時

蒂姆

卻做出,請求霍克幫忙讓他牽線,與州辦公室主任聊聊艾滋病反歧視法案這樣的行動。

而正是有這樣無名的人站出來發聲,人們才重新注意到這些歧視的存在。
△ 《薰衣草恐慌》劇照,弗蘭克·卡梅尼正在示威抗議。圖片來源:PBS

所以說到底。

對於Sir來說,與其說這是一部“世紀虐戀”的故事,不如說,是一個邊緣群體被社會歧視,並奮起抗爭的故事。

他們

或許會被時代的齒輪絞得粉碎。

或許呼喊許久也徒勞無功。

但。

哪怕一次微弱的呼聲,也總能透過一些渠道,傳到可聽到的人的耳朵裡。

它或許不能消除這個社會上的刻板印象。

但至少。
它為我們理想中的未來,多添了一個腳印。
本文圖片來自網路
編輯助理:坂元家的小二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