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在職場最危險的心態:既要、又要、還要

洞見(DJ00123987)——不一樣的觀點,不一樣的故事,3000萬人訂閱的微信大號。點選標題下藍字“洞見”關注,我們將為您提供有價值、有意思的延伸閱讀。
作者:洞見Moon
人生一定要明確自己的主線任務。
♬ 點上方播放按鈕可收聽洞見主播雲灣朗讀音訊
01
我表哥剛畢業時,在一家國企做技術員。
薪資待遇、上升渠道都很不錯,但是要常駐工地。
有一年春節回家,有人問起他的工作,表哥解釋了一番。
不料那人陰陽怪氣地說:“不是吧,讀了十幾年書,到頭來還要去工地打工?”
這樣的話聽多了,表哥也犯嘀咕。
畢竟他自己也覺得整天待在工地上,說出去不太體面。
於是,第二年他就辭去了國企的工作,去了一家小公司。
這份工作朝九晚五,輕鬆無壓力。
可不到半年,問題就來了,公司沒什麼前景,工資也低,每個月交完房租就所剩無幾。
就這樣,表哥來來回回換了幾家公司,都沒能長久幹下去。
工資高的,沒那麼體面;足夠體面的,工資低;難得碰到兩者兼備的,就沒那麼輕鬆了,需要整宿整宿的加班,忍受巨大的情緒壓力。
如今,表哥已經三十七八,依舊沒有穩定的工作。
想起作家劉娜說過的一句話:
人生最危險的心態,就是既要、又要,還要。
這句話,在職場顯得更加適用。
就像那句話說的:你賺的錢除了包括你實際做的工作,還包括了你需要受的委屈、不公平待遇。
對於大多數普通人來說,一份工作,“體面”“情緒價值”“賺錢”這三個詞是很難同時存在的。
人在職場,想要自洽,就請先放下面子,停止索取情緒價值。
02
這兩年有個詞很火,叫“整頓職場”。
一群年輕人,秉著“大不了就不幹了”的豪邁氣魄,打著“要理解、要情緒價值”的口號,對領導的要求稍微不順就統統拒絕。
一句話,在職場中不能受委屈。
可這樣的結果往往是,整頓來整頓去,把工作徹底整沒了,把錢包徹底整空了。
前段時間,在網上看到一則帖子。
98年的女生李欣在一家廣告公司上班。
因為一位同事休產假,領導就分配給她一個穩定的老客戶。
維護好了,就是源源不斷的業績。
李欣對此也很上心,在方案上花了不少心思。
客戶卻始終不滿意,暗示她的方案漏洞百出。
想到自己那麼辛苦卻得不到認同,李欣再也繃不住了,她忍不住反駁客戶:“我覺得你的審美簡直low爆了,要求也很弱智,我不伺候了!”
說完這些,她狠狠掛掉通話,覺得心情舒暢。
這事沒多久就捅到了公司,領導知道後把她叫到辦公室嚴厲呵斥。
李欣也不服,直言領導只會壓榨自己的員工,和那甲方是一丘之貉,當場辭職走人。
她將自己的經歷發到網上,不想並沒有多少人支援她。
在工作中受委屈,是件再正常不過的事。
也許是工作難度大,也許是同事的誤解,也許是領導不近人情……
但不會有人因為你委屈就同情你。
一味宣洩自己的情緒,只會讓別人覺得你無能。
一味任由自己崩潰,最後只會徒留一地的殘局。
莫言曾說:“人生在世,註定要受許多委屈。而一個人越是成功,他所遭受的委屈也越多。”
受傷在所難免,唯有吞下委屈,熬過去,才能掙到你想要的錢。
03
財經博主@奇叔說,如果一個人上班感到很快樂,那麼這個人只有三種情況:
第一,他剛入職;第二,他馬上要離職;第三,他已經瘋了。
很多人想在工作中找快樂,這基本不可能。
主持人竇文濤性格活絡,是典型的互動型人格。
《鏘鏘三人行》火了後,臺裡又給他單獨安排了一檔節目,叫《文濤拍案》
這檔節目不設嘉賓,時間也是深夜,對竇文濤來說,簡直是折磨。
他曾在採訪中直言:“有一天錄完節目下班,已經是清晨6點,深圳暴雨如注,那一刻我心裡只有四個字:生無可戀。”
但是這檔節目,他堅持做了8年,他說:
“我也不喜歡自己的工作,那又有什麼關係呢?反正我也不過是為了拿這個工資。”
董宇輝也曾在直播中坦言,自己一直無法享受這份工作。
因為直播,他的父母長期遭到騷擾,他也一直處於風口浪尖。他努力在直播間侃侃而談,但從他的內心而言,還是非常抗拒帶貨。
這份工作帶給他的,沒有太多喜,反而讓他患上了嚴重的睡眠障礙。
成年人的世界,各人有各人的風雪。
我們總是覺得別人的工作體面且光鮮。但其實,扒開了看也是麻煩堆積著麻煩,壓力堆疊著壓力。
哪有什麼輕鬆又高薪的工作,不過是背後的壓力和努力不為人知罷了。
04
作家李睿秋提出一個觀點:人生一定要明確自己的主線任務。
如果你的主線任務是搞錢,那麼情緒價值,體面,甚至成長都可以適當忽略。
《遠見》中有這麼一個故事。
兩個名校畢業生,透過校招進入一家公司做管培生。
進來時,兩人都雄心壯志,希望能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幹出一番事業。
可領導卻經常讓兩人處理一些細枝末節的事情,還經常被訓斥。
試用期還沒過,第一位大學生就走了,他尋思我名校畢業,憑什麼天天在你這裡打雜,做一些沒有意義的事情。
第二位大學生也很憋屈,但轉念一想在哪兒工作不都是如此,最起碼把工作證明搞到手再說。
他便覆盤每次被罵的原因,逐漸總結出自己的一套做事流程,在後來的工作中越來越得心應手。
就這樣,他跟著領導,技術能力突飛猛進,不到一年就晉升成了主管,工資也翻了幾番。
李雪琴曾在綜藝裡說:
“我不相信無條件的愛,也不相信有意義的工作,只有掙錢讓我有安全感。
我的快樂來自我每掙一筆錢,我的朋友我的親人在生病的時候,我可以多拿一份錢給他。”
工作實苦,但工資可以治癒這份苦。
被領導罵時,想想這個月的獎金可以給妻兒買上喜歡的禮物;
感到壓力時,想想今年的存款足以給父母晚年更多的保障。
你要知道:面子是虛的,情緒價值也是虛的,你能賺到多少錢才是實打實的。
當你掙的錢足夠多時,再多的委屈它也能幫你熨平。
羅翔曾說:
“我們永遠不要在自己所看重的事情上,投入不切實際的期待,附加不著邊際的價值。因為有限的人與事物,永遠無法承載我們無限的期待。”
其實,很多人的職場生涯之所以失意,就是因為對工作期待太多。
然而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工作只是維持生活的手段。
收起對工作的期待,把精力放在自身,才是一個人在職場最智慧的態度。
點亮在看,與朋友們共勉。
看更多走心好文章
請長按下方圖片
識別二維碼 關注洞見

3秒加星標,再也不擔心找不到洞見君↓↓
你若喜歡,為洞見點個哦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