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靠下蠱挽救愛情

能救愛情的,從來不是符咒,而是你的腦子。
這是真事兒。雖然看起來有點假。
寧波的L女士因感情問題,在小紅書上找了一個通靈的“大師”,想透過做法事來挽回一個男人。“大師”告訴她可以下“情蠱”,L女士向“大師”先匯款33000元,沒有起色,“大師”稱需要加強“法事”,請了更厲害“大師”。
L女士又追加了10000元。
然而“法事”做完後,“靜待佳音”的L女士依舊未能如願,“大師”也杳無音訊。L女士報警,嫌疑人顏某被前灣派出所民警迅速抓獲歸案。

都21世紀了,還有人把愛情當“魔法遊戲”,感情破裂不反思溝通問題,卻指望“大師”遠端施法,這波操作堪稱“賽博跳大神”。
1
下蠱的歷史,就是從巫術傳說到現代智商稅的歷史。  
中國古代西南地區(如苗族)流傳“蠱術”,將毒蟲封入器皿令其互噬,存活者稱為“蠱”,相傳可操控他人心智。巫術多與特定族群、儀式繫結,本質是前科學時代對未知力量的想象,類似西方的“黑魔法”。  
這種黑魔法經過現代變異,有了玄學產業鏈。騙子經常將“下蠱”包裝成“量子糾纏”“能量繫結”,配合水晶、塔羅等“洋迷信”,專攻情感焦慮人群。
心理操控術非常重要。大師會利用“倖存者偏差”編造成功案例(“有個客戶做法事後老公回頭了!”),實則全靠機率矇騙。
巫術為何還有人信?這一點,聰明的人想不通。
有科學也治不好“戀愛腦”的成分。情感脆弱期,人們會認知塌方。失戀時,大腦前額葉(理性決策區)活性降低,杏仁核(情緒中樞)主導行為,導致“病急亂投醫”。  
心理學實驗顯示,人在壓力下更易相信超自然解釋(如“你們八字相剋”)。  
而網際網路時代,更導致“迷信便利化”。騙子們可以精準收割,平臺演算法推送“複合符咒”“情降儀式”,為大師們用大資料鎖定目標。  
假大師可以用PS證書、偽造客戶聊天記錄,甚至開“線上道場”直播做法事。  
被騙者多因羞恥心不願公開,導致騙局隱蔽性強,實際報案率不足。所以就這一點,我們可以為上述的寧波L女士點一個贊。
2
還有更離譜的。
從目前被曝光的案例看。有的大師以“需貼身衣物”“生辰八字”為由,竊取隱私後威脅曝光,逼迫二次轉賬。  
有人則掉進性剝削陷阱,海峽兩岸都有以“雙修改運”誘騙多名女性發生關係的案例。  
這些被騙者更容易受精神控制。一般的洗腦話術包括:“離開我會遭反噬”“法事失敗是你心不誠”,讓受害者持續自我懷疑。
愛情的本質是價值吸引與情感聯結,不是“玄學許願池”。與其燒錢給騙子做法事,不如投資自己——當你成為高能量、高價值的人,該回頭的人自會回頭,該遇見的人終將遇見。
記住:能救愛情的,從來不是符咒,而是你的腦子。
已開快捷轉載,文章可自由轉載
相關閱讀:
.
各位小夥伴,本號已被限權,為防失聯,請關注兩個原創小號(內容不重複)。
如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