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和一個潛在合作方談合作,愉快中有遺憾,每次這樣的會結束,我都會抽自己嘴巴兩下,罵自己:“又說那麼多幹啥?人家領情嗎?回頭還覺得你 PUA 人家呢?”
眾所周知,我們倡導的理念是保護孩子好奇心,尊重兒童發展規律,不雞不卷但講效率……等等這些吧。市面上的教育產品大多數還是卷分數為主,對於孩子興趣的保護是完全不在意的。
先說愉快的部分,這是一家理念跟我們一致的機構,創始人吭哧吭哧幹了好幾年,還是非常小眾,靠口碑維持生存。這種機構我們見的太多了,都是有情懷,也真踏實做產品,不販賣焦慮。但是,也都不賺錢。
遺憾的就是這部分,他們經常自覺這樣就可以了,大部分有情懷的人,經常是不在乎賺多少錢的。但是,一旦市場有波動,或者因為劣幣競品過於擅長吆喝,就會導致自己的盤子日漸縮小,這就不是賺不賺錢的問題了,而是能不能生存的問題了。

是往前一步做些營銷,還是往後一步縮減成本,並繼續死磕產品之間猶豫不決。
這時候就會有很多想當然出現:
1 最常見的就是自 high
“我們夠好,我們牛逼,只要我好好做產品總有人看到”,但是咱不能做鴕鳥啊,你說的那些好,那些沒做到的機構也會說呀。
“我的產品會讓孩子討厭寫作”,請問哪個課外班和機構,會這麼跟家長說?當然都說自己既專業又讓孩子喜歡了。
“我們各種好,但是他們看不懂,使用者們認知不夠。”要我看就是不會宣傳,沒有人聽不懂的話,只有不會說的人。
而且這麼貶低使用者,我覺得也是問題,這跟情懷也相悖不是嗎?
2 對於流量,有想當然的幻想
營銷不擅長,但是覺得很簡單:
“只是我沒時間(不屑於)做罷了”,“短影片不就是一句吸引人的開頭+一個故事嘛”。
結果,吭哧吭哧做了,一年粉絲不到 500, 連推流直播都開不了,就更別提銷售了。
“營銷大不了買點流量,一旦出圈就好了”
流量不是花錢就能買來的呀,買也就是有方法的啊
還有,市場上的大號沒有靠買流量堆起來的呀,核心不是買流量
“我把更新頻次提上去流量就來了”
頻次高=流量多,這是哪來的定理?提高頻次的前提是什麼?
3 拿個例當普遍現象
每次介紹都拿那兩個個案反覆講。
親,個例不代表普遍現象啊,沒有說服力的。使用者是很容易衝動,但是不是傻子,再說賺傻子的錢,我們的情懷呢?
4 大不了,我做低客單價產品
請問貴團隊運營幾個人?客服幾個人?你知道市場普遍能做引流的團隊配置和轉化率嗎?你知道使用者關於引流和實際單價的心理價位是多少嗎?咱不要衝動(張口就來)好麼?
當然我沒必要這樣去懟人家,我的表達肯定更柔和,即使這樣也是有不領情的,所以我才會後悔多說話。那些不聽勸,還在相信自己可以產品+營銷都玩轉的,我只能說尊重,祝福。

但,那些聽勸的,都賺錢了。在保證情懷不變的情況下,保留自己最核心的產品價值的同時,還能把一些符合市場規律的部分做標化。
聽勸產品設計、聽勸定價、聽勸文案、聽勸標題、聽勸運營方向的都賺錢了。
希望有更多有好的教育理念、有能力的人一起,創造更多好的產品、實現口碑和盈利的正迴圈。更重要的是,活在真正的世界裡,看見別人,也看見自己。
5月,我會開設一場線上+線下的行動營,把這幾年的經驗和總結傾囊相授。想要學習新媒體轉型、內容創作、流量增長的創業者、教育者、父母和成人都可以加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