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
我有一種很強烈的感覺,今年春天,中日這件事影響深遠。
什麼事情?
那就是中日媒體智庫人文對話交流會,2月18日上午在東京舉辦。
我有幸參加了這次交流會,慚愧,寫了很多年的鄰國,這還是我第一次去日本。
交流會現場,我看到,嘉賓雲集,高朋滿座——更準確地說,應該是高朋站立,大家相互問好聊天,很特別,很直接,很親近。
日方代表中,有日中協會會長野田毅,有日本眾議員近藤昭一、緒方林太郎,還有TBS電視臺會長佐佐木卓等60多名政要名流。
再加上中方一眾媒體智庫代表,總共100多人出席。
一個乍暖還寒的春天,這麼多中日政要名流齊聚一堂,侃侃而談,足以說明雙方對這次人文交流活動的看重,以及這次活動的影響力。
但人數只是一個參考,更重要的,還是實質內容。
我旁聽了整個交流會,一個最直觀的感覺,就兩個字:精彩。
我印象最深刻的,第一是主辦方新華社負責人的主旨演講。
請原諒我先引用他開篇的一段話,這段話講得尤其精彩。
他說:
中日兩國一衣帶水,文化相通相近,歷史人文淵源深厚。在洛陽白居易的墓園中,矗立的石碑刻著日本友人對偉大詩人的頌詞,成為中日文化交流的見證。在西安阿倍仲麻呂紀念碑上,雕刻著象徵中日友好的梅花和櫻花,迎接著絡繹不絕的中外遊客。從日本“俳聖”松尾芭蕉“無花,無月,獨酌——無相親哉”(月花もなくて酒のむ獨り哉)的名句中,可以感受“詩仙”李白《月下獨酌》的意境情感。日本遣唐僧人、書法家空海的名作《風信帖》,字字深得“書聖”王羲之的筆法神韻。從佐賀縣工藝精湛的有田燒中,得以窺見景德鎮青花瓷的溫潤光彩……
確實,兩國文化的相通相近,也是我最近幾天在日本走訪最深刻的感受。
一箇中國人走在日本街道上,我相信,他基本不會迷路,看著那些招牌上的漢字,也能猜到店面裡經營什麼,吃到想吃的東西,買到想買的貨物。
岔開說一句,在日本,最著名的中國詩人是哪個?
日本朋友說,可能還不是李白杜甫,而是主辦方負責人最先提到的白居易,雖歷經千年,但他的詩作,依然在日本廣為流傳。
這正是中華文化的魅力所在。
但我們也不用迴避,中日當下的人文交流,仍存在諸多的問題。交流不夠,誤解頗多,從某種程度上,更給別有用心者炒作的空間。
在這方面,不得不說,媒體智庫有著特別的責任。
在演講中,主辦方負責人指出,中日友好,媒體智庫先行。中日媒體智庫應當與時俱進、繼往開來、擔當作為,推動兩國人文交流不斷取得新進展新成效。
我印象最深刻的,還有一點,就是現場熱絡的氛圍。
嘉賓致辭後,交流環節更是熱鬧非凡。
哪怕交流會早就結束,哪怕已早到午飯時間,大家還在站立暢談,現場更不時爆發出陣陣笑聲……
不少日方嘉賓都感慨說,這也是多年來,在人文交流領域,中日間最熱烈的一次了。


在人文交流領域,我必須要說,新華社的作用,有目共睹。
可以說,在中日關係發展和兩國人文交流歷程中,新華社既是見證者、記錄者,也是重要的參與者、推動者。
早在1954年,新華社記者就隨中國紅十字會代表團訪日,發回了“新華社東京第一電”。
1964年,包括新華社記者在內的首批中國駐日記者團抵達東京,拉開了中日互派記者的序幕。
也就是說,中日邦交尚未正常化,但新華社記者就開始常駐日本。
1972年,圍繞中日邦交正常化,新華社記者撰寫了系列稿件,發揮了重要歷史作用。
1978年,新華社聚焦中日和平友好條約簽訂播發報道,有力服務兩國關係發展大局。
新華社負責人就說,新華社十分重視對日報道、重視與日本媒體智庫交流,先後成立東京分社、大阪分社、福岡分社,開通日本專線,與共同社、時事社等日本媒體在不同領域開展了密切合作。
而且,新華社還是一家智庫,中國特色的新型智庫。
在這次人文交流對話會期間,新華社就推出了《以文明交流互鑑推動人類文明發展進步》智庫報告,運用歷史案例、詳實資料、豐富故事、生動細節,回顧了文明交流互鑑的歷史程序,剖析了人類文明發展面臨的現實困境。
其中,還有不少中日文明互學互鑑的歷史成績和現實案例,日本朋友說,讀完印象深刻,且生動信服。
對話交流會現場,我看到,還有中國一些文創的展示,比如景德鎮的新瓷器,熊貓的玩偶,幾位小姑娘還現場表演了中國茶道。
看得出來,很多日本朋友,都是眼前一亮,然後連連稱讚。應該不是客套恭維,確實是發自內心。
深厚的中華文化,對日本歷史影響深遠;中日人文交流,日本朋友更高度期待。
日本TBS電視臺會長佐佐木卓就感嘆,他曾經是駐華記者,中日民間交流的新聞,總是很受日本觀眾的歡迎,這次人文交流會更超出了他的預期。
他現場發出建議,日本民眾要更多到中國走走看看,這樣才能有“百聞不如一見”的切身體會,而只有不斷推動人與人之間的直接交流,才能增進雙方民眾的理解,進而促進兩國關係的不斷發展。
誠哉斯言!


最後,怎麼看?
完全我個人看法,粗淺三點吧。
第一,對中日關係來說,這個春天很關鍵。
2025年的春天,註定是一個很不尋常的春天。
我們看國際大背景,美國政壇正經歷前所未有的變化,肯定會對世界格局產生深遠影響;歷時三年的俄烏衝突正在起變化,動盪的中東又出現新狀況……
具體到中日,兩國關係正努力走出歷史的低谷,處於改善發展的關鍵時期。
所以,這樣的節點,這樣的人文交流活動,恰當其時,意義深遠。
中國駐日大使吳江浩就感嘆,這樣的交流活動,必將為中日友好交流帶來新的活力。
在這次交流會上,主辦方負責人有句話說得格外動情。
他說:此時此刻,我想起自己年輕時求學的地方——中國江蘇揚州,那裡是唐代高僧鑑真的故鄉。一千多年前,日本信眾在邀請鑑真東渡的袈裟上繡上了一句偈語,“山川異域,風月同天”。
山川異域,風月同天。對這八個字,過去幾年,我們更別有一番感受。
我相信,若干年後回看,今年春天,將是中日關係史上的又一個關鍵時期;這次人文交流,也將在兩國關係史上留下非常獨特的印記。
第二,中日有識之士,還需要共同努力。
坦率地說,對於中國,對於中國的發展變化,從我們這幾天走訪來說,很多日本民眾也有認識很不夠的地方。
他們眼中的中國,可能還是10年前20年前的中國,讓我們多少有些哭笑不得。
當然,我們也不用迴避,對於日本,我們就足夠了解嗎?
我看到,去年底日本外相巖屋毅外相訪華,中日達成10項重要共識,其中有一條,非常重要:加強媒體、智庫交流合作,在雙邊關係中發揮積極作用,著力改善民意和輿論環境。支援雙方開展新媒體交流合作,鼓勵兩國正能量網路創作者相互交流。
“著力改善民意和輿論環境”!
中日都認識到,當前的民意和輿論環境,其實對中日外交都不利,所以,必須著力改善,而且,還要“鼓勵兩國正能量網路創作者相互交流”。
從我們最近幾天走訪看,很多日本朋友,對最近幾年中日關係也有反思,迫切希望改善對華關係,但因為種種原因,他們又有一些疑惑和顧慮。
越是這樣的關鍵時刻,更需要深入的溝通交流。只有這樣,才能夯實中日友好的民間根基,為“讓中日兩國人民世世代代友好下去”營造良好輿論環境。
這樣的活動,真應該多些,再多些。
第三,我們更要冷靜清醒,保持自信。
我一直認為,未來的世界競爭,不僅僅是國與國之間的競爭,更是地區與地區之間的競爭。歐洲有歐盟,北美有美加墨,東亞呢?
中國和日本,應該成為朋友,最好也成為朋友。實現這一點,對於兩國整體利益,應該說超越100個諾貝爾和平獎。
這是一個艱難的任務,但高超的大國外交,就是將強敵化為朋友。
中日是搬不走的鄰居,即使不想做兄弟,也沒必要成為仇敵。
更別提中日之間深厚的文化積澱,理應在人文交流上大有作為,續寫出新的佳話。
個人觀點,不代表任何機構

嗯
有朋友建議
今天還是再掛一下

略作說明
今年網路正能量稿件
牛彈琴有一篇文章入選
文字(融合組)(第88號)
就是上面這篇
《西藏,一個最愛國的地方》
如果覺得還不錯
請投它
一天可投一次
謝謝啦
為我們大美西藏
為我們偉大祖國
也為我們越來越出色的
人文外交
點個大大的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