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社長來源:電動車公社(ID:EVgongshe)
全文4191字,預計閱讀需6分鐘。
離譜,真的太離譜了。雷軍再次化身雷神!
小米SU7 Ultra從預售的81.49萬元,直接打到了52.99萬元起售的抄底價!
作為賽道圈速堪比保時捷Taycan Turbo GT的頂級純電效能車,價格卻只要保時捷的四分之一,還很大方地贈送了價值9萬元的碳纖維套裝+配色+基礎保養+終身智駕。
折算下來,一匹馬力只要300多塊,這麼算的話甚至比798秦還划算!

在極高的價效比之下,SU7 Ultra也只用了2小時,大定就突破了1萬臺:
小米這一套頂級組合拳打下來,先別說友商是不是天塌了、被迫連夜研究應對策略,就連遠在大洋彼岸的斯圖加特(保時捷、賓士)和慕尼黑(寶馬),今夜都註定無眠。
但其實,就和下面這條的微博一樣:
幾乎所有人,都被小米的障眼法騙了!

01. 沒有人比小米更懂使用者?
小米SU7 Ultra的起售價,確實是降了28.5萬沒錯。
但標準版和大家想象中那個能毀天滅地的Ultra,確實還有些出入。
這臺車,用價格和配置把使用者完美分成了三個不同的圈層——
想要個性豪華車的,有52.99萬元的標準版;喜歡開快車的,加10萬塊選裝競速套裝;真正透過刷圈挑戰自我的賽道大佬,後續還有81.49萬元的紐北限量版。
我們一個個說。
釋出會一開場,就能看出來雷軍的營銷功底。
明明是一臺主打高效能的車型,卻只用了短短的3分鐘來介紹效能,生怕大家一開場就徜徉在數學和物理的海洋裡睡著了。
如果是友商,下面這張資訊量極大的PPT能起碼講10分鐘,但雷軍只用了10秒鐘——
只要讓大家知道這臺車最快、同時又很好開就足夠了,並不需要解釋太多。

外行人都看得懂的圈速紀錄,才是實力背書。
不講這臺車最長的長板,就是因為硬核賽道使用者的基數實在太少了。即便是領克03 TCR、寶馬M、現代N這類深耕賽車領域多年的效能車,銷量也非常有限。
所以,小米SU7 Ultra標準版真正的競爭對手根本不是Model S Plaid、極氪001 FR這類高效能純電車,而是受眾更廣的“56E”。
為此,雷軍給這臺車賦予了“運動豪華”的個性定位,也花了將近10分鐘時間,去講SU7 Ultra相比SU7 Max的幾大升級點。
就比如全車5.5平方米的碳纖維、內飾5平方米的Alcantara搭配雙色內飾等等,讓它的內飾質感看齊了保時捷這樣的超豪華品牌;
在加強了座椅舒適度、使用了雙層隔音防曬玻璃和靜音輪胎之後,也能讓升級了的25揚聲器音響進一步發揮音質,甚至還貼心地配上了座椅按摩;
端到端智駕、澎湃智慧座艙、AI加持下的小愛同學也不在話下;
更不用說小姐姐們會喜歡的化妝鏡三擋亮度、三擋色溫可調,專屬的閃電黃、太空銀、鸚鵡綠車漆,以及象徵身份的24K金碳纖維車標了。
一個不太恰當的比方,小米SU7 Ultra就是價格貴了20萬、但在效能做工設計都提升了的小米SU7 Max。主打一個比它豪華的沒它快,比它快的沒它便宜,比它便宜的又沒它豪華。
所以小米又玩了一此障眼法,真正的目標並不是只有“56E”,而是40-80萬的所有車型!
定位接近的蓮花跑車EMEYA、保時捷Tyacan,哪怕是奧迪A7、寶馬M2這種燃油車……除了定位豪華行政的能稍微穩住陣腳之外,其他車型的日子全都會不好過。
如果真能吃下這部分市場,那麼小米SU7 Ultra必然會成為下一臺50萬級的爆款產品。別說前2小時大定1萬臺了,就是月銷5000甚至上萬,都很有可能!
接下來,我們再簡單聊聊剩下的兩個版本。
在標準版的基礎上增加10萬塊選裝,你能得到下面這些:

太專業的社長就不在這裡贅述了,總之就是300萬的保時捷量產車上用到的東西,在這臺車上也能用得到,這也是小米SU7 Ultra征戰上賽的同款配件。
如果你對賽車略知一二的話,肯定能懂只要60多萬就能發揮1500匹的全部實力,這件事的含金量到底有多高。
而且,小米還針對賽道使用者開放了Ultra Club,在國內提供維修保養88折、免費整備免費救援。最關鍵的其實是最後一條,免費存胎服務。
下賽道最大的痛點,其實並不是技術不行、玩不盡興,也不是加油充電,而是每次都要裝4條熱熔胎過去。交兩遍換胎的工時費都是小事,自己搬上搬下才是真的累。
也就是說,小米並不是開了個Club讓車主們交朋友、擺擺樣子,而是真的懂這些賽道佬究竟想要什麼!
至於最後81.49萬元的紐北限量版,會在完成紐北圈速挑戰後上市。
社長不負責任地推測一下,這臺車應該和保時捷的魏斯阿赫套件類似:
拆除後排座椅、用更強的空氣動力學套件提供下壓力、全車也會進一步減重,從而帶來最極致的效能。
至於紐北圈速,不如大膽點。既然小米能在上賽和保時捷打個平手(保時捷不是最佳成績),那麼更強的紐北限量版略強於保時捷,刷個6分59出來,應該不過分吧?
謹防走丟,請關注“經財時新”
02. 沒有人比小米更懂市場?
4年前,小米在成立10週年之際宣佈造車,很多人不理解小米為什麼要入局。
有人覺得是“北京希望小米落戶造車、帶動汽車產業升級”,也有人覺得“小米手機賣不動了、要尋找新的增長點”,還有人認為小米是“為了人車家全生態”,眾說紛紜好不熱鬧。
然而,造車不只是雷軍深思熟慮後的結果,更是小米發展過程中的必經之路。
一直以來,小米都說自己是一家網際網路公司,這也是障眼法。
實際上,小米卻是披著科技公司外衣的製造業公司!是一群做軟體和網際網路的人,幹了一個“鐵人三項”的活!
這一點,相信很多用上小米全家桶的人都深有感觸。
就拿小米空調來說,2024年增長率高達50%,如今已經躋身線上市佔率前三,僅次於美的、格力。

(資料來源:奧維雲網)
小米空調成功的根本原因,就是把網際網路玩到了極致。
更高的省電指數(APF)、更寬的溫域這些不會說謊的資料,配上一個看起來很有價效比的價格,就能在第一時間抓到網際網路使用者的眼球。
再加上簡潔的設計風格、躺在床上不用遙控器就能調節溫度的便利,才讓小米在一票老牌空調巨頭中脫穎而出。
也正因如此,才逼著傳統巨頭們和小米一樣開始加快產品迭代,向高效化、智慧化轉型。
像這樣堪稱行業鯰魚的產品,小米還有很多。
但更恐怖的是,小米不只是懂網際網路,還真懂製造業!
這一點,或許何小鵬最有發言權。
前段時間,何小鵬在採訪中透露,由於自己不懂供應鏈管理,被一整條鏈路的人騙,造車的BOM成本就是貴了很多,但自己完全看不出來。
這也導致小鵬造的車就是比別人貴,一打價格戰就要虧本賣車,盈利更是遙遙無期。
直到何小鵬自己親自管理、親自搞懂供應鏈之後,才讓小鵬成功從ICU離開,逐步走向正軌。
而在供應鏈上的虧,雷軍也吃過。
2015年,在小米5即將釋出之際,三星高管帶領團隊和小米供應鏈團隊見面,商討AMOLED螢幕的供貨事宜。
但2014年的小米手機出貨量大增227%,剛剛登頂中國市場份額第一,仗著巨大的影響力和訂單量沒能談攏價格。最終雙方發生了激烈的爭執,不歡而散。
三星因此決定,停止向小米供應AMOLED螢幕——而全球99%的出貨量,都掌握在三星手裡!
即便後來雷軍多次坐飛機前往韓國、親自道歉,傳說還帶了兩瓶上千萬的紅酒作陪,才讓三星同意供貨,但依然讓小米5的出貨時間比計劃晚了半年還多。
或許是從那一刻起,雷軍真正意識到了供應鏈的重要性,開始親自管理上下游企業之間的關係,甚至深入一線工廠,瞭解每一個零部件的供貨和安裝流程。
當時的小米每週都會根據需求和產能進行調整,對齊不同供貨週期的零部件的顆粒度,儘可能減少中間環節和倉儲環節,讓供應鏈週轉更快。
所謂“飢餓營銷”背後的秘密,就是用一個極具價效比的價格吸引大量使用者,確保先期穩定的供應量,然後透過口碑吸引更多使用者,形成規模效應降低成本,最終盈利。
在汽車行業中,這種模式還有另一個名字:精益生產。
所以小米有兩個特點,第一是回款週期只有60天左右,甚至比新車交車還快。這在普遍用承兌匯票延期到賬的當下成了獨一份,也讓供應商們搶破頭都要競標小米。

第二,是特別重視現金流。
之前雷軍就在採訪中表示,“有一次公司發不出工資,我焦慮得很多個晚上都睡不著,以至於我一定要在公司賬上留一筆現金,天塌了都不許動,就是要確保能發18個月的工資。”
而如今的“北京現金王”,手裡的現金儲備也從宣佈造車時的1000億增加到了現在的1500多億,這還是在去年240億、今年預計300億的研發投入的基礎上實現的。
結硬寨、打呆仗,也成了小米和友商最大的區別。
03. 沒有人比小米更懂小米?
無論是懂網際網路、懂營銷,還是懂供應鏈、懂市場,充其量只能算是小米的優勢,並不算是小米最核心的競爭力。
小米真正的核心競爭力,其實是雷軍這個大boss本人!
表面上來看,雷軍短時間內能在抖音狂攬4000萬粉絲,評論區秒變許願池,都說明雷軍自帶巨大的流量,也能給小米帶來巨大的收益。
確實,雷軍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真誠、務實,在習慣了高高在上的企業家裡幾乎是一股清流。
畢竟他真的會在網上給大家拜年,在評論區認真回覆網友留言,會和大家一起玩“are you OK”的梗,也真的會給小米SU7的車主開門。
這次釋出會上,就有一個讓我笑噴了的場景。
面對這張高大上的PPT,雷軍直接吐槽“說人話就是加了一層吸音棉”,甩鍋“這是倍耐力寫的(專業名稱讓大家看不懂了)”,最後還不忘給供應商夥伴找補一句“是我們委託倍耐力定製的啊”。
而且和友商的操作不同,在對比的時候雷軍不僅沒有瘋狂拉踩,還給保時捷單獨留出了版面,致敬最偉大的對手。

“保時捷面對過無數像我們這樣愣頭青的挑戰者,被一輪一輪挑戰下來,經歷90多年,始終屹立不倒。所以保時捷真的很厲害,不僅有格局,更有實力。”
“保時捷回應的最後一句話,是讓我們在下一個賽道再見。小米作為汽車行業的新人,能跟保時捷這樣的國際大廠競技,這絕對是小米的幸運,哪怕就是我們輸了也不丟人。”
但,這還是小米的障眼法——
深挖下去會發現,雷軍不只是尊重對手,更尊重人才,而且是自上而下的尊重。
這種對人真誠、對人才尊重、又對客觀規律抱有敬畏之心的態度,才吸引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有識之士,一起為同一個目標奮鬥!
在小米創辦的頭一年,團隊一共有91人,在經歷10年風風雨雨之後,依然有65個人在小米任職。這對於人員流動巨大的科技企業來說,幾乎是不可能的。
這些工程師至今還留在小米的原因,就是和小米一樣,都想做出全球最好的產品,並以一半的價錢賣給消費者,讓每個人都能享受科技帶來的美好生活。
就像499的紅米手機,和這本已經出到第三版的小冊子做的那樣:

巧合的是,這個目標,也正是胡崢楠、任周燦這樣的大佬在汽車領域想要實現的。
這一次,讓我們一起恭喜小米汽車吧,你們真的圓夢了。
或許正如雷軍那句話所說,“熱愛,是所有的理由和答案。”
點選一下👇不錯過更多深度內容
加經濟學人小助手為好友,
加入微信群,建立更深度的閱讀連線。
▼ 經濟學人小助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