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選中的「經濟賬」:符合直覺,違背常識

在美國大選中,經濟政策通常是核心議題,而總統候選人又往往會就這一議題提出爭鋒相對的觀點。本次美國大選也不例外,比如特朗普提出要給富人和企業減稅,哈里斯則支援對富人和大企業加稅;再比如,特朗普想引導更多社會資本進入私立教育,而哈里斯則認為應該增加政府對公共教育的投資。
同時,候選人也會分別給出一套邏輯來說服選民,比如哈里斯表示,給富人和大企業加稅,能更好實現經濟公平和收入再分配。而特朗普提出,加大投入私立學校投入,可以增加學校之間的競爭,讓學生和家長有更多選擇權。
乍聽上去,這些說法好像都有道理,但只要深入分析,就會發現,它們是違背常理的。資深投資人、播客「不止金錢」主播周玖洲指出了其中的不合理之處。
以下為對話要點,文末還有完整音訊,也可在各大音訊、播客平臺搜尋「聲東擊西」收聽,不要錯過。
聲動活潑
當我們在說經濟政策的時候,究竟在說什麼?
周玖洲
籠統地講,一個大的經濟學框架,主要分為兩塊: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所以如果我們去看任何一個國家總統候選人辯論過程中講的經濟政策,無非就是圍繞這兩個方面。美國的情況稍微特殊一點,因為美國的貨幣政策不掌握在政府或總統手上,而是掌握在美聯儲手裡。所以總統候選人的辯論,更多是圍繞著美國的財政政策。
財政政策簡單理解就是與政府支出和收入相關的一切。不管我們討論稅收、產業政策還是社會福利,它要麼屬於政府的收入,如稅收,要麼就是政府的支出,如補貼。
聲動活潑
特朗普和哈里斯在稅收政策上有一個很大的不同。雖然兩人都提出要給中產和低收入人群減稅,但是哈里斯是提倡透過給富人加稅的方式來彌補減稅造成的財政虧空,而特朗普則是提出要對進口貨品增加關稅來保持政府稅收持平,怎麼看待這兩種截然不同的稅收政策?
周玖洲
在進一步探討這個問題之前我們可能需要先回答一個問題:這個世界上究竟是富人交的稅多還是窮人交的稅多?答案可能是反直覺的 —— 富人交的稅是最少的,普通老百姓交的稅是最多的。所以特朗普給富人減稅的做法是有一定道理的,因為富人的稅本來就很難收上來。
美國的企業幾乎都是全球化的企業,富人也是全球化的富人,所以他們可以在全球範圍內避稅,甚至把總部搬到美國之外的地方。另外他們還可以透過設立慈善基金來避稅,這是稅收體系中的激勵機制,不存在道德批判,如果不這麼做,富人可能就缺少做慈善基金的動力。所以哈里斯提出的要對富人加稅的方案,對於稅負重的普通百姓來說或許很有吸引力,但實際上可能很難落地。
而特朗普提出的要對富人、對企業減稅,實際上是想吸引之前那些在國外避稅的企業回到美國,從而製造更多工作機會,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後其實是獲得了工作機會的這些美國普通百姓貢獻了主要的稅收收入。
另外,我們反過來倒推一個邏輯,如果特朗普真的是為富人說話,為富人減稅,那應該能看到美國的富人都站出來支援他,但並沒有出現這個景象,有少數科技圈大佬支援他,但依舊有很多富人反對他。同時,哈里斯要對富人徵稅、加稅,美國的大部分富人反對她嗎?也沒有。說明這個問題的根本就不是表面上看起來那麼簡單,它只是一個表象。
▲ 哈里斯在威斯康星州舉行的競選集會上展示特朗普的影片。| 圖源:紐約時報
聲動活潑
特朗普希望透過增加關稅來彌補財政虧空,甚至提出未來要對從中國進口的商品徵收 60% 的關稅,對其他國家的進口商品也要徵收 10% – 20% 的基準關稅。這些多出來的關稅最終會由誰來負擔?
周玖洲
不要被特朗普忽悠了,所有這些被提高的商品關稅,中國不會付,墨西哥等其他國家也不會付,最後付錢的依然是美國的消費者。因為關稅是國際貿易的產物,而國際貿易的原則就是,第一,我要去購買我製造不出來的或者我製造出來價格更高的東西;第二,我要去賣我更有優勢的東西。
而提高關稅可能會帶來兩種效果,第一,關稅是一個武器,所以提高關稅是為了保護本國的企業,讓它們能更好地和外國企業競爭;第二,關稅的提高會增加本國消費者支出的成本。我們假設在大部分情況下,美國本土沒有中國、墨西哥這些國家的某些製造業,那麼就會導向第二種效果,也就是進口的這些貨物會因增加的關稅而漲價,也就是說最終為關稅買單的還是美國的消費者。
聲動活潑
總結下來就是,一個想向富人徵稅但是徵不來,一個想向國外徵稅,結果卻徵到了國內消費者的頭上。
聲動活潑
說完了「錢從哪裡來」,我們再說一說這些錢最後都「花到哪裡去」了。政府的財政支出一般都有哪些方面呢?
周玖洲
在世界範圍內,政府一般都有兩個財政支出比較大:醫療和教育。此外,住房支出也是一種可能,比如在新加坡,住房就是政府把控的重要專案,中國在上世紀 90 年代之前也是如此。
聲動活潑
哈里斯希望政府能夠增加對 K-12(從幼兒園到高中階段)教育的投資,想透過教育來拉動未來的經濟發展,但特朗普則不支援由政府進行教育投資,而是希望透過市場經濟的方式,藉由社會資本來投資教育。你如何看待這兩種政策?
▲ 哈里斯上週五在密歇根州進行競選活動 | 圖源:紐約時報
周玖洲
我們可以把所有接受教育的人都看作是消費者,那麼公立教育的特點就是便宜且普適,所以它覆蓋的消費者的面很大;而私立教育的目的則是賺錢。教育其實是一個利潤非常豐厚的產業,作為一個暴利產業,私立教育服務的就是那部分消費能力更高的群體。現在的市場處在一個相對平衡的狀態,消費能力高的就去消費私立教育,消費能力低的就去找公立教育。
按照特朗普的想法,公立教育被削減之後,會有更多人去選擇接受更個性化的私立教育,但這在經濟學層面其實是一個無法成立的理論,因為原本這些人群就不具有承擔私立教育的消費水平,這也是他們在一開始就選擇公立教育的原因。用類似的框架來思考醫療支出也是一樣的。
聲動活潑
移民也是一個在經濟政策中值得討論的問題。看起來民主黨對移民似乎更加友好,比如在加州,即使是非法移民也能獲得由政府提供的免費餐食,這當然也構成了一筆財政支出,而特朗普的觀點則是必須減少這類因為移民而產生的支出。短期來看,如果移民減少,社會福利的支出肯定也會隨之減少,但是如果從經濟學的角度長期來看呢?
周玖洲
長期來看,一個國家引進移民一定是能降低自己的勞動力成本的,但最大的問題在於,既然引進了低成本勞動力,那麼本地的高成本勞動力一定會受到某種程度的擠壓。
今年以來,美國的非農就業資料都非常好,但實際上這些新增的就業中有相當一部分是兼職崗位,而進入這些崗位的正是因為身份限制無法成為全職的移民。如果假設一個極端場景,就是美國現在不允許移民或非法移民進入了,那麼美國的非農就業資料可能一下子就變得很難看了。
另一方面,美國居民的家庭就業情況就沒有這麼好,甚至已經停止增長了。因為企業為了降低成本,更青睞低成本勞動力,而本土居民由於受到各類法規保護,在工資等方面的要求高於外來移民,逐漸在勞動力市場上失去競爭力。
我覺得未來特朗普並不會真的驅逐非法移民,而是會將他們轉變成合法的勞動力,因為無論是配合製造業迴流,還是控制國內的通脹,美國都依然需要低成本勞動力。
▲ 特朗普在亞特蘭大舉行的競選集會上。| 圖源:紐約時報
聲動活潑
一方面稅徵不上來,另一方面支出又很多,美國的財政赤字也就由此而來。這個赤字會一直存在嗎?
周玖洲
美國的財政赤字會長期存在,並且數值會越來越大,這應該是一個沒有太大爭議的問題。
這種狀況之所以出現,是因為美國有能力這樣做。一個人如果能借錢還不用擔心還錢,肯定會使勁借,這是美元霸權的一種體現:美國能借錢,而且借了之後再印鈔票還錢,也不需要很高的成本。除非有一天全世界都去美元化了,那就是另一回事。所以美國的財政支出一定不會下降,因為沒有下降的必要。
聲動活潑
在美國的歷史上,吉米·卡特是一個非常理想主義的總統,一直致力於減少美國的財政赤字,但在他卸任之後,很多經濟學家包括他個人的幕僚都說,其實卡特根本不必擔心美國的赤字問題,因為儘管當時的情況看上去已經非常嚴重,但事實上美國在此之後還經歷了更嚴重的財政赤字,依然安然無恙。
周玖洲
並不是說政府的債務越少,國家的經濟就越好。往往一個國家越富有、越強大,越能夠借到錢,別的國家也才越願意接受它印出來的鈔票。所以從現代經濟學理論來看,溫和的財政赤字其實是有利於經濟增長的。
全世界現在能夠做到財政盈餘的政府非常少,比如我國香港特區政府是有盈餘的,但有盈餘也就意味著它沒有更多進行再投資。一個政府如果不投資,它對經濟的干預和把控能力就會被削弱。只有一定體量額度的支出,才能讓政府對經濟具有把控權,這也是美國政府目前的現狀。
聲動活潑
根據負責任聯邦預算委員會(Committee for a Responsible Federal Budget)的分析,在最極端的情況下,哈里斯的政策可能會帶來 8.1 萬億美元的財政負擔,特朗普則是 15.51 萬億。不過兩人的政策都沒有提到會如何應對國家債務爆棚的情況,萬一這樣的情況真的發生了,後果會是什麼?
周玖洲
短期來看可能並不會有什麼影響,長期來看可能就會導向全球去美元化的結果了。
從正常的經濟學邏輯出發,債務是留給後代來還的,後代怎麼還呢?透過對後代加稅來還。除此之外還有另一個可能性,就是後代不償還債務,而是印更多美元,發行更多債務。越滾越大的債務會不斷調整持有美元和美國債務的人的心理極限,而在這個不斷逼近極限的過程中,大家就會逐步去美元化、分散化,這也是今年以來黃金價格猛漲背後的原因之一。
聲動活潑
產業政策關乎美國經濟的未來,甚至是和貿易伙伴,包括和中國的關係。其中,在能源政策上,兩人立場不同,哈里斯更重視可再生能源和清潔能源,特朗普則提倡在美國多生產石油、天然氣等更加傳統的能源。你如何看待這兩種能源政策?
周玖洲
候選人背後的選民結構和來源地對能源政策會產生很大影響。但就政策本身而言,特朗普的政策在經濟學上的可落地性更大一些。因為美國是全球第一大產油國,這是先天稟賦。
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落地問題在哪呢?歸根結底,太陽能光伏電池板,以及產生風電的風機、葉片等,都是標準化的大宗商品,最後拼的就是成本和規模。而在這一點上,美國的優勢遠不如中國。如果美國不從中國進口這些產品,而是自己生產,就要面臨成本問題。
發展哪種能源並不是非黑即白的問題,但對美國而言,從實操角度講,肯定是開發石油比發展清潔能源更容易。
現在距美國大選產生最終結果只剩兩週時間。可以看出,對於想要吸引選民的總統候選人來說,此時提出的政策往往不是從理性敘事角度出發,而更多是要讓選民產生一種「我懂你,我能幫你解決問題」的感性情緒。而這樣的經濟政策,自然也就更多是符合直覺,但違背常識。
你對特朗普和哈里斯的經濟政策有怎樣的理解?歡迎在評論區分享。
以上對話整理自
聲動活潑旗下播客「聲東擊西」
想更多瞭解美國大選
歡迎點選收聽
也可在各大音訊、播客平臺搜尋本期節目
監製/徐濤
編審/東君
編輯/六工
視覺設計/Mori 
排版/Riley
運營/George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