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少老師都表示,家長變得越來越敏感,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說的哪一句話、哪一個舉動,就會讓家長們不滿意,所以他們每天都如履薄冰。

“怎麼沒有我的兒子?”
時至今日,海燕說起那次親眼目睹一位班主任被家長大罵的情景時,還有些心有餘悸。
36歲的海燕是南方某二線城市的一位初中老師。當了13年老師的她,算得上見過不少大場面,但那樣的家長她也是頭一次見識,“那家長罵人用的字眼,我都不好意思和你複述。”
當時,海燕所在的班級要參加一次外出參觀活動,班主任就把參加活動的學生名單發到家長群。這本來是常規操作,因為班主任預設全班同學都會去,只是告知家長有這麼一件事情而已。
但有一位家長立刻在群裡發飆了:“怎麼沒有我的兒子?”
原來,這位家長的孩子是中途轉學而來,班主任用的名單是之前的學生名單,一時疏忽沒有把他新增上去。
班主任連忙解釋和道歉,但這位家長不僅不買賬,還腦補了一齣“我的兒子被班主任帶頭霸凌,都不讓他參加活動”的大戲,開始在群裡瘋狂辱罵班主任。
海燕作為任課老師,也在這個群裡。她目睹了10分鐘內,群裡的資訊一直不斷重新整理,都是那位家長在瘋狂質問和辱罵班主任,班主任一開始還解釋幾句,後面乾脆不出聲了。
這件事對海燕有著深深的刺激,她不願意向任何人複述當時那位家長的原話:“他說的話真的特別難聽,給人的壓力和羞辱感特別強烈!”
那位家長不僅罵,後來還跑到學校想找班主任算賬,只是被保安攔住才作罷。
在移動網際網路時代,家長微信群、釘釘群等成為了大部分學校教學的標配,老師們可以透過家長群釋出學生學習情況、班級活動,家長也可以在群裡及時和老師互動,雙方交流變得便捷不少。
然而,這卻是一把雙刃劍,交流的便捷也意味著,家長可以隨時向老師提出要求、表達不滿,而屬於老師的私人空間,也因為家長群的存在而被大幅度壓縮。
一個極端的案例發生重慶。
“都給老子滾”、“滾遠點!”、“想告就去告”!最近,幾張關於老師在88人家長群崩潰發飆的聊天截圖,在網上瘋傳,據說發飆的是重慶西南大學附中的一位班主任。

西南大學附中是重慶最好的學校之一,師資水平非常高,發飆的這位班主任畢業於985高校華東師範大學,讀書和工作期間獲得過很多獎項,平時認真負責,備受好評。
有網友稱,事情的起因是一位學生充不上飯卡,家長聯絡班主任沒有得到及時回覆,家長就跑到學校把老師打了,還辱罵老師的家人;還有人說,學校為了避免事情擴大,不讓老師報警,還要求老師向家長道歉,最後這位班主任崩潰失控,在微信群爆發。
對於外界的各種說法,10月16日,西南大學附屬中學校釋出情況通報稱:
“涉事老師徐某某首次擔任班主任,個人感覺日常工作壓力大,因某學生飯卡不能正常使用,在和學生家長反覆溝通後情緒失控,在班級微信群發表不禮貌言語。經與當事人雙方進一步核實,不存在網傳班主任被學生家長毆打的情況。學生飯卡使用問題當日已解決,徐某某老師已請假休息。”
過去幾千年,“尊師重道”是刻在中國文化基因裡的四個字,老師的地位甚至可以比肩父母,所謂“一日為師終身為父”。
隨著時代發展,老師在社會中的地位卻趨於“矛盾化”。表面上老師依然受人尊重,大家提起老師這個職業,普遍是“夠體面、夠穩定”的正面評價,但很多老師在現實生活中,感受到的卻是疲累、質疑甚至屈辱。
“當老師,真的越來越累,越來越沒意思。”一位老師說道。
讓老師越來越累的罪魁禍首之一,就是家長群。


如履薄冰
27歲的文奇是西南某省一個縣級市的老師,家長群的存在讓她不勝其煩。
一個班60人,每個家長都關注自己的孩子,想了解自己孩子的情況,一人說幾句,加起來就是幾百句。她作為班主任,要時時刻刻盯著手機,及時回覆家長們的資訊。
有好幾次,在休息時間,由於她沒有及時看手機,一位家長就在群裡不停地@她,等20分鐘後她回覆時,群裡已經有一大串資訊,她趕緊回覆,這家長就冷冷地回應:“及時回覆真的很難嗎?”
“很難,真的很難。”文奇非常委屈,作為老師,她的工作任務並不只是盯著家長群回信息。她要備課、上課、批改作業、寫教案、製作課件,有的時候還要應對學校裡的各項檢查、填寫各種表格、準備各種課外活動。
但在很多家長眼裡,他找你了,你就要立刻回覆我,不然家長群的意義何在?有時候甚至到了深夜11點多,一些家長依然會不停在群裡和文奇說話。
而且,不少老師都表示,家長變得越來越敏感,你永遠不知道,自己說的哪一句話、哪一個舉動,就會讓家長們不滿意,所以他們每天都如履薄冰。
25歲的阮文在廣東某地級市一個公立小學當語文老師,她說自己剛進學校時,因為經驗不足,就被家長投訴了兩次。
有一次是班裡出去參加活動,她拍了幾張活動照片發到群裡,有家長就說“怎麼沒有我家孩子的照片?”立刻就投訴到校長那裡。
阮文從此以後學聰明瞭,以後拍照只拍大合照,確保所有人都在照片裡面,這樣也不會有人說她偏心,只對著誰誰誰來拍照了。
另一次是期末考試之後,她發現有幾位孩子學習成績退步了,她就在群裡@了幾位孩子的家長,說讓他們注意孩子成績,誰知立刻有家長說,這是公開羞辱他們的孩子,又跑去投訴她。
海燕作為經驗豐富的老師,她有這樣一個觀點:
“作為老師,管理的一大難題就是,家長對於老師的評價標準只有一個——我的孩子是否受了委屈。什麼是非黑白對錯,家長是完全不管的,只要自家孩子不開心了,就是不行。”
她認為,很多家長的著眼點其實很小,就聚焦於自己的孩子上,但老師是全班學生的老師,必須儘可能照顧所有人。
她隔壁班之前來了一位新學生,由於該學生原先學校的進度不一樣,這位學生有一些知識還沒學到,班裡的任課老師認為,不可能為了這位學生,再講一遍其他同學早已學過的知識,於是這老師直接講新內容,準備課餘時間再想辦法幫新學生補課。
沒想到在家長眼裡,這位老師就是偏心,不顧自己的孩子,最後鬧到學校,非要老師道歉。
海燕非常感慨,她覺得現在的家長往往不怎麼跟老師溝通,只要家長覺得孩子受委屈了,就一聲不吭跑去舉報,老師完全沒有解釋的餘地。
學校往往也不會站在老師那邊,只要家長舉報,學校首先就會讓老師道歉。
老師沒有犯錯空間,自然謹小慎微,精神高度緊張。海燕之前有一位教數學的同事,當班主任帶一個班,學生數學成績很好,但其他科目成績一般。
海燕覺得這位老師的教學方法沒問題,學生其他科目考不好是有別的原因,但家長們卻認為,肯定是老師把主要精力放在數學上,耽誤了學生學習別的科目,於是聯名寫信要求學校換老師。
海燕對此哭笑不得,覺得主要是這位老師年紀大了,不太會和家長及時溝通,所以才導致家長誤會了。雖然她也幫這位老師說好話,但最後的結果依然是,這位經驗豐富的老師被替換了。
有了同事的前車之鑑,海燕每一天都活得很卑微,很小心翼翼,她用8個字總結自己的老師生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


誰來理解家長?
對於老師們的苦衷,很多家長並不是特別理解,而且在他們眼裡,家長才是被“家長群”逼瘋的那群人。
董強是一位14歲男孩的父親,他對家長群怨言頗多。他覺得自己把孩子送到學校,監督作業是老師的責任,為什麼還要家長還要參與監督?
所以,每天看到老師在群裡分享當天作業,他就很生氣,壓根就不想回復。
有時候,老師說的一些話也讓他非常不舒服,“各位家長要把孩子的學習成績當一回事,如果家長不當回事,就別指望老師當回事。”對此他十分不解,“你聽聽,老師哪能這麼說話啊?”
他還覺得,現在的老師真的沒事找事,總是在群裡釋出各種任務,要檢查作業、要填寫表格、要觀察孩子心理,一大堆事情要做。
他頗為不滿地說:“我們那個年代,哪裡這樣麻煩家長的,都是讓老師隨便管,老師該打就打。”
董強今年42歲,他的教育思維可能依然停留在自己小時候被父親教育的樣子。他說自己以前讀書時,父親帶他去學校,在老師面前先扇了他一耳光,然後和老師說:“我家孩子,你隨便打,無所謂的,他皮糙肉厚。”
話雖如此,但他也不敢在群裡公開表達不滿,因為他有個朋友,覺得家長群頻繁的資訊影響他生活了,就在群裡破口大罵,發了一通牢騷,但沒有一位家長出來支援他。
自此之後,這位朋友在群裡詢問作業、詢問班級活動安排,也沒有一個家長回答他。朋友覺得自己被孤立了,就帶著孩子轉學離開了。
董強不想成為這位朋友的樣子,所以時不時還是會看下家長群的資訊,“不回覆”是他僅有的表達不滿的方法。
像董強這樣對家長群不滿的家長,並不在少數。
2020年,一位來自江蘇的中年父親在社交媒體上發了個影片,情緒激動地控訴自己在家長群遭受的種種壓力,自己要給孩子批改作業、輔導功課。
這位家長質問:“整天不是讓我去報補習班就是讓我幫著改作業,改完作業還要昧著良心說老師辛苦了。說實在的,辛苦什麼?教是我教,改也是我改,到底是誰辛苦?”
最後,這位家長激動地說:“我就退出家長群!怎麼了?”
這條影片迅速引起了熱議,全國家長紛紛點贊,短時間就點贊超百萬,甚至還上了央視新聞。央視也給出了“別讓家長群變壓力群”這樣的銳評。
遼寧師範大學教育學碩士李臣,曾對某省5所小學的450位家長髮布調查問卷,發現95%的家長認為,教師透過在微信溝通中,要求家長判作業並簽字來轉嫁自身教育任務。
當然,也有家長理解老師的行為,只是能力所限,實在沒辦法參與到對孩子的教育中。
一位家長就說,她是開水果攤的,老公在外面給人蓋房子,兩夫妻讀書都不多,她也知道父母要關注孩子的學業,但孩子學的內容深了,她壓根就輔導不來,只能花錢讓孩子上輔導班。
家長群的存在並沒有原罪,本意也是為了孩子的健康成長,增進家長和老師的溝通。但現實的情況卻是,無論家長還是老師,都對家長群並不滿意。

老師的壓力
其實,除了家長群,老師每天所面對的壓力,還遠不止於此。
來自廣州某公立小學的志雄,是一位男老師,他這樣描述自己每天的工作狀態——
早上6點20起床,到學校吃完早餐大概是7點。然後開早會、上課,中午要看學生午休,下午上課,不上課就備課,下午學生下課後還有晚託,要照顧學生到6點。下班回到家是晚上7點,吃點東西之後,又要備課、改作業,還要寫公眾號、剪影片,到午夜12點才能睡覺。
入職2年多,他的生活基本就是這樣一直重複。

除了教學任務,他的很大一部分時間都用來應付檢查、填寫表格和準備各種活動中。
他每個月要做3到4個表,包括午託晚託表、學生的校外培訓表、心理健康表,每做一張表就要用半小時。
另外,還有種種活動,也需要他這個班主任去操心,“比如紅色經典活動,校運會上也要出節目,還時不時帶學生去參加垃圾分類活動。”
海燕被學校的“家校本”折磨得疲憊不堪。在這個本子上,學生每天要寫上自己的學習情況、精神狀態和個人感受,稱為“日總結”。
家長也要在本子上,對孩子狀態進行評價,班主任每天就要批改這個家校本。她不是簡單打個ABCD,也不是簡單寫個“閱”,而是要根據孩子和家長的感受,給出實實在在的批語,學校領導還會定期檢查。
但班裡幾十個人,每天都要批改一次這樣的家校本,實在讓海燕覺得心力交瘁。
像志雄和海燕這樣的經歷並不是少數,東北師範大學教授劉善槐從2007年開始研究教育,他和團隊曾前往十多個省份調研,發現教師的許多精力耗費在課堂之外。
一箇中部省份的縣城教育局統計過,中小學教師需要承擔的各類各項非教學工作有36項,什麼師德師風督查,學生體質監測,安全檢查……除此之外還有掃黑除惡、防詐騙,甚至是破除陋習、殯葬改革等。
曾有老師戲言,除了畜牧局這個部門沒有給學校佈置過任務,幾乎所有的部門都給學校佈置過任務。
劉善槐教授認為,校園是一個能快速把通知傳遍家長的系統,各位家長看在孩子份上,很多事情哪怕不願意做,也只能勉強接受,各個行政單位減少了辦事成本。
因此,上級傾向於把各種事情透過學校來推廣,但這無疑是把管理成本轉嫁到老師頭上,大大增加了老師的負擔。
除此之外,校長作為老師們的領導者,是否站在老師一邊為老師著想,也會極大影響老師們的幸福感。
比如志雄,他所在的學校是新設立的,校長雄心壯志,想要帶著學校闖出名堂,就給學校註冊了微信公眾號和抖音賬號,讓志雄來負責宣傳工作,每天至少要釋出一條內容。
釋出之前,志雄還必須把內容發給校長過目,如果校長不滿意就必須一直修改,等到對方完全滿意才能釋出。
很多時候,志雄晚上7點下班到家,隨便吃幾口飯就開始寫公眾號、剪影片,“但一個學校天天就那些事情,哪裡有那麼多可以宣傳的點啊。”
他沒辦法,只能絞盡腦汁去寫,偏偏校長要求還特別高,就喜歡來回改,往往要到臨近午夜12點,再不發就來不及了(公眾號每天有釋出條數限制),校長才會同意釋出。
在這樣的工作壓力下,志雄的身體自入職之後,就頻繁出問題,幾乎把能生的病都生了一次。
咽喉炎、胃疼、乾嘔、失眠……還經常無緣無故很想哭,去醫院檢查,醫生說他有抑鬱症狀,給他開了一點幫助睡眠的藥。
晚上睡不著的時候,他內心常常生出疑問:當老師這麼累,為什麼還是不被家長理解?


理想主義者
不過,即便遭受很大壓力,絕大部分老師還是發自內心地喜歡教書這個工作。
華北某二線城市的00後高一語文老師韋華所在的學校,在當地排名靠後,生源質量並不高。高一一次摸底考試,總分150分的語文卷子,整個年級600多人,最高分105分,平均分只有60分。
因此,不管是學生還是家長,壓根就不把教學質量放在眼裡,家長把孩子送來學校,只是希望孩子有人看著,不要出事,至於孩子成績如何,他們完全不在乎。
即便如此,韋華依然發現,她班裡有幾個同學還是很認真地想讀書,就是不知道如何使勁,她打算集中精力在這幾個學生身上,努力幫他們考上大學。
而海燕總覺得自己天生就適合當老師,她堅信每一個學生都有優點,自己作為老師就要引導學生看到自己的優點,培養他們的自信心。
在日常教學中,以及在家長群和家長交流時,她也總是會多誇孩子。她認為一個班級的態度應該積極向上,她也必須去引領這樣的風氣。
平時到學校,她總會觀察學生的“三個表”:表情、表達和表現。
一個學生的表情是木訥還是開心的,是活潑的還是陰鬱的,只要她上課發現哪個孩子狀態不對,蔫蔫的沒精神,她都會第一時間聯絡家長。
“我去測過性格,發現我是ENFJ ,這種型別屬於比較熱情、願意犧牲自己成全別人,其中有一個職業推薦就是老師,所以我覺得我挺適合當老師的。”海燕說。
至於志雄,雖然他在學校待著不算開心,但他看著學生茁壯成長,內心也是充滿了滿足感。
“最近我帶著班裡的孩子參加了區的一個比賽,還拿了一等獎呢!”語氣中是掩飾不住的自豪。

志雄認為,現在的老師或多或少是帶點理想主義在工作的,他們發自內心地希望把學生教好,“不然為了這三瓜兩棗誰當老師啊。”
海燕也說:“每個老師都會有這個階段,覺得學生怎麼這麼煩、這麼討厭、這麼差……但是我們把格局開啟,我們把眼光放遠,我們不盯著成績看的時候,我們發現這個孩子是有很多閃光點的。我覺得這個才是在做教育。”
還有幾位老師都說,他們想要的其實很簡單,就是踏踏實實教書,他們獲取認同感最直接的來源,就是學生成績的提高。
但殘酷的現實是,有太多別的事情,牽扯住老師的精力,讓他們沒辦法集中精神去教學,甚至教學已經成為副業。
畢竟,老師的主業就是在課堂上教書,而學生上學的目的也是讀書。
正如《光明日報》一篇社評說的那樣:“學生和課堂才是教師職業歸屬感和幸福感的所在,就讓老師心無旁騖地批會兒作業吧。”
(以上受訪者均為化名)
● 部分參考資料:
[1]《中小學老師為什麼越來越累?》,公眾號-人物;
[2]《小學家校微信溝通現狀調查及改善對策》,李臣;
[3]《給老師減負吧》,《光明日報》。
-END-
● 作者:唐一
● 主編:宋函
● 圖源:《漫長的告別》《82年生的金智英》,部分來源於網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