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26日,韓國首爾高等法院對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黨首李在明涉嫌違反《公職選舉法》案作出二審判決,推翻一審結果,宣佈其無罪。
此舉為李在明順利參選韓國總統初步掃清障礙。
之所以說“初步掃清障礙”,是因為檢方第一時間表明將繼續上訴至最高法院,理論上李在明能否順利參選總統仍有變數。
按照韓國法律,最高法院應當在二審宣判後三個月內(即6月26日之前)作出三審判決,若維持無罪判決,李在明的政治前途將不受影響;若作出有罪判決,李在明不僅會失去國會議員資格,還將在十年內被剝奪被選舉權。
4月4日,備受關注的尹錫悅彈劾案宣判,最高法院裁定彈劾成立,罷免了其總統職務。
不得不說,韓國最高法院的法官們是懂政治的,由於總統被罷免後須在60天內舉行大選(定在6月3日),使得大選投票時間發生在李在明案終審宣判之前。
如此一來便可以參考特朗普案的處理方法。

2023年4月4日,特朗普走進紐約曼哈頓刑事法院,成為美國曆史上第一位遭到刑事指控的卸任總統。
眾所周知,特朗普在大選前被民主黨搞了一身官司,但涉及“選舉資格”這種重量級的案子法院是不敢輕易判決的,因為會給選民司法干預政治的印象,嚴重撕裂社會,並惹來一系列爭議。
因此美國法院的做法就是把刑事案件一拖再拖,事實上認可了特朗普團隊的法律觀點,即一旦作為當選總統,應享有與現任總統相同的豁免權。
2024年5月30日,陪審團裁定特朗普34項一級偽造商業記錄罪全部有罪,特朗普團隊立即提出上訴。
法院將二審宣判時間推遲到大選投票結束後的2024年11月26日,由於特朗普成功當選總統,宣判時間又再度推遲。
當時有拜登政府的司法部高階官員直言:“從各方面來看,這些案件已經過去了。”
2025年1月10日,紐約州最高法院法官就特朗普封口費案作出最終判決,宣判無條件釋放,以遵守在任總統不能被起訴的政策。
同樣的邏輯其實也適用於韓國法院與李在明案。
韓國檢方2022年以涉嫌違反《公職選舉法》起訴李在明,指控其2021年競選總統期間謊稱不認識牽涉一起地產腐敗案的關鍵人物,在國會作虛假陳述。
這跟特朗普的封口費案很類似,原本就屬於“選舉罪”,正所謂解鈴還須繫鈴人,最好的辦法就是讓選民去投,而不是法院來判。
簡而言之,把政治案件交給選民去解決,選上了就一筆勾銷,選不上再打入萬丈深淵。

韓國一項最新民意調查結果顯示,下屆總統熱門人選、最大在野黨共同民主黨前黨首李在明以46.1%的支援率繼續領跑。
執政黨國民力量黨方面,代總統、國務總理韓德洙以10.6%的支援率位列第二(尚未決定參選),前大邱市長洪準杓以9%的支援率排名第三,前僱傭勞動部長官金文洙和前黨首韓東勳分別以8.2%和8.1%的支援率排名第四和第五。
目前共同民主黨和國民力量黨正在舉行黨內初選,李在明獲得內部提名已無懸念,國民力量黨的黨內競爭則處於“混戰”階段。
根據韓國蓋洛普民調資料,無論國民力量黨推出任何候選人,李在明領先幅度均在誤差範圍之外。
在差距越來越大的情況下,一些保守派人事認為代總統韓德洙是“最大公約數”,他們覺得韓德洙立場中庸穩定,熟悉對美貿易,是個不錯人選,甚至有議員公開宣稱“希望韓德洙不要逃避時代的要求”。
然而僅就選舉層面來看,1949年出生的韓德洙是一個沒有政治魅力的技術性官員,如果推他出來選無異於保送李在明。
選舉很大程度上是要調動選民情緒的,類似特朗普中槍後高呼“fight fight fight”,只有熱血沸騰之人才能把最廣大的支持者號召出來投票。
設想一下,即使某位韓國人支援國民力量黨,可現在臺面上站著的是一位溫溫吞吞的老頭,又怎會有投票熱情呢?

韓德洙是一位老派技術官僚,他的崛起跟現有國民力量黨候選人支援率下降有很大關係。另外,近日美韓元首通話期間,特朗普曾詢問韓德洙“是否會參加大選”,這被部分國民力量黨人士認為是“良好訊號”。
接下來重點談談韓國兩大政治力量對於朝鮮以及其他周邊國家的態度立場。
為了方便表述,不妨就把共同民主黨及其支持者稱為李在明派,把國民力量黨及其支持者稱為尹錫悅派。
我們首先問一個問題:李在明派和尹錫悅派誰更像是韓國的民族主義者?
答案是李在明派。
尹錫悅派看似對朝鮮很強硬,但他們事實上已經放棄了統一半島,主張預設現狀,聯合美國與日本共同施壓威懾朝鮮。
李在明派看似對朝鮮溫和,但心中其實念念不忘大韓民國的三千里江山——三朝鮮裡合一公里,朝鮮半島南北總長1100公里,約合3000朝鮮裡,因而又稱“三千里江山”。
設想一種場景,假如今天朝鮮同意跟韓國合併,那麼尹錫悅派未必會接受,而李在明派則將欣喜若狂。
簡單來說,儘管過去幾年尹錫悅激烈批評李在明等人“從北”“親朝”,但作為一個選舉制下的政治人物,李在明的任何一項重要主張都不僅僅是個人看法,其背後是有民意支援的,即韓國內部存在很強大的親朝鮮力量。

韓國總統金大中訪問平壤,2000年6月。後來有訊息指,在金大中訪問朝鮮前不久,其辦公室曾敦促現代集團向朝鮮支付4.5億美元援助款。

2007年10月,金大中的繼任者盧武鉉前往平壤會見金正日,而此前一年朝鮮剛剛進行了第一次核試驗。

文在寅時期的朝韓高層聚餐,場面十分和諧。根據2022年4月22日的民調結果,韓國民眾對文在寅的支援率為44%,而對候任總統尹錫悅的支援率僅42%。行將卸任的總統支援率高於候任總統,這是十分罕見的。
縱觀韓國政壇的歷次輪換,總體上存在兩種外交政策框架——“親美+親日”VS“親美+親朝”。
尹錫悅為第一種框架的代表,過去幾年的外交事蹟大家很清楚,此處不再贅述。
文在寅、李在明是第二種框架的代表,他們主張“以國家利益為中心的自主均衡外交”。
所謂“均衡”也就是不一邊倒,不搞“美日韓VS中俄朝”的陣營對抗;所謂“以國家利益為中心”,最根本的一點即推動半島統一。
按照規律,韓國的朝鮮政策高度受美國的朝鮮政策影響。
比如:“親美+親朝”的文在寅在相對親朝的特朗普任內把南北外交搞得很好,但到了拜登任內就左支右絀;而“親美+親日”的尹錫悅在拜登任內風生水起,特朗普一上臺又遭遇危機……
與前人相較,李在明的反日立場更為鮮明,他公開主張廢除朴槿惠政府與日本簽署的《韓日慰安婦協議》與《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
2016年11月14日,李在明曾就日韓兩國簽署《韓日軍事情報保護協定》在社交媒體上發言:
“日本不僅曾經侵略過朝鮮半島,還在獨島問題上不斷挑釁,日本實際上是韓國的敵國,朴槿惠如果簽署協定、無限制向日本提供情報,那麼她就不是我們的總統,而是日本間諜。”
2019年日韓矛盾升級、日本對韓做出口限制之際,韓國民族主義者頻繁使用“土著倭寇”一詞來攻擊國內的親日派,一度引發網路熱戰。

很多朋友會感到奇怪,通常情況下民族主義者對外是持強硬立場的,特別對於跟自己有直接軍事威脅的鄰國,更不會主張懷柔,為何韓國的民族主義者卻親朝鮮呢?
這裡面有兩點敘事邏輯。
第一,許多韓國民族主義者認為,親日派其實就是日本殖民時期的既得利益集團,1945年後他們打著反朝、反蘇的旗幟維持了財富和權力,用半島分裂與陣營對抗來保障自身既得權,朝鮮是被他們妖魔化了。
第二,韓國民族主義者普遍認可金大中、盧武鉉、文在寅執政時期繪製的和平藍圖,即透過幫助朝鮮經濟開發、推動朝美建交來解決朝核問題,把實現半島統一和民族復興作為終極目標。
政治很大程度上是一個描繪願景的遊戲,與美國的其他盟友相比,韓國兩派的願景最為南轅北轍,也最為勢均力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