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有沒有富貴命?40年追蹤上千名孩子,這項心理學研究揭露了真相

作者:蘿蔔媽
來源:閱讀第一(ID:readfirst)
今年春節,恰逢侄女的週歲宴。宴席上,長輩們鋪開紅毯,擺上算盤、書本、鈔票、印章等物件,簇擁著讓還不會走路的嬰兒「抓周」。
侄女的小手在空中晃了晃,一把抓住百元大鈔,引得滿堂喝彩:“將來是個做生意的料!”  
這一幕讓人想起民間那句「三歲看老」:似乎從嬰兒期開始,中國父母便執著於預測孩子的「富貴命」。
圖源網路
如今很多中產父母已不奢望孩子能跨越階層,大富大貴,但至少不能階層滑落,做全職兒女吧!最好自己事業有奔頭,生活能小富即安。
到底怎麼做才能讓孩子成年後擁有財富成功的潛力?
紐西蘭一項橫跨40年、追蹤1000名兒童的研究,用科學資料給出了答案:真正決定財富成功的,不是玄學,而是童年時期培養的一項關鍵能力。
01
橫跨40年
追蹤1000個孩子的社會研究 
1972年,紐西蘭達尼丁市的一家婦產醫院裡,1037名新生兒被納入一項名為“達尼丁多學科健康與發展研究”的長期追蹤專案。
近40年後,這群嬰兒已步入中年,他們之中有些人離開小鎮,去大城市實現了階層跨越,但還有不少人數次出入監獄,人生跌至深淵,暗不見底。
分水嶺到底何時開始顯現?是基因決定,還是後天性格導致,亦或是受偶然事件影響?
以Terrie Moffitt和Avshalom Caspi為主的研究人員們,在這三十多年裡堅持不懈地追尋著答案。
圖片來源:Science
在這群孩子4歲到8歲時,研究人員就對他們進行了認知控制測試、棉花糖測試和六七項其他測試。
後面每隔幾年,研究人員還會對他們進行深入的認知、心理和健康評估。
不止如此,研究團隊還會走訪每個孩子的老師、家人和朋友。
等孩子成年後,研究人員則繼續跟蹤他們的財務和法律記錄,在承諾保密的前提下,儘可能全面地瞭解他們的生活。
有1/4的參與者成年後從紐西蘭移民到其他國家,但研究團隊契而不捨,甚至會資助他們重返家鄉。
如果參與者在監獄或因病無法旅行,研究人員就飛去找他們。
因為追蹤率超高(95%),資料維度極廣(覆蓋生理、心理、社會關係等多個層面),這四十年的跟蹤發現也令人咋舌。
先來說說在學術圈影響力較大的幾項發現,都與青少年犯罪相關。
研究人員追蹤到一個問題少年群體,這群少年在十幾歲到二十多歲之間,犯罪行為達到頂峰。
檢視該群體幼兒時期的資料時,研究人員發現,慣犯從3歲開始就惹是生非,並且在十幾歲之前就有被捕記錄。
在26歲時,這個群體犯下了社群中大多數的犯罪行為,這種模式一直持續到他們30多歲。
簡而言之,雖然許多男孩表現出“青春期衝動”型犯罪,但約 5% 卻成為“終身持續”犯罪者。
圖源pexels
這項工作對社會工作和法律具有重要意義,主要研究者莫菲特Moffitt因此獲得了2007年斯德哥爾摩犯罪學獎。而美國心理學會也在2016年授予莫菲特和卡斯皮年度傑出科學貢獻獎。
但他們的研究發現並止步於此,還涉及精神病學、遺傳學、犯罪學、流行病學、社會學以及諸多其他領域。
比如當研究人員將目光聚焦在中年財務成功的一批人時,命運軌跡又揭示了一個驚人規律:
那些在4-8歲時透過“棉花糖實驗”類測試(如延遲滿足、注意力集中)的孩子,成年後儲蓄更多、債務更少、職業晉升更快。
並且,自控力對中年是否財務成功的影響力,遠超智商和原生家庭財富
情商研究之父丹尼爾·戈爾曼(Dan Goleman)對此研究高度評價。
“這項研究顛覆了傳統成功學:它證明,管理情緒和衝動的能力,比智商更能定義人生上限。
02
延遲滿足
能讓孩子財富成功? 
這麼看來,“三歲看老”還是頗有道理。而自控力對人生軌跡影響程度之深,再一次令人震驚。
缺乏自控力的孩子可能鋃鐺入獄,而自控力強的孩子才有掌握財富成功的鑰匙。
提到自控力,許多人會聯想到經典的“棉花糖實驗”:童年能忍耐15分鐘不吃糖的孩子,長大後成績更好。
圖源pixabay
但初代“棉花糖”實驗卻也備受爭議。有後續研究發現,家境富裕的孩子往往更擅長延遲滿足,因為他們對“未來獎勵”有更高的信任度。 
達尼丁研究的突破在於,它剝離了家庭背景的干擾:即使同樣來自貧困家庭,童年自控力強的孩子,成年後的收入仍比同齡人高出40%。
這似乎也給身為父母的我們提供了一種逆直覺式的教育驚醒:雞成績,雞分數不如雞孩子的自控力。
為什麼“自控力”對“富貴命”的作用要遠高於智商和家境?
深入其本質去看,它實際是“認知控制”:一種調節注意力、抑制衝動、規劃長期目標的核心能力。 
相比之下,智商和家境更像是一種與生俱來的資源,單獨存在未必能長期有效。用得不好,說不定適得其反,甚至家道中落。
前面提到情商研究之父丹尼爾·戈爾曼,進一步道出了這背後的深層邏輯。
“你在學校學到的一切,和你的智商基本上都是門檻。你需要它來獲得這份工作。你需要有一定的認知能力來處理所需的任何資訊。在那之後,它就沒有那麼大的影響了。你在組織中的地位越高,情商就越重要。對於高管職位,對於高層領導職位,情商能力佔能力模型的80%到90%。”
圖源pixabay
他在《利用情商工作》一書中,進一步解釋道:
這裡的情商並不是什麼高超的「馭人術」,相反,它更多是一種情緒自控能力,控制自己的衝動,並且和外界保持好的關係。
「就是能夠管理你的內心情緒世界,這樣你就可以集中注意力,專注於手頭的任務。」
如果孩子能專注目標,不說是財務成功,人生成功也不在話下。
03
父母是否用心養育
才是真正分水嶺
但自控力是天生的麼?如果不是,該如何培養?
讓我們先回到紐西蘭達尼丁的這項研究。其中,有一個令人心碎但尤為關鍵的細節。
前面提到那群從3歲開始自控力低、愛搗蛋的孩子,有一部分在青春期出現了衝動型犯罪,甚至淪為“終身犯罪者”。但,這並不意味著他們就是妥妥的“壞坯子”
研究人員發現,這些持續犯罪者的身體裡,的確有某個基因表達缺失或者水平低下,但這不如另一因素:童年受虐待的經歷對他們影響大。
圖源pexels
在童年受過虐待的男孩裡,一半以上都有犯罪經歷。而且很難說他們的“犯罪基因”,是否因童年虐待而被觸發。
此外,他們在三歲時出現早期語言技能、精細和粗大運動技能、神經系統健康和自我控制能力水平低,更多是因為“養得不好”,而不是生來就是“魔童”。
這些孩子往往在貧困中長大,遭受虐待。劣勢,終其一生都困擾著他們。
“一開始就沒有得到公平的開端,”研究員莫菲特說,“你不能指望有這種童年經歷的人會過得很好。”
與其說決定“富貴命”的是自控力,不如說分水嶺在於父母是否用心養育,正確引導。
最近熱映的《哪吒之魔童鬧海》恰好為這一結論提供了神話註腳。
哪吒從魔丸轉世到成為拯救陳塘關的英雄。這一蛻變的核心,正是李靖夫婦的“用心養育”。 
哪吒因魔丸身份被世人唾棄,但李靖夫婦從未動搖對他的信任:母親殷夫人即使被哪吒失控時咬傷,依然緊緊抱住他;父親李靖上天求符,願以命換命。
這種無條件的愛,讓哪吒在孤獨中建立安全感,為自控力提供了情感基石。
神經科學研究也表明,童年獲得充足關愛的孩子,前額葉皮層發育更完善,衝動抑制能力更強。
儘管紐西蘭達尼丁的研究揭露了孩子成長的殘酷一面:
那些從3歲起便表現出低自控力的孩子,若疊加貧困、虐待或忽視的童年經歷,幾乎註定滑向深淵。但研究也帶來希望:若父母能提供穩定的情感支援與科學引導,即便基因存在風險,孩子仍可能逆天改命。
不過,僅有關愛,父母就能為孩子財富成功“用愛發電”了麼?當然不是。
在愛的大前提下,想讓孩子培養出自控力,還需要“剛柔並濟”:既要防止過度溺愛,還需要讓孩子早早明白規則和自由的平衡。
曾有腦科學研究發現,自控力強的個體前額葉皮層更活躍,這一區域負責理性決策。而過度依賴即時滿足(如沉迷遊戲、衝動消費)會削弱大腦的長期規劃功能。
圖源網路
不過度溺愛孩子,其實是為避免孩子沉溺於及時滿足之中。
父母適當“嚴慈相濟”的教養,讓孩子理解規則的邊界,反倒能讓他們保留自我探索的空間。 
當孩子有一定規則和自由意識後,可以引導孩子做一些有“複利思維”的事。
巴菲特曾回憶,童年時他靠送報攢下的每一分錢都用於投資。這種“延遲滿足”的習慣,讓他早早掌握了財富積累的底層邏輯。 
想要培養孩子賺大錢的能力,與其雞成績,提前學,或是父母堆資源,還不如學習巴菲特式制勝法寶:複利思維 。
如果能進一步將孩子的興趣(如遊戲)與正向目標結合(如程式設計競賽),就可以顯著提升自控力與內驅力。 
當然,不能強迫孩子機械執行“延遲滿足”(如罰坐靜心),反而會觸發逆反心理。真正的自控力源於內在目標,而非外部壓力。 
圖源pexels
04
寫在最後
回到開頭的育兒玄學,抓周測不出富貴命,玄學改不了人生路。真正的“改命靈符”,是父母日復一日的用心陪伴與科學引導。 
達尼丁研究用40年資料證明,階層滑落與否,不取決於孩子抓到了鈔票還是書本,而取決於他們是否在童年擁有父母之愛,而後才能習得“與誘惑共存”的智慧。
而那些中年財務成功者,未必天賦異稟,但一定在父母的支援下,早早學會了專注目標、延遲滿足、化解衝動。 
正如李靖夫婦用愛與規則重塑魔童命運,今天的父母亦無需焦慮“階層固化”。
若能放下對即時成功的執念,轉而培養孩子的內在力量:無論是哪吒的逆天改命,還是平凡人的小富即安,都將水到渠成。 
畢竟,真正的“富貴命”,從來不是天賜的幸運,而是父母以心為土、以愛為光,為孩子種下的一顆自控力的種子。
參考資料:
1、https://www.science.org/content/article/two-psychologists-followed-1000-new-zealanders-decades-here-s-what-they-found-about-how
2、https://www.inc.com/jessica-stillman/scientists-tracked-1000-kids-for-40-years-this-was-the-no-1-predictor-of-financial-success/91064809
“閱讀第一”,50萬中國精英家庭成長聚集地。由崇尚“終身學習”,愛閱讀愛分享的媽媽Bonnie創辦,專注於英文學習、閱讀以及思維素養。一家不端、不裝、有趣、有料、有觀點的教育新媒體。
今日推薦
《教育觀》+《教育新語》
可汗學院創始人經典著作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 biyuntian334455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