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養出報恩型孩子的父母,都做對了這點

點選上方藍字👆薩提亞實用心理學”關注我,加星標★
每天學點親子|婚姻|個人成長,每天成長·進步·幸福
預約心理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心理諮詢”
近期課程諮詢(收費):請後臺回覆“課程”
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和關注,給他不帶功利的、純粹的、無條件的愛,而不以愛孩子為名,把自己的期待和未現實的願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更不因為孩子不符合自己的需求就發洩情緒、貶低、打罵。
——薩姐
作者:南小希
來源:兒童心理課堂(ID:guanaibaby)
01
報恩型孩子 VS  報仇型孩子
最近有個感觸:孩子與孩子之間的差別真的是很大的。
有的孩子就是來報恩的,特別讓人省心。
他們往往循規蹈矩,無論是生活起居還是學習,都可以把自己安排得好好的,聽話懂事,成績又好。
但是有的孩子呢,就特別像來報仇的
家長就是操碎了心都沒什麼用:不聽話,三天不打上房揭瓦,家長就是再督促再花心思,孩子的成績還是一塌糊塗,作業也不肯好好做。
而這兩種孩子,正好就是我朋友家的孩子和朋友鄰居家的孩子。
朋友家的兒子陽陽十分好帶,聽話懂事。每到週末,朋友就會把他帶到書店,兩個人坐在一起看書。
陽陽可以端著課外書看一下午,乖乖巧巧,安安靜靜,沒有聲響,極為專注。
不僅如此,陽陽的學習也根本不用人操心。他不僅成績好,還不用大人勞心費神地督促他寫作業。更難得的是,他自己的事自己做,而且還能幫助大人做家務。
但她鄰居家的孩子小宇就完全是另一個模樣了。
有一次,鄰居讓朋友帶一下小宇。這才讓朋友感受到這孩子真是太讓人操心了。 
兩個小朋友一起在書店看書。和陽陽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小宇坐得歪七扭八,沒法定心,不一會就趴到地上去,打擾了周圍看書的人。
更讓人生氣的是,他會說謊。當他上廁所回來之後,朋友發現他沒洗手,他堅持說自己洗過了。朋友知道他撒謊,就批評了他一頓。
朋友回家後,還將這件事告訴了她的鄰居。結果鄰居輕描淡寫地說:“哦,可能他洗完手已經擦乾了吧。”
朋友感覺有點哭笑不得。從她鄰居的反饋中,朋友感受到,她並不關心兒子便後洗不洗手的問題,也不關心兒子是否會說謊。
但鄰居並不是對孩子的所有事情都漠不關心的。
比如說,她對兒子寫作業磨蹭的事非常抓狂,經常坐在邊上盯著,但還是不頂用。不僅如此,他學習成績也很差,搞得老師都快不想管他了。
因此,她著急上火,睡不著覺,還經常動手打孩子。
但小宇的情況似乎沒什麼改觀。
這讓她氣得都睡不著覺。同時,她也很疑惑,為啥自家孩子不能像陽陽那樣。
也大概也是讓很多人好奇的問題:報恩型的孩子,到底是怎麼培養出來的呢?
02
來“報仇”的孩子,都是被忽略的孩子
說到這個問題,令我聯想到一位朋友講述的童年故事。
她說,她小的時候,母親經常會打她,但捱打的理由卻經常讓她覺得莫名其妙。
比如說:大年初一不可以去別人家裡玩,吃飯的時候不能把筷子插在碗裡,說了哪句不吉利的話等等。
每到這時候,母親就會拿出尺子,狠狠抽她的手心。但是,那些孩子真正不能做的事情,母親卻不怎麼在意。
比如說,有一次她在井邊玩水,玩得渾身都溼了。還有一次,她和小夥伴玩過家家,偷了家裡的打火機,差點把自己也點著了。
因此,別的家長找上門來投訴,母親輕描淡寫就敷衍過去了,也完全沒訓斥她。
聽起來,這位母親關心的都是她自己內心不能碰觸的禁忌,對事關孩子安全的核心問題,卻不聞不問。
小宇的媽媽也是這樣。她也並沒有真的關注孩子本身
她關注的是,孩子成績必須要好,做作業不可以磨蹭,不可以不聽話,必須按照自己的要求行事……
表面看起來,她似乎也是在為孩子好,但本質上,她更多的是透過對孩子的要求,把孩子塑造成自己希望的樣子。
如果他是個平庸的孩子,就得不到尊重和愛。所以她經常會因為孩子的表現而大發脾氣,有時候甚至大打出手。出言貶低更是家常便飯。
但孩子的安全、品格發展、健康、情緒,這些對孩子至關重要的事,她會選擇性忽略。
然而,事實是,正因為她的控制、貶低和對孩子的情感忽略,才加重了小宇的問題:對學習更加厭倦,做作業更加磨蹭,透過走神的方式逃避母親的數落。
實際上,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往往是忽略孩子的。他們更多的是在透過孩子滿足自己的控制慾和自戀需要。
而事實上,將孩子物化、工具化的父母,往往都會收穫一個來“報仇”的孩子。

在他們潛意識深處,他們不想自己的生命被他人的要求和期待佔據,就用“玉石俱焚”的方式,做出了抗議。


03
報恩型的孩子,是怎麼培養出來的?
但陽陽的媽媽就不同了。
她關注的是孩子本身。
首先,她做好了人生的課題分離
自己是自己,孩子是孩子。
她很少干涉孩子的課業,也不會因課業成績責備孩子。她唯一會做的事只是等孩子做完作業後,幫他檢查一下。
她經常對陽陽說的一句話是:“學習是你自己的事。”
而她自己也從不放棄自我成長,工作上積極進取,業餘時間充實自己。
她透過提升自己來對自己的人生負責,而不會希望透過孩子的優秀來彌補什麼人生缺憾。
不僅如此,她對孩子有充分的肯定和情感陪伴。
她能夠關注到孩子的情緒,在孩子受挫的時候予以鼓勵,成功的時候予以肯定。
而充分被看見的孩子,會形成凝聚的自體感、飽滿的價值感和勝任感,也就自然會有動力去好好學習、做好自己的事。
自體感凝聚的孩子,能夠特別專注的學習看書、安駐當下。
但沒有得到充分關注和情感支援的孩子,往往會有注意力缺陷問題,從心理學層面來說,是沒有被養育者鏡映,而無法聚焦存在感的原因。
還有,她自己也是一個情緒穩定、人格成熟的人。
所以,孩子不會因為莫名其妙的事情而遭受責備和懲罰。
這樣,孩子就會感受到外在世界是安全的,也就能形成穩定的內在,很少會有情緒和行為問題。
簡而言之,要讓孩子來“報恩”,而不是來“報仇”,本質上家長只需要做對一件事:
把孩子當做一個獨立的個體去尊重和關注,給他不帶功利的、純粹的、無條件的愛,而不以愛孩子為名,把自己的期待和未現實的願望寄託在孩子身上,更不因為孩子不符合自己的需求就發洩情緒、貶低、打罵。
這樣,孩子自然就會長成最好的模樣。
因為向上發展,本來就是每一個生命自發的潛力。
-END-
轉載自公眾號:兒童心理課堂(ID:guanaibaby),伴你探索解讀兒童心理,體會閱讀,學會看見,為了媽媽,為了孩子,溫暖陪伴,一起成長。

我們的影片號會有導師分享心理學內容影片!
歡迎大家收看和關注,也請點在看和轉發支援
點選下列標題,檢視近期其他課程安排:
關注薩姐,檢視更多精彩內容▼
你的每一個在看,我都歡喜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