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來源:Panopath留學過來人
出發去國外上學前,不知道大家是不是都曾幻想過——
washingtonpost.com
“Hey Jessy, you wanna join us?”

“G ive me a sec, let me think about it.”
“ What's up, Jes?”
“Sureee imma definitely go!”


我並沒有像父母期望的那樣,或者滿足曾經的自己對於出國的憧憬,真正的與不同文化的人交心,視這個地方為另一個家,稱這裡的人為family。哪怕我此刻可以說,自己成為了一個擁有多元的包容的社交圈的人,可是那些真正交心的、相處最親密的人,還是這些和我來自同一個地方、和我說著同一種語言的他們。
只有在和他們交流時,我才感受到真正的放鬆,不用感受突然想不起來某個單詞的窘迫,不用在說完一個joke之後沒有被get到時自己趕緊轉移話題。我好像並沒有做到真正的無差別化交流,也沒有走出自己的舒適圈,融入一個新的圈子。

所以,問完自己,在睏意包圍我之前,我隱隱約約地嘟囔了一句,我好像還沒有交到一個白人朋友呢。
02
是什麼使人人有別
隨機分配組員的小組作業上,咱們也不是沒嘗試過和不同國家的同學愉快合作,只是被某些人放了幾次鴿子,十以內加減法要求助谷歌的某些人搞了幾次心態,某些自以為高人一等的人針對了幾次之後,下一次自由組隊的結果就是多元化大大下降。

03
如何和外國人社交?
在“自己人和自己人交往”的現象中,誰都別想甩鍋給老外,覺得“本地人排外”或者動不動就認為自己“被歧視了”。咱們總覺得自己和外國人玩不到一起去,但有些老外也在發愁怎麼才能和中國人成為朋友。

所以我們該怎麼努力為大家緩解這種尷尬呢……
不要表現得太“符合刻板印象”
有些外國人可能對中國人有些刻板印象,我們自身很難改變他們的成見(更何況這麼多留學生確實無奇不有),但至少可以讓他們接受我們中的一部分人,透過現身說法來逐漸“闢謠”,而不是繼續坐實那些我們很“無趣”或“刻薄”的方面。
比如像上面這種試圖和中國留學生交往但感到無助的老外,我們不妨對他們表現得更熱情一些,更直接地表達善意。
團結“局外人”
很多時候,作為客人的我們都會覺得本地人們的圈子過於根深蒂固,讓人難以融入;或許還有很多其他國家的留學生也和你一樣“苦本地人久矣”。
另外,不像咱們走到哪裡都能找到龐大的華人圈,很多小國留學生在當地真的是沒有堅不可摧的“舒適圈”的。所以,有的時候我們可以以“國際生”的共同身份團結起來。

適度參加社團活動
如果你有一些特長、愛好,那就有很多機會透過這些來結識新朋友;這樣既可以快速鎖定同好,節約溝通成本又不用克服尬聊的心理障礙,又可以保證定期和他們見面交流、一起參加活動、完成很有成就感的任務。
別太把人家當外人
有到中國留學的ABC表達過自己的困惑:由於身份的特殊性,在學校感到自己既不夠像美國人,也不被中國人當成自家人。
在國內,我們確實有的時候會把“外國人”的身份看得太重,那些可能除了護照不一樣其他方面都地地道道的人大概一輩子也別想擺脫“這不完全就是個外國人”的評價。
這就不得不說了,認朋友認同胞有的時候真的沒必要那麼嚴格,有些ABC甚至比“真”中國人還愛中國呢,你再把人家當外國人,交往上處處心存芥蒂,那可實在是有點沒必要地見外了。

@victoriazhou
話說回來,其實融入不了才是常態。
雖然我們總想著入鄉隨俗、交友多多益善,但沒有哪個地方能做到讓四方來客全都賓至如歸併且同化統一的、無差異的身份。和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成為朋友當然有很多好處,但是如果觀念和處世方式出入過大,在交往中我們也會清楚和這些人終究走不到一處,那麼這種社交就或多或少成為了一種負擔(如果你並不享受這個過程)。
比如
如果你本來並不喜歡那種忘乎所以的瘋狂的蹦迪狀態,但是因為身邊的外國朋友全都這麼做便有樣學樣,不計後果地把自己灌醉……很難說強行參與這樣的社交能不能拉近和這些朋友的距離,但可以肯定,人家常年這麼幹已經習慣了,事後你的身體遭罪可沒有別人幫你分擔。

再比如,很多人到了西方國家都難逃被追著傳教。如果你不介意、單純很想和一群“很友好”的人社交,那可能會參加他們的活動、討論、晚餐,在其中不亦樂乎;但如果你確實不感興趣,但一開始又不好意思拒絕人家的好心邀請,認識了幾個積極的信徒,那弄不好接下來幾個月裡的每一天你都會面臨“如何回覆對方貼著笑臉的‘最近怎麼樣’‘有沒有興趣參加講習’一類的問候資訊”的難題。

退一步講,“總待在華人圈子”又不等同於沒有能力和其他人交往,更不意味著“出個國白出了”,我們也該為自己有如此強大的海外群體感到驕傲才對。另外,其實很多人可能在國外生活了一段時間,體驗了生活、交友習慣上的差異以後,才懂得我們中國人有些行事品質和觀念的可貴。
這樣,我們就更有理由大大方方地做自己,而不是為了看起來更處於社交中的優勢地位而——
04
偽裝身份
有的人在國外覺得和白人“打成一片”就很酷,發出來照片裡的人五顏六色很能滿足自己的虛榮心;都說“出門在外身份是自己給的”,而身份當然越小眾就越脫俗,總要給自己編一個聽起來更高階的或者更西化的。
比如
和我們上面說過的長著一顆中國心的ABC恰好相反,有些中國留學生喜歡假裝自己是ABC,甚至假裝自己不懂中文,和外國人一起“看不起Chinese-Chinese”。
還有一些人喜歡用方言區介紹自己的身份,比如會說廣東話的一定要一遍遍強調自己是Cantonese,甚至直接說自己是香港人,儘管老家是福建的。

youtube.com
這類行為無疑都是本質自卑而又想強行抬高自己的表現。但是,如果不能做到首先尊重自己的真實身份,則更難得到他人的尊重和欣賞。
有些親眼見到過同學“偽裝身份”的人也說了,他們以為自己討好了的外國人背地裡也會嘲笑他們是香蕉人,而身為同胞的我們也就更難以接受這些“忘了自己姓什麼”的人了……
– end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