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於對自身閱歷的自信,在某些時刻,一些年輕人會發現自己“好為人師”,變成曾經自己憎惡的樣子。
有人開始反思自己,也許自己沒那麼有智慧,也許提供指導時,只是為了在單方面強勢輸出時找到自我的存在感。他們開始考慮對方的需求,重新釐清與他人的邊界。
好為人師,啼笑皆非的時刻
在我們公司經理發言唸錯別字時,只有我提出唸錯了。
雞毛山上的海
打麻將的時候,我喜歡在別人後面抱著膀子指揮,鼓搗人家打這個、打那個,有回指揮人家點了副大牌後,自己不好意思,掏錢幫賠了一半。
認識的00後拍了一張照片,自認為拍得很好給我看,我覺得拍得不好,並主動幫他修了圖。
看過之後,他跟我說:“果然是90後審美。”
冰

圖 | 冰自己拍攝處理的照片
和一群關係很好的朋友去江邊聚餐,晚上大家決定去高空酒吧小酌幾杯。路上,一個山東的男生說他從不喝酒,今晚也只喝無酒精的飲料。大家都很震驚,開玩笑地說“山東男人竟然不喝酒”。
男生說他極度厭惡酒精的味道,一點都不可以,我開玩笑般地脫口而出“那你這樣進了社會怎麼辦,到時候總得要喝酒啊”。
這時,我身邊的女生笑出了聲,拍著我說:“你模仿得好像,那股子爹味太典型了”。我愣住了。
我不嗜酒,從小父親應酬,我也非常痛恨酒文化。那一瞬的那句話,其實是我內心下意識的想法,而且我甚至將它說了出來以“提醒”他人。那一刻我很震驚,也很羞愧。
昕之
辦公室新來一個22歲的年輕小夥子,語不驚人貌不壓重的。剛來沒幾天,就被辦公室主任批。我見他挺溫和的,就主動靠近他,以過來人的身份告訴他,我們這種年輕人,就應該低調踏實一些,不然領導會覺得你不務實,就會看你不爽,給你找事。你看我啊,一堆房貸車貸,衣著樸素,領導看我是軟柿子,眼睛裡就容得下我,幾乎不給我出難題。你也應該像我學習一下,把你的鋒芒和特點收斂收斂。
後來,隨著認識的深入,他也挺尊重我,我又告訴他怎麼節儉一些,自己存下一些存款,留著以後娶媳婦用。突然間,我恍惚間才明白過來,他姓牛,我們公司總經理也姓牛。總經理那歲數有個這麼大的兒子也是恰好。後來我旁敲側擊地問了主管人事的朋友,發現我的猜測是正確的。我好像個小丑一樣,告訴人家要省錢娶媳婦,人家哪裡需要省錢?我還教人家如何跟領導相處,隱藏自己,人家哪裡需要隱藏。我還告訴人家別展示出特點,容易被針對。人家那哪是特點,那是閃光點好不好。我真恨我長了一張嘴,恨不得離開地球。從此以後,我離他越來越遠,他也終於當上了我們部門的小領導。
睡不醒
跟00後吃飯,7歲的年齡差讓剛過26歲生日的我也有了一種“看小孩”的感覺。在他們討論學生會工作,為小組作業發愁的時候,我有無數次衝動,想要說一些“這都不算什麼……”“你們現在最重要的是……”“當初要是有人跟我說,我一定……”之類的話。但最後我自己默默端起水杯,把想說的話跟水一起嚥了下去。我們都無法重來,所以我們想要“拯救”、想要“好為人師”,想要讓我們眼中的“孩子”抄個近路。
慶幸自己沒有說出口,畢竟大二的時候我也油鹽不進,何況還是面對一個初次見面且在北京活得“苟延殘喘”的人。
步帆
學會閉嘴
現在,我偶爾還是會好為人師,但會時刻提醒自己八字箴言:“關你屁事,關我屁事。”
小馬
我自己做生意多年,幾年前有個熟人跑來問我,她想在一個新商場開家服裝店。那天我分析了商場的位置和這個牌子的價值和潛力,直接說支援她開店。後來她真的開了,結果因為新商場定位的原因,效果並不理想,遠遠低於預期,不到一年就關了。我心裡內疚,我也聽到她在背後怪我的意思。
透過這件事情我明白不要亂給別人建議,我慢慢學會了閉嘴。
人生在世,各人有各人的路要走,一定不要想著為他人好而替他人做決定。你的經驗也大機率不能適配他人的事。
芝麻胡
每年發小聚會時,朋友都會帶著孩子。因為他們都在孩子上小學時問過我一些學習問題,我本來也是老師,一一給瞭解答。
聚會上,我習慣性地問孩子們學習計劃,並給出一些建議,傳授技巧。我一直這麼做,也沒意識到有什麼問題。
直到有一次,一位發小上初二的孩子陰陽怪氣地和我說:“叔叔,問別人成績特別不禮貌。就像我要是問您每個月賺多少錢,很不合適。”
我一下被孩子說愣了。看到其他幾個孩子也頻頻點頭,我才回過味來。
我們一廂情願的好有時候對方並不會領情,得在人家需要幫忙的時候,這些建議才會被尊重。我當即閉嘴。以後只要沒被提問,絕不主動提起學習的話頭。
小學教師
作為社團創辦者,為了社團的發展,我經常會跟學弟學妹們討論。
聽學弟、學妹說學習生活中的困難,特別是我也經歷過的,我會不由自主地想教一教他們。作為學長,我希望他們不要走錯路。後來意識到這樣有些好為人師,不討人喜歡,慢慢地也就不多說了。
仔細想想,每個人想法不同、取向不同,我的經驗也不是唯一的。如果一直不讓他們用自己的想法去行事,他們也無法在思考和嘗試中成長。
後來,我發現用引導代替說教,效果更好。當他們面對問題時,我試著讓他們自己去想辦法。雖然,在社團事務上看著他們做得不好,我還是會著急,但我會告訴自己,他們需要自己先去感受。效果真的不錯,遇到問題該怎麼應對,他們會自己在實踐中總結。
大科學家牛燉

圖 | 大科學家牛燉和社團成員一起看日出
我的經驗,不一定是好的
弟弟專科最後一年,聽說他打算專科畢業後再專門花一年時間複習,考專升本,我忍不住給他建議。
我認為他是在逃避,是不想吃學習的苦,在給自己找藉口。我規勸他:專升本不難,用心準備有機會一次就成功,不需要等一年才能上學。還囑咐他一定要抓緊專科最後一年全力以赴地衝刺,第一次考試哪怕失敗了也可以再戰。而且,情況瞬息萬變,有可能往後拖一年,就業形勢就變了。
因為我的說教,弟弟跟我鬧了矛盾,覺得我在對他指指點點,看不起他。
後來我才發現,當時我確實在用高位者的姿態,去指點弟弟。
我從小讀書相對順利,可以輕鬆應付考試,一路唸的都是好學校,體會不到我弟弟的處境。
可能在他看來,專升本考試確實難,也確實需要一年的時間去準備。而且他作為一個成年人,也應該承擔自己的選擇帶來的影響,不論好壞。
過去,我總覺得他沒有目標,希望指引他。但是,我沒有辦法為他的人生負責。弟弟雖然沒有出眾的學歷,以後未必也會過得很差。
我開始懂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路要走,擁有承擔的勇氣即可,旁人無需過多幹涉。
渺小的風帆
我覺得自己以前好為人師,其實是不自信尋求認可的表現,還帶有一種比別人優秀的卓越感,其實並沒有關注到對方的需要。
泰泰
我對別人沒有好為人師的心理,做了母親後發現自己常常指點教育自己的小孩。某一瞬間想起了母親對我的強勢控制慾,我意識到孩子是獨立個體,應有自己獨立的思想和對個人人生的體驗。
避免好為人師最重要的就是避免狹隘的認知,要給別人表達的權利、不認同你的權利。
徐笑盈
我5歲多的兒子玩兒模擬經營類遊戲,我一個勁教他怎麼打,後來發現,從5歲孩子的視角去理解模擬經營遊戲,也是一種選擇。
小倩
我意識到我和其他人的處境並不相同。我出的主意,不一定適合其他人。
過年時,我和表弟聊起大學生活。我興致勃勃地分享了我到臺灣交換學習半年的經歷,並極力推薦他一定要抓住機會參加學校到歐美地區交換學習的機會,鼓勵他早點考雅思。
半年之後再見面,我問表弟進展如何。他跟我說,覺得自己專業還不紮實,學習成績也不夠優秀,一旦參加交換學習計劃,會耽誤在學校的課業,因此不再考量我的建議。
聽他這麼說,我沒有太多考慮到他的處境,而是又激情澎湃地說起了自己交換時的經歷,我的成績也不夠優秀,但是我覺得探索世界、擁抱人生,比在學校上那幾節課有意義,等等。我篤定地告訴他,交換會對我們的人生有重要意義。事後發現自己好為人師,我開始反思自己。
我太過帶入自己的視角,沒有考慮過,如果他真的罔顧自身情況,因為交換學習耽誤了學業、到國外不適應,甚至本不願意參加交換學習的他在過程中出了意外,家裡人會不會責怪我一味慫恿他?
我發現,我其實沒有真正想過他想要的是什麼,也沒有認真對待過他提出的觀點。
現在,當別人沒有向我求助的時候,我不會主動給意見。
拿鐵
上網的時候,我只要看到意見相悖的言論,就會上去指手畫腳一番。站在道德制高點就是爽,有時候自己錯了,還會詭辯。
其實我早就知道自己這樣是好為人師,現實中我唯唯諾諾,網際網路我重拳出擊。我一直把這當成一種發洩壓力的方式,有的人用偷東西來發洩壓力,我這種也差不多,只不過不犯法。
好為人師的不止我一個,我也經常被陌生網友好為人師指指點點。我不打算改,世界需要我們這樣的人互相制裁。
佚名
上大學時,好朋友和物件分分合合好幾次,在我眼裡完全是浪費時間,我雖然經驗不多,也還是喜歡扮演情感導師的角色,我告訴她不要重複驗證錯誤答案,如果一開始就選錯了方向,只能將就自己。她那時給我說,也許就沒有正確答案了?我回答不出來。
後來我面臨了相似的困境,我才明白,試錯並不遺憾,錯過才遺憾。在感情問題上,體驗比經驗重要,該走的彎路可以走一走,因為本來就避免不掉。現在我再遇到朋友們面臨情感問題,我不會再勸他們要怎麼做不要怎麼做,我只會提醒他們珍惜眼前人,珍惜某時某刻內心的感覺。
浮槎
很久之前和好友“決裂”了,她說“我建立在她自尊上的好為人師一直在傷害她”。每次我們在一起的時候,但凡涉及我所知曉的領域,我就會很自然地開始“高談闊論”,直到那天她和我講,我的優越感是一種好為人師式的傷害,很多時候都搶了她的風頭。我才真正開始反省,我自顧自的高談闊論對她而言是不是成了一種負擔。
其次,每次朋友和我傾訴他們的困頓和痛苦的時候,一方面,我會無意識地拿自己的經歷舉例,拿朋友的困境跟自己的做比較,在談話中明明是傾聽者,卻佔據了主導地位,將傾訴者的問題踩在腳下,以一種高位的姿態傳遞出自己處理問題時莫名的優越感和成就感;另一方面,我會試圖讓朋友按照我的行事方式去解決他們面臨的問題,偶爾會仗著自己看起來比較豐富的經驗引導朋友贊同我、認可我。
在其他朋友的幫助下我成功認識到了自己性格中張揚的鋒芒,十多年的好友們表示“已經忍我忍習慣了,現在看看還蠻可愛的”。感謝大家的包容,也會不斷地提醒自己藏鋒吧。希望能夠扮演好傾聽者這個角色,多多換位思考,在別人真的很困頓的時候,少發表建議,多提供支援。
香菇大人
今年6月中旬,很久沒聯絡的一個朋友來跟我道謝,說聽從我的建議換了工作,現在非常開心。我第一反應是非常惶恐的,我都忘了何時給的建議,換過幾次手機後現在也完全找不到建議的具體方式和內容。只是隱約回憶起來他曾經跟我抱怨過當時工作的苦難與困惑。自己隨口的建議被人聽進去且採納實施了,我會想如果我當時給了其他的建議,他採納但是沒有取得他理想的結果,又該如何?
從那之後我在想給人建議的時候會更加慎重。比如我身邊有個在深圳工作的女孩子,她自己也一直覺得很辛苦,如果是以前的自己,可能會勸她回來家鄉,在四線城市買個屬於自己的房子,有時間享受自己的生活。現在的我只是試探地問了一句“有沒有考慮回來呀”,當她提出回來後可能會被家裡人催婚的時候,我就不再提及此事。因為我知道我無法幫她解決後面的事情,也無法提供切實有效的解決辦法。我應當尊重每個人的主觀能動性和自主生活、照顧自己的能力。
DBB
我在做AI相關的科研,在這一話題上積累了不少經驗和感悟。有一次,我和男友線上聊天,他提到讓GPT幫忙做事效率很高。我順著他的話接道:“那是,現在幹啥都是GPT效率高。”隨即講述了我最近藉助AI完成專案的經歷,還提到如今掌握GPT的使用已是時代所需。
本以為是在順著話題分享自己的心得,沒想到他顯得非常不滿,甚至嘲諷我“老師高見啊”“是不是教人教出習慣了”。我感到錯愕,追問他怎麼了,他卻回我:“誰問你了?你是不是覺得我特別需要你指點如何理解並使用GPT,只有這才是無比正確的方式?”
他的反應讓我開始反思自己的說話方式。事實上,那次我對他說的話,從某種程度上很像是與師兄、老師交流時他們曾對我說的。也許由於身份和情境的不同,我從未覺得他們“好為人師”,反而很樂於聆聽並汲取這些觀點。我潛移默化地將這種表達方式融入到了自己的語言中,卻忽略了男友所期待的是一種平等的、同頻共振的交流,而不是居高臨下的“指導”。
另一方面,在學校中我確實經常扮演“經驗分享者”的角色。無論是學弟學妹或同學請教學習上的問題,還是作為團隊負責人指導專案進展,這種輸出經驗的溝通方式已經深深融入我的日常。然而,這段日常交流中的小插曲讓我意識到,在不同的關係和場景中,身份和角色的切換至關重要。於是在忙碌的生活中,我開始更加註意“身份管理”,學習快速切換和不同的物件交流時的說話態度和思維視角,以求更和諧的溝通與理解。
吟雪風

圖 | 吟雪風的組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