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有書君 · 主播 | 楊槍槍

腹有詩書氣自華。
各位親愛的書友大家好,我是楊槍槍,歡迎來到本期精華版解讀。
今天我們要講的書是蒙曼的《太平公主和她的時代》。
盛世大唐,閃耀著許多名字。
那裡,有詩仙李白的浪漫詩篇,有瀟灑王維的山水畫卷;
有高僧玄奘的西行足跡,有賢相狄仁傑的匡扶社稷;
有貴妃玉環的霓裳羽衣,有畫家張萱的仕女風情、有樂師李龜年的梨園絕唱……
但當我們翻到武則天時期那幾頁時,會發現有個名字比《簪花仕女圖》裡的牡丹還要奪目——
她是唐高宗李治捧在掌心的明珠,是武則天權謀棋盤上的鋒利棋子,更是三次攪動帝國風雲的朝野權臣。
她,就是大唐歷史上獨一無二的太平公主。
我們印象裡的太平公主,是《大明宮詞》裡“一見薛紹誤終身”的天真少女,而史書上的她,則是讓七位宰相五出其門的權鬥女王。
她的人生劇本,比《長安十二時辰》的反轉還刺激,比《甄嬛傳》的宮鬥更硬核,連中央民族大學的蒙曼教授,都專門為她寫下個人傳記——《太平公主和她的時代》。
在這本精彩的歷史讀物當中,蒙曼老師用她娓娓道來的講述,將帶著我們重回那個風雲變幻的大唐,走進太平公主傳奇又跌宕的一生。

千恩萬寵的少女時代
步入主題前,我們先來聊聊太平公主的身世,《舊唐書》上說“二十餘年,天下獨有太平一公主,父為帝,母為後,夫為親王,子為郡王,貴盛無比”。
瞧瞧這出身,父親是唐高宗李治,母親是一代女皇武則天,三個哥哥先後當過皇帝,丈夫是親王,兒子是郡王,自己則是父母唯一的公主,這家庭背景,放眼整個歷史長河,那也是獨一份的存在。
一句“含著金湯匙出生”已經不足以形容她了,因為她是直接捧著皇冠出生的。這樣的出身,也註定了她人生的不平凡。
但遺憾的是,即便尊貴至此,在那個男權當道的時代,太平公主姓誰名誰,幾時出生,也不會被史料記載。
之所以稱她為太平公主,還要從一件事情講起。
小時候的太平公主,不僅是個乖乖女,還是個妥妥的模範孝女。
小時候,外祖母楊夫人去世,武則天失去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人,心中倍感神傷。
當時的唐朝,尊崇道教,認為如果家中的晚輩入道,當個道士,就可以為逝去的親人帶來福氣,讓他們在陰間過得更好。
但武則天身為國母,又與唐高宗並稱為“二聖”,自然是沒辦法出家的,那怎麼辦呢?
就讓小女兒替母親盡孝吧。於是這個小公主小小年紀就出家當了女道士,道號就叫做“太平”。
所以我們今天習慣稱她為“太平公主”,就是從這裡來的。
當然了,這個名字也承載著高宗夫婦對她一生的期許,希望她的人生平安順遂、無災無恙。
據蒙曼老師推測,當時的太平公主最多不超過七歲,只是個小孩。此時入道,也就是走走形式,表表心意。
可誰能想到,長大一些之後,太平公主竟然真的出了家,這又是為什麼呢?
原來當時邊境的吐蕃前來求親,希望用和親傳統維繫雙方的友好關係。
這在唐代並不新奇,畢竟唐太宗就將宗室之女文成公主嫁到過吐蕃。
但唐高宗卻犯了難,因為吐蕃點名要太平公主和親,可吐蕃實在是太遠了,條件也艱苦,再加上武則天也捨不得女兒遠嫁,但又不好直接拒絕吐蕃。
就在左右犯難之際,武則天突然想到,女兒年幼時不是當過女道士嗎?
乾脆讓她正式入道算了,道士不染世俗,奉行獨身,這樣吐蕃總挑不出理了吧!
於是武則天馬上給太平公主修建了一座太平觀,讓她搬進去住。
這下,太平公主真出家了,成了觀主。
時間一長,吐蕃也就不再糾纏了。
可誰承想,這邊父親母親一忙,把女兒還俗的事兒給忘了。
如花美眷的青春少女,就這樣深居道觀,眼看著青春一點點消逝。
太平公主著急,畢竟哪個少女不渴望愛情呢?
於是,一場自求駙馬的好戲就上演了。
那一天,宮中設宴。王臣貴族,齊聚一堂,輕歌曼舞,琴聲悠悠。
突然,太平公主身穿紫袍,腰圍玉帶,頭戴黑巾,手持弓箭,英姿颯爽地走了過來,請求為父母獻舞。
唐高宗和武則天被逗得哈哈大笑,問她一個女孩子,為什麼這身打扮,太平公主順勢就說:
“既然女孩子不適合這樣打扮,那就把這身行頭賜給我的駙馬吧。”
高宗夫婦一聽,這才恍然大悟。
是啊,女兒已經十七八歲了,該出嫁了。
這件少女時代的小事,也讓我們看到了太平公主的果敢英勇。
即便身在古代,她也明白,幸福是等不來的,必須要靠自己爭取。
縱觀古代,敢這樣為自己求取婚姻的,太平公主可以說是女中第一人。
就這樣,太平公主的婚姻被提上日程。高宗給她選中的夫婿,是高宗的外甥,也是太平公主的表哥——薛紹。
薛紹出身皇族,長相英俊,與太平公主可謂是天作之合。
成親那天,火炬從大明宮一路綿延至萬年縣衙,宛如一條騰躍的火龍。
夜空被照得透亮,連星星都隱去了蹤跡,道邊的槐樹經不住這種連綿的炙烤,樹身都泛出了焦紅。
公主的婚車因為太大進不了縣衙大門,高宗夫婦下令直接把縣衙的圍牆給拆了。
在夾道百姓的歡聲笑語裡,太平公主緩緩步入了婚姻的殿堂。
此時的太平公主,和大多數的傳統婦女一樣,把一生的幸福都寄託在婚姻和家庭上。
她聰慧又純情,如願嫁給了自己喜歡的貴族少年薛紹。
夫妻二人舉案齊眉,恩愛和睦,享受著甜美的家庭生活,並接連生了四個兒女。
如果政治穩定、內外無波,她應該會像童話中說得那樣,從此過上了幸福的生活,一部偶像劇就可以如此結尾。
只是,生活中沒有童話故事,歷史也遠比偶像劇要殘酷得多。
太平公主“平安順遂”的開頭,只不是暴風雨來臨前的寧靜。


身不由己的婚姻生活
蒙曼老師在書裡寫道:
“太平公主畢竟不是一般的公主,她是武則天的女兒。武則天走的是一條離經叛道的路,她的所有兒女,也都因此被綁上她的戰車,逐漸偏離預定的人生軌道。”
她們就像武則天手中的提線木偶,註定無法左右自己的人生。
那時,武則天野心勃勃,正一步步向皇位逼近,唐高宗的去世,加速了武則天稱帝的步伐。
幾年間,武則天廢黜了三兒子中宗李顯,軟禁了四兒子睿宗李旦,肅清了軍政系統的反對派。
接下來,她下令集合李唐宗室,妄圖將他們一網打盡。
不願坐以待斃的李唐宗室,開始密謀造反,武則天便藉此血洗宗室。
不幸的是,薛紹的哥哥也參與其中,並因此牽連到薛紹。
武則天為了掃除障礙,不顧女兒太平公主的苦苦哀求,以謀反罪論處薛紹,將他打了一百大棒後扔進牢房,最終薛紹餓死獄中。
這一年,太平公主剛剛二十五歲,她的人生從此改寫。
薛紹剛死,母親武則天就開始給太平公主張羅再嫁的事情了,而且新駙馬必須姓武,首選還是武則天最信賴的侄子武承嗣。
太平公主這才明白,生在帝王家,她的人生從來都由不得自己。
當初嫁給薛紹,是為了鞏固李唐江山,幫父親唐高宗穩住李唐宗室;
現在母親武則天要改李唐為武周,自己就要承擔新的政治使命,成為武家媳婦,為武家加強力量。
正因為如此,哪怕薛紹無罪,他也必須讓步。
對於野心勃勃的武則天而言,太平公主不過是她手中的一顆棋子。
但即便身不由己,太平公主還是為自己做了爭取。
她拒絕了母親推薦的武承嗣,武承嗣雖然年輕有為,政治前途一片光明,甚至還被當成過皇位繼承人。
但一來,是他間接導致了薛紹的死亡,太平公主心裡有恨;
二來,武承嗣離政治核心太近,讓她缺乏安全感。
權衡之下,她選擇了生性恬淡,與武則天關係較遠,且是個美男子的武攸暨。
不過其中有一個問題就是,當時武攸暨已有家室。
但這點兒小事自然是難不倒武則天的。
幾天之後,她派了一位使臣來到武攸暨家中,三尺白綾賜死了武攸暨的妻子。
在政治的操控下,太平公主與武攸暨,一個喪夫、一個喪婦,順利成婚。
再嫁不久,武則天正式改唐為周,登基稱帝,實現了她的女皇夢。
可這段婚姻於太平公主而言,不過是場政治聯姻罷了,太平公主也徹底看清了政治的殘酷和人性的涼薄。
她收起真心,收起對生活的浪漫幻想,明白了幾個冷冰冰的道理:
第一,作為武則天的女兒,她不可能真正脫離政治,去做一個普通的賢妻良母;
第二,從此之後,母親將是她生命中最重要的人物,決定著她周圍人,乃至她的生死;
第三,在政治面前,無論是母子親情還是夫妻恩情,全都不值一提。
真正不離不棄,讓人心安的,只有權力。
至此,太平公主開始“黑化”,從天真爛漫的少女,變成心機深沉、追名逐利的女政治家,並開始了對權力的追逐。


步步為營的政治鬥爭
俗話說: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
當母親武則天成為女皇,當哥哥們個個性命不保,當摯愛的丈夫無辜被殺,太平公主也變得小心翼翼,不敢露出半點鋒芒。
她明白自己必須盡力地取悅母親,不斷地向母親示好,用政治權力換取自己的生存權力。
正所謂,靠人不如靠自己,想要不再被人當成棋子,就得自己成為下棋的人,於是太平公主慢慢搞起了事業。
因為是武則天的親生女兒,再加上女性身份不會威脅皇位,太平公主很快成為武則天的心腹,日漸參與到武則天的決策之中。
她初涉政壇就幹了幾件大事。
第一件是替武則天處死男寵馮小寶。
馮小寶是武則天的第一任男寵,他原本是江湖小混混,得寵後恃寵而驕,為了跟武則天撒嬌賭氣,放火燒了明堂。
這可是武則天得天命的象徵,是武則天政權合法性的符號。
不僅如此,馮小寶還聚集了一幫不法分子,整天在寺院裡舞槍弄棒,讓武則天感覺到了性命之憂。
為了以防不測,武則天派太平公主暗殺馮小寶。
太平公主一招請君入甕的計策,乾淨利落地解決了馮小寶,深得武則天歡心 。
第二件事是太平公主打起了感情牌,看母親晚年孤寂,就將自己的得意男寵張昌宗推薦給母親。
張昌宗是貴族公子哥,面若桃花,多才多藝,把武則天迷得神魂顛倒,後來張昌宗又引薦了哥哥張易之。
太平公主這一招,不僅鞏固了自己在武則天心中的地位,還藉助張氏兄弟在宮中的影響力,為自己謀取更多政治資本。
這裡順帶提一句,進入第二段婚姻後,太平公主便看淡了感情,開始在宮裡養男寵。
她的男寵,不僅是情人,更是政治工具和工作助手,而這件事很好地反映了太平公主人生後期的變化。
太平公主辦的第三件事,是參與扳倒了酷吏來俊臣。
來俊臣是武則天提拔的王牌酷吏,曾經紅極一時,是武則天打擊反對勢力的重要武器。
但問題是隨著政局穩定,反對武則天的人越來越少了,這讓來俊臣感覺到了“職業危機”,為了找存在感,刷KPI,他竟然誣告武則天的兒女、侄子謀反。
這真是“沒有謀反者,那就製造謀反者”。
結果,武承嗣為了自保,聯合太平公主反告來俊臣,太平公主敏銳地察覺到這是個機會,果斷參與其中,最終扳倒來俊臣,結束了武周酷吏政治。
從這幾件事就能看出來,初入政壇的太平公主,會為人、會處世,懂分寸,知謹慎,有著絕佳的政治敏感性和政治謀略。
隨著武則天日漸衰老,太平公主也將迎來自己的政治生涯高峰。
蒙曼老師形容她是“紅妝時代的操盤手”,是影響大唐歷史走向的重要人物,那這又是從何說起呢?
晚年的武則天,經過百轉千回的思索,終於下定決心,明確了迴歸李唐的政治方向,並選定三兒子李顯做接班人,將他召回洛陽,立為太子。
但她對李唐勢力依然心有芥蒂,哪怕是在極端衰弱、隨時都會突然死亡的情況下,她也不願意親生兒子侍奉床前,反而是她的男寵張氏兄弟,成了唯一可以接近武則天的人。
當時的形勢十分緊張,李家兄妹和朝廷大臣既擔心張氏兄弟謀反,更擔心張氏兄弟聯合武家,為了以防不測,他們發動了“神龍政變”。
這是太平公主第一次正式的政治表演,她靈活的政治手腕和左右逢源的社交能力,在這場政變中得到了充分展現,成了政變成功不可或缺的關鍵人物。
她一面利用女兒身份監控武則天,一面利用武家媳婦身份掌握武家動態,最重要的是,她很有可能與上官婉兒達成了一致,裡應外和促成了這場政變的成功。
最終,神龍政變成功除掉張氏兄弟,逼迫武則天退位,並擁立中宗李顯復位,確保了武周政權向李唐的迴歸。
這一役,讓太平公主在朝中威望大增,被封為鎮國太平公主。
中宗復位後,為了樹威,大肆打擊功臣集團,扶持韋皇后和武家。
太平公主看勢頭不對,便韜光養晦,當起了富貴閒人。
但她一直在觀察著朝局,等到中宗突然暴斃,韋皇后野心勃勃,妄圖效仿武則天稱帝時,太平公主又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中。
她坐鎮後方,聯合侄子李隆基發動“唐隆政變”,誅殺了韋皇后和安樂公主。
政變後,她站在朝堂之上,將傀儡皇帝李重茂從龍椅上一把揪下,又將睿宗李旦按在御座之上,然後返身下殿,率領滿朝文武跪倒在地,山呼萬歲。
那是太平公主人生的巔峰時刻,大唐沒有哪個人比她更有身份和資格來做這件事了。
這兩次政變,太平公主都是關鍵人物,正是她的果敢和謀略,幫助大唐一次又一次迴歸正軌,甚至睿宗也是在她的鼎力支援下,登基上位的。
睿宗皇帝對她充滿感激,封戶最高達一萬,富可敵國,可權力就像一把雙刃劍,太平公主手握重權,漸漸迷失了自我。
她不甘心只做幕後推手,也想效仿母親登上權力的巔峰,但身為侄子和太子的李隆基羽翼已豐,她和李隆基之間的矛盾也日益尖銳。
為此兩人展開了一場權力博弈。
太平公主用盡各種手段,不斷打壓李隆基,甚至慫恿睿宗廢掉他。
與此同時,她還積極扶持自身力量,朝堂上“七位宰相,五出其門”,那真是要風得風,要雨得雨。
但李隆基也不是吃素的,眼看就要被廢,他先發制人,提前發動了“先天政變”,成功剷除了太平公主的勢力,並軟禁了太上皇李旦。
太平公主被徹底架空,無奈逃入終南山的山寺之中。
她在寺廟裡整整待了三天,也徹底想明白,屬於她的時代已經結束了。
三天後,她坦然回到了自己家中,接過李隆基的三尺白綾,長嘆一聲,懸樑自盡。
這位叱吒風雲二十年的大唐公主,就這樣黯然落幕,隨著她的死,唐朝歷史上這段女性政治人物大放異彩的“紅妝時代”也徹底結束。
在《太平公主和她的時代》這本書裡,蒙曼老師用細膩的筆觸和嚴謹的考證,把太平公主的一生描繪得栩栩如生,也讓我們看到了那個時代的風雲變幻,看到女性們在男權政治裡的驚鴻乍現。
太平公主的一生,充滿了傳奇色彩,她有過幸福的童年、美滿的婚姻,也經歷了摯愛的慘死、政治的殘酷;
她在政治舞臺上長袖善舞,權傾一時,卻最終沒能逃脫命運的安排。
她是“紅妝時代”的落幕者,她所經歷的歷次政變,一次一次地洗去外戚和女性的勢力,伴隨著她的去世,外戚和女性在李唐政治場上正式退出,李唐統治恢復正軌,之後迎來了開元盛世。
“紅妝時代”作為高峰之間的波谷,也成為封建時代女性的絕唱。
讀完這本書,就像看完了一部精彩絕倫的歷史大戲,讓人感慨萬千、唏噓不已。
它讓我們看到了人性在權力面前的掙扎與扭曲,也讓我們對唐朝那段歷史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如果你對歷史感興趣,想了解太平公主的傳奇人生,感受大唐宮廷的風雲詭譎,一定不要錯過這本書。
好了,今天的內容到這裡就結束了。
從明天開始,我們將開啟《太平公主和她的時代》為期一週的深度共讀。
我是楊槍槍,下週我們不見不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