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更多精彩故事請關注影片號【藝非凡的禮物】


千年石宕重生記。
“求定位!求導航!”
僅憑几張照片就衝上熱搜,這些洞穴瞬間成了火爆的寶藏打卡地。

38米高的火山石壁化身露天書房,千年採石場變身天然音樂廳……
隨手一拍,就是《國家地理》級別的大片。

這裡每一寸巖壁都寫著"出片神地"的基因密碼:
火山噴發形成的凝灰岩自帶暖橘濾鏡、人工開鑿的肌理與自然風化痕跡交織成史詩級背景牆。

最絕的是九號石宕的"上帝視角"水劇場——
晴天是"天光雲影共徘徊"的莫奈畫境,雨天化身"大珠小珠落玉盤"的天然交響廳。

更有攝影發燒友凌晨驅車上百公里,只為搶拍第一縷晨光穿透巖縫的"聖光時刻"。
這裡,是隱藏在浙江麗水群山中的縉雲石宕。

01
千年石宕的困境與新生
3月10日,2025年度沃爾夫獎正式揭曉。

這座與諾貝爾獎齊名的國際獎項,以“促進人類福祉”為宗旨,曾嘉獎過貝聿銘、扎哈·哈迪德等大師。
2004年,袁隆平獲得沃爾夫農業獎,成為該獎項首位中國籍得主。
時隔21年,徐甜甜,成為沃爾夫建築獎史上首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建築師。

▲ 徐甜甜
徐甜甜的獲獎理由直指中國鄉村振興的深層命題——
她用“建築針灸”理論激活了廢棄採石場,將縉雲石窟這一工業廢墟轉化為連線歷史與未來的文化地標。
這不僅是建築學的勝利,更是一場關於人與自然、傳統與現代的東方智慧實踐。

浙江縉雲縣凝灰岩資源豐富,蘊藏量居全國第一,由此衍生了歷史悠久的採石文化。
早在宋代,當地“家庭式”作坊的人工採石活動已十分盛行。

當地將採石場稱作“石宕”“巖宕”,與石窟同義。
火山噴發後凝固成的凝灰岩,色彩豐富,呈現出溫潤與雅緻的美感。
一代代石匠以鐵釺為筆,在火山岩上刻畫出高聳的洞穴、交錯的臺階與斧鑿肌理,形成了這3000多座“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超現實景觀。

有的壁立千仞、一柱擎天,有的斗拱宕門、一線觀天。
石宕形態千變萬化:階坎式、覆鍾式、井下大型直穴式……
呈現露天、半露天和硐採共存的複合形態,原始且神秘。

上世紀90年代末,由於採石帶來的生態影響,大部分石宕停止開採。
這些石宕逐漸荒廢,淪為坍塌風險與生態瘡疤的代名詞。
誰也沒想到,當這些石宕變成“閒置遺產”淡出人們的視野時,獨樹一幟地改造利用,被提上了日程。

2021年,縉雲縣委託建築師徐甜甜及其事務所團隊,為3000多個小型廢棄採石場中具有代表性的9個進行生態活化利用。
至此,“沉睡”20多年後,縉雲石宕“甦醒”了。
徐甜甜的“建築針灸”理論,主張以微小干預精準啟用空間潛力,而非大拆大建。

▲ 徐甜甜
為縉雲石宕定製改造方案時,她摒棄了常規的“迪士尼化”設計,選擇以最低成本介入。
在改造過程中,徐甜甜團隊始終遵循"修舊如舊"的底層邏輯。
那些深淺交錯的人工鑿痕、經年累月雨水沖刷出的墨色水跡,都被完整保留。
巖壁上每道褶皺,都在訴說著千百年的採石史詩。
這些天然的歷史肌理無需刻意雕琢,本身就是最鮮活的敘事語言。

設計團隊對空間功能的重構,展現出東方智慧的精妙。
原本僅供運輸石料的狹窄通道,被巧妙轉化為蜿蜒的遊覽脈絡;
凹凸嶙峋的巖壁因特殊聲學特性,化身天然混響的露天劇場;

高低錯落的採石平臺則生長出嵌入山體的書房與茶室,粗獷與雅緻在光影流轉間達成奇妙平衡。
更值得一提的,是貫穿始終的可持續哲學。

在5000萬元總投入(含巖體加固)的框架下,“輕運維”理念貫穿每個細節——
村民可隨時在石窟廣場跳廣場舞,孩子們放學後在書房石階上寫作業。
這些自發性的日常使用,讓改造空間真正自然融入了鄉土生活的呼吸節拍。


▲ 李玉剛、楊麗萍、華少驚歎縉雲採石歷史遺留的自然奇蹟,享受巖宕的幽靜清涼
02
石宕的空間魔法
9號石宕:雨滴譜寫的山水共鳴
徐甜甜最初在一個雨天來到現場,雨水正順著巖縫滴落,在積水的魚塘裡敲擊出空靈的韻律。

巖壁的天然弧度將水滴聲放大為編鐘般的迴響,粗糙的凝灰岩肌理成了聲音的天然共振腔。
這裡以前是魚塘,她保留了正中央的一汪水,柔和了石宕的粗礪感。

▲ 村民的魚塘概念被稍加改造,如今,人們可以洞內發呆之餘,體會“天光雲影共徘徊”
“池中有水時,這時天光雲影映在水中,很漂亮。遊客不多的時候,人們沿著水從邊上走,水的倒影在這裡面也是一種體驗。”
水池還可以放水,無水狀態下,擺上椅子,“水池”變成劇場觀眾席;拿掉椅子,變成小型廣場。

她與清華大學聲學專家以極剋制的手法介入,對石宕進行了聲學最佳化,在巖壁上增加了吸音欄板。


如今的9號石宕宛若天地間的交響樂器:
晴日,一池碧水倒映流雲,成為光影的鏡面劇場;
下雨,叮咚水聲在穹頂下交織成自然樂章。

當夜幕降下,村民們在此演繹婺劇,巖壁上深淺交錯的鑿痕在燈光中化作動態山水長卷。
8號石宕:岩層褶皺裡的文明對話
十層樓高的垂直洞穴內,徐甜甜用最輕盈的筆觸完成了時空嫁接。

▲ 頂部呈現“一線天”景觀
那些古代石匠鑿出的階梯平臺,被改造為許多個書房;開採形成的鋸齒狀巖縫間,懸挑出供人倚靠閱讀的木質廊臺。

攀登的過程成為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
指尖撫過巖壁上深淺不一的鑿痕,那是千百年前手工採石的記憶;

轉身遇見書架上當代作家的文字,墨香與岩石的土腥氣息在空氣中悄然融合。

最精妙的設計藏於制高點:
當訪客攀至38米處的巖壁小徑,豁然可見巖洞頂部裂開的天然取景框,將遠方的青翠山脊定格成一幅水墨。

此刻,“書山有路"不再僅是勵志格言,而是身體丈量出的頓悟。

10號石宕:斧鑿聲中的文明史詩
在10號石宕的改造中,徐甜甜選擇讓歷史自己說話。
村民至今仍在此演示傳承千年的採石技藝:鋼釺與岩石碰撞的火星,與巖壁上的鑿痕形成跨越時空的呼應。

一座看臺矗立在巖壁之前,人們可以在這裡觀看錶演採石。

透過移除風化巖體、加固結構裂縫,這個曾隨時可能坍塌的危險空間,如今成為記錄採石文明的露天博物館。

當老石匠的號子聲在巖壁間迴盪,遊客觸控到的不僅是堅硬的凝灰岩,更是一部用斧鑿刻寫在天地間的文明史詩。

03
徐甜甜的建築啟示錄
儘管縉雲石宕因短影片爆紅,但其本質是“去奇觀化”的日常空間。
徐甜甜拒絕符號化設計,堅持讓建築服務於真實生活。

▲ 2022年3月,國際級建築論壇Aedes在德國柏林為縉雲石宕單獨設展
在她看來,“設計是把現狀、所有的邏輯都梳理好以後,做減法。”
她刻意摒棄了抓人眼球的造型語言,讓建築迴歸最樸素的使命。
表演完採石的老匠人在石階上歇腳,放學孩童追著蜻蜓跑過巖壁投下的光斑,晾在採石平臺上的紅薯干與書頁的油墨香悄然對話……

她說:“我是非常反感建造過度、設計過度的,這會讓鄉村充滿緊張感和造作感。”
這種"去設計感"的智慧,正是她主張的“針灸式”改造:
“針灸也是相對剋制、而且是要在該扎的點位上扎。紮下去,是希望能夠啟用整個系統的迴圈。”
真正的生命力,藏在村民沾著泥土的布鞋踩過石板的聲響裡。

作為沃爾夫獎歷史上首位摘得藝術類殊榮的中國得主,徐甜甜以女性特有的細膩重構鄉村美學。
透過平衡開發與保護,避免鄉村淪為城市附庸。
那些嵌入石宕的木構書架、懸於巖壁的聲學板材,既輸送著現代文明的養分,又守住鄉土的根脈。

縉雲石宕的改造僅是徐甜甜鄉村實踐的縮影。
從松陽竹林劇場到景寧茶工坊,徐甜甜正在為這些“廢墟”的重生奔走。

▲ 竹林劇場
繼縉雲石宕之後,2023年,浙江台州的黃岩石窟,再次經徐甜甜接手改造。
2025年初,黃岩石窟火遍全網。

▲ 黃岩石窟
巖壁上鐵錳礦物潑灑出數十米高的天然“水墨長卷”,黃岩懷古、仙人壁畫、帝王遺夢、洞庭觀瀑……
藍綠色礦潭倒映著編木拱橋的幾何美學,泛舟水上彷彿穿行於時空隧道。

石窟內三大劇場借天然穹頂成就殿堂級聲場,民樂在山岩間迴盪出千年迴響;
曲徑通幽的洞穴長廊裡,3D地質剖面與採石拓片展開“石與人的對話”。

▲ 洞窟的3D模型
徐甜甜以“建築針灸”理念輕觸歷史——
保留巖壁上的佛像石刻、復刻石匠作業通道,用鏤空欄板勾勒光影的詩意。

▲ 巖壁上的佛像石雕
15個月的精妙改造,不僅讓危險礦洞變身安全的文化容器,更以“水上動線”“洞穴展廳”等設計,讓沉睡的巖壁復甦。

▲ “水上動線”:洞內三座碼頭,坐船都可以到達
從《石》主題展到非遺民樂演出,這座2萬平米的“地質博物館”正用當代語言續寫山與人的故事。

當國際建築界將目光投向“在地性”,徐甜甜的實踐恰恰揭示——
最世界的,往往是最地方的。
這場始於縉雲石窟的東方美學革命,正在書寫中國建築的新正規化。

千年前,石匠以鐵釺為筆,在巖壁上刻畫時代的印記;
千年後,建築師用敬畏之心,為廢墟注入新的生命。
從袁隆平的稻穗到徐甜甜的巖壁,是深植於鄉土的中國智慧。
真正的永續發展,從不是征服自然的重寫。
而是文明在與石頭的溫柔對話中,生長出新的年輪。

現在是書籍推薦時間——
《偉大的中國書法》
50位書法大師,123幅傳世作品
展現橫跨3000年的中國書法之美
點選下圖,即可選購▼
浙江大學教授劉含之全程執筆,內容專業度妥妥放心!
李白的草書真跡《上陽臺帖》,趙孟頫的《真草〈千字文〉》,歐陽詢《皇甫誕碑》……
50位大師的生平成就,書法師承,詳略概述,上百幅傳世書法,創作背景、運筆技藝、情感傳遞一一解讀。
上百人團隊,耗時5年打造,外封布面精裝,藝術裱布印刷,大氣古樸;
內文選用140g映畫特種紙,紙張厚實,觸感細膩;
3張罕見超長拉頁,讓傳世書法的真跡神韻,完整呈現!
整本書重達10斤+,有一個登機箱那麼大,一個成年人要用雙臂手力,才能抱得動!
前200套下單,還可享受全球限量刷邊款,
三面書口噴繪《蘭亭修禊圖》!
且加贈價值79元的書法定製帆布包!
喜歡的快下手,錯過再無。
點選下圖,即可選購▼
探秘藝術家背後的故事
解析美學密碼
長按識別二維碼
加wx,提前佔座
▼
點選下方圖片
一鍵進入優選商城
檢視更多非凡好物
▼
現在是書籍推薦時間——
《偉大的中國書法》
50位書法大師,123幅傳世作品
展現橫跨3000年的中國書法之美
點選下圖,即可選購▼
浙江大學教授劉含之全程執筆,內容專業度妥妥放心!
李白的草書真跡《上陽臺帖》,趙孟頫的《真草〈千字文〉》,歐陽詢《皇甫誕碑》……
50位大師的生平成就,書法師承,詳略概述,上百幅傳世書法,創作背景、運筆技藝、情感傳遞一一解讀。
上百人團隊,耗時5年打造,外封布面精裝,藝術裱布印刷,大氣古樸;
內文選用140g映畫特種紙,紙張厚實,觸感細膩;
3張罕見超長拉頁,讓傳世書法的真跡神韻,完整呈現!
整本書重達10斤+,有一個登機箱那麼大,一個成年人要用雙臂手力,才能抱得動!
前200套下單,還可享受全球限量刷邊款,
三面書口噴繪《蘭亭修禊圖》!
且加贈價值79元的書法定製帆布包!
喜歡的快下手,錯過再無。
點選下圖,即可選購▼
《偉大的中國書法》
50位書法大師,123幅傳世作品
展現橫跨3000年的中國書法之美
點選下圖,即可選購▼
浙江大學教授劉含之全程執筆,內容專業度妥妥放心!
李白的草書真跡《上陽臺帖》,趙孟頫的《真草〈千字文〉》,歐陽詢《皇甫誕碑》……
50位大師的生平成就,書法師承,詳略概述,上百幅傳世書法,創作背景、運筆技藝、情感傳遞一一解讀。

上百人團隊,耗時5年打造,外封布面精裝,藝術裱布印刷,大氣古樸;
內文選用140g映畫特種紙,紙張厚實,觸感細膩;
3張罕見超長拉頁,讓傳世書法的真跡神韻,完整呈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