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開年,何小鵬一封內部公開信定調今年的車圈:
淘汰賽加劇,未來三年將是最卷的三年。
果不其然,比亞迪帶來“天神之眼”,給8萬元的車都武裝了智界;最近亮相的零跑B10,在12.98萬的車型上搭載了雷射雷達;合資車紛紛放下了身段,搞起了十來萬的新能源。
貴為新勢力銷冠的小鵬同樣不客氣,昨晚帶來了2025款小鵬G6和G9,相比2024款最高降價8萬多元,全系標配5C超充AI電池(磷酸鐵鋰)+圖靈AI智駕,看到這我想友商們的沉默震耳欲聾。

圖源:小鵬釋出會
消費者只用真金白銀投票,上市7分鐘,2025款小鵬G6大定破5000臺;上市45分鐘,2025款G9大定突破3000臺。
時間線拉回到去年上半年,小鵬在“蔚小理”中銷量和目標完成度都落了下風,而橫空出世的小米卻硬生生斬獲了一個又一個銷量記錄,甚至有人戲言小鵬應該退出御三家佇列,讓小米汽車上位。
值得一提的是,競爭對手小米YU7預計將在今年年中發售,小鵬新車加量還降價的姿態,頗有狙擊的味道。
短短一年時間,小鵬的蛻變令人驚歎,曾經那個被外界定義為掉隊的新勢力“差生”似乎正在回到新能源的舞臺中央。

小鵬又造了兩個爆款
邁進2025年,何小鵬的笑容一直沒停過。
去年推出的MONA M03和P7+表現依舊強勢,一月份的階段銷量榜單上,小鵬多次超越理想汽車,成為新勢力板塊的“銷冠”。

圖源:小鵬釋出會
市場價值方面,得益於銷量上漲以及技術研發的迭代,年初至今小鵬股價接連上漲,單看漲幅就連小米也被甩在了身後。
不過股市如“過山車”,大起大落只在一瞬。不論是投資者還是消費者,都在嘀咕小鵬究竟有無後續手段支撐強勢表現,畢竟“高光時刻誰都有,莫拿高光當永久。”
於是在昨晚,小鵬向車圈投下兩顆“重磅炸彈”,宣告著自己將顛覆一切的決心。

圖源:小鵬官微
先來看資料,2025款小鵬G6共有三款車型,售價區間在17.68-19.88萬元,作為對比,2024款的售價區間為19.99-27.69萬元。
2025款小鵬G9同樣是三款車型,售價區間在24.88-27.88萬元,而2024款的售價區間為26.39-35.99萬元。
老車主的後槽牙恐怕都咬碎了,不過仔細琢磨琢磨,最近幾年誰沒被新能源這些“刺蝟”扎過,只能用“為信仰充值來安慰自己了。”
新款小鵬G6變化不小,何小鵬表示,對汽車34%的一體總成件進行了升級。
外觀方面,投入1500萬研發費用重點改造,星河光翼貫穿燈是個亮點,尾部做了“提臀”設計,看起來更加流暢。
智駕提升不少,新車全系標配圖靈AI智駕,無需選裝、付費或訂閱,交付即可使用“車位到車位”的高階智駕功能。
總之看完釋出會,明顯感覺到小鵬G6做足了準備,比同續航版本比Model Y便宜近10萬,網友戲稱“馬斯克連夜開會討論如何解釋中美差價。”

圖源:小鵬官微
小鵬G9則是放低了價格身段,畢竟以往高昂的價格以及混亂的定位讓這款車存在感很弱。
這次則將很多豪華車才有的配置,如威巴克雙腔空氣懸架、倍適登智慧可變阻尼減振器下放,將“價效比”殺招貫徹到底。
大定銷量資料就是最大的底氣,小鵬這招透過“配置升級”和“價格調整”,進一步提升產品的價效比和市場競爭力,可謂成效十足。

從蔚小理“差生”到新勢力“卷王”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小鵬是特斯拉的忠實學徒,還是表現最差的那一個。
一個最直觀感受就是銷量,如去年有的月份,小鵬全部車型銷量加起來還比不上小米SU7一個車型,頗為尷尬。
究竟銷量為啥不行?
說白了,小鵬在車圈存在感不強,區分度不夠,難以在消費者心智中佔據一個獨特的位置。
就拿最令人詬病的“小鵬”二字來說,許多潛在車主不願意買小鵬,理由是名字聽起來太土。
何小鵬專門解釋過這件事,稱福特、豐田、特斯拉都是以姓氏命名的車企,以其名字命名品牌,是對小鵬汽車品牌認同和責任的表現。
頗有點抨擊“外國的月亮比較圓”的意味,但說到底還是因為小鵬沒有真正的大放異彩過,導致消費者看哪裡都是問題。
而在營銷方面,小鵬被罵屬於不冤。
之前何小鵬公開反思,對小鵬的車主和技術人員道了個歉,反思自己過去沒把營銷做好,但很快就會看到不同,還指明瞭大方針:不光會幹,還要會叫。
在商業世界,比被消費者貼標籤更慘的,是沒人記住你。

圖源:小鵬官微
之前小鵬面臨的就是這樣一個窘境,身處車圈淘汰賽的下半場,沒有差異化的定位很難持續吸引新車主、留在競爭場內。
小米汽車之所以成功,部分原因是瞅準了這方面的缺口。
因此小鵬痛定思痛,在生死存亡之際,明確了放棄高毛利的幻想,捲入到“技術+使用者+客戶+商業”的全方位競爭中。
這個大方針,讓小鵬開始區別於“蔚小理”另外兩家,在車圈找到了屬於自己的位置。
去年的爆款車型MONA M03和P7+,就是這一思路下的產物,何小鵬也久違的體會到了被消費者催產能的幸福的煩惱。
不容忽視的是,小鵬敢於高舉價效比殺招,核心因素是自身的成本控制能力得到最佳化,所以我們能看雖然車輛售價有所降低,但是單車的毛利空間反而進一步上漲,最終實現了小鵬總體毛利的大幅增長。
這個曾經摸著特斯拉過河的“中國特斯拉”,終於做回了自己。

“中國汽車最猛女將”,拯救小鵬
小鵬的這場“翻身仗”,值得展開的地方有很多,但繞不開一個人——中國汽車最猛女將王鳳英。
前段時間,有媒體對何小鵬進行訪談,過程中提及王鳳英,稱她在準備入職時曾提醒何小鵬:你們公司的鋼有問題,成本比別人貴好多。
何小鵬摸不著頭腦,鋼是公司直採且買的最好的,成本怎麼會出現問題?最後親自查了9個月,發現一條鏈路的人合夥騙他。
在回答“王鳳英加入小鵬兩年整,她最讓你意外的是什麼”時,何小鵬直言:超級努力,有責任心,超出想象。她太棒了。
很多人都知道,王鳳英成名於長城汽車,從汽車銷售做起,走南闖北開闢市場,到了2003年,長城在港股上市,33歲的王鳳英出任總裁,成為僅次於魏建軍的二號人物,後來因不再滿足長城年輕化戰略的需求。在52歲時選擇離開。
王鳳英選擇擁抱小鵬的那一年,正是小鵬的“水逆之年”。

圖源:小鵬汽車
首先是產品戰略模糊,缺乏爆款車型支撐,其次深受內部管理和腐敗問題困擾,導致運營成本居高不下,只能轉嫁到車輛定價。
內憂外患,風雨飄搖,是彼時小鵬的真實寫照。
而王鳳英的救火隊長身份來得恰到好處,這兩年在小鵬進行了一系列改革,主要聚焦降本、聚焦、反腐和渠道整合。
其上任第一刀砍向小鵬混亂的產品定位,理清車型配置,同樣要求小鵬聚焦“智駕”,擦亮核心標籤。
之後將自己的製造業基因發揮到了機制,推動小鵬實行降本增效。她的“摳門”滲透至每個細節,能坐高鐵就不坐飛機,飛機只能選最便宜的航班。同時在營銷方面掐死成本,最大可能讓利於汽車價格。
一個顯著成效是,小鵬汽車價格比之上一代不斷走低,但毛利率卻更健康了。
在產品戰略上,王鳳英還提出了一個關鍵策略——價效比,這一點讓小鵬徹底找到了方向。
新政策下的MONA M03和P7+,透過高配低價殺入市場,成為了小鵬的銷量支柱,如今的G6和G9同樣延續了這一方針。
可以說,王鳳英真正將小鵬從懸崖邊拉回,開始展翅高飛。

車圈卷向良性價值戰
小鵬G6的“掀桌”像極了手機圈的初代小米——用價格屠刀劈開市場,用技術普惠重塑規則。
正所謂以彼之道還施彼身。
小米SU7的上市讓小鵬吃盡了苦頭,一招價效比策略直接在車圈站穩腳跟,讓耕耘數十年的車企們自愧不足。
幾個月後,小米YU7將會登場,以目前的市場期待氛圍來看,很可能又會成為爆款。
有了這個大黑馬在,車企們還是有所忌憚,因此小鵬直接把G6的價格拉到了17萬,提前準備好了應對之策。
小鵬G6的對手本質是25萬預算內追求高性價比的家庭使用者,而小米YU7是該群體的“升級選項”。

圖源:小米汽車官微
不過小米YU7畢竟捏有雷軍這個最大號召力王牌,再配合上小米生態,“米粉”圈層可能還是忠心不移。
但其產能爬坡慢(SU7 曾需等 8 個月)、智駕落地節奏落後,可能導致訂單流失,所以小鵬G6的主打的不是“對標”,而是“截胡”。
有一點值得關注,比亞迪、零跑、小鵬以及即將上市的小米YU7,正折射出車圈從“惡性價格戰”向“良性價值戰”的轉型。
如比亞迪“天神之眼”下探至7萬元的車、零跑推出10萬元左右的SUV、小鵬新車大降價面向市場,但比亞迪已經穩住了毛利率,零跑也成為了繼理想之後,第二家盈利的新勢力,小鵬毛利率同樣更健康了。
頭部車企在智駕、超充、價效比、生態上的較量,本質是“向上突破”的良性競爭。
作為普通消費者,咱們當然樂於看到這樣的競爭,畢竟只有卷技術的回報超過卷價格,使用者才願意為“體驗代差”支付溢價。
如今隨著智駕自由、效能和價效比同時觸手可及,車圈的“內卷”終於有了積極意義。
圖片來源於網路,侵權請聯絡刪除
@The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