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在生活中越來越常見。
根據國民抑鬱症藍皮書(2022-2023年釋出)顯示:18歲以下的抑鬱症患者佔總人數的30%;50%的抑鬱症患者為在校學生。

圖源:《2022年國民抑鬱症藍皮書》
隨著社會環境的種種變化,競爭、內卷已經早早出現在孩子們的生活中。中小學生心理問題呈上升趨勢,很多孩子都面臨著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比如:
沉迷網路遊戲、厭學;
人際交往中屢屢碰壁;
自卑、消沉、經常陷入焦慮的狀態;
脾氣不穩定且有攻擊性行為;
獨立性差,過度依賴父母
……
曾有資料顯示:我國17歲以下兒童青少年中,約3000萬人受到各種情緒障礙和行為問題困擾,並且兒童心理問題門診人數每年以10%的速度遞增。
不得不承認,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已經成為社會、學校和家庭急需關注的問題。
很多父母對此十分不理解:現在的孩子衣食無憂,為什麼心理會出現這麼多問題?究竟是哪一步做錯了?
其實,一個心理陽光、健康的孩子,物質生活往往不是最主要的因素,關鍵在於“內心”:有沒有被愛、自信和勇氣所填滿,有沒有鍛煉出一定的心理韌性去面對真實的生活。
如果孩子在成長之路上,內心不曾有過這些力量,很容易產生孤獨和絕望之感。
擁有陽光的心理狀態,父母的重要性不言而諭,以下這三件事父母要儘量少做。
1
不要讓學習成績
成為孩子唯一的價值感來源
M·斯科特·派克在《少有人走的路》 中寫過這樣的一段話:
“我是個有價值的人”——像這樣對自我價值的認可,是心理健康的基本前提,也是培養自律的根基,它直接來源於父母的愛。
而在很多家庭,學習成績變成了衡量孩子的唯一標準,也成了孩子唯一的價值感來源。
在央視紀錄片《我們如何對抗抑鬱》中,鍾華是一名高三的女高中生,承受著巨大的學業壓力。
比如鍾華考了第三名,大人不會給出表揚,反而問:“那第一是誰啊?第二是誰啊?”
如果孩子考了第一名,大人還是會追問:“那全級第一是誰啊?你排第幾?”
鍾華坦言:“‘你可以考得更好’是一個永遠無法達到的目標,就好像是我是一頭驢,我前面吊了一根胡蘿蔔,我在拼命為了這件事奔跑。”

在很多家庭裡,孩子證明自己價值的唯一方式,就是學習,其他方面做得再好,也很難得到父母的讚賞或回應。
考得好,皆大歡喜,考不好,家裡只剩下唉聲嘆氣。
有一位初中生問媽媽:“我做什麼可以讓你高興?”
媽媽講:“你把學習搞好了,我就謝天謝地了!”
在孩子看來:“學不好,爸媽就不高興,唯有學得好他們才會重視我。”
我一直認為“你只用管好學習”是一句非常殘忍的話。它在提醒孩子:
你除了能在學習上證明自己的價值,別無他路。
很多孩子把學習當成家長強加在自己身上的任務,沒有目標感,他們也無法從生活其他事情中獲得價值感,漸漸地,不能好好地與身邊人相處、不懂如何與世界相處。
在學習方面頻繁受挫,孩子會陷入自我否定中。很多孩子常常會產生一種對自己存在意義的焦慮,覺得學習和生活沒有意義,對自我產生了錯誤的價值判斷,這些消極的意識,一旦佔據了孩子的內心,往往會伴隨著他整個學習生涯。
學習確實很重要,然而很多家長過度強調學習的意義,而忘記了給予孩子鼓勵和支援。
學習之路上,來自家庭的愛與支援越多,孩子才不會變得“空心”。
心理陽光的孩子,背後也會有個陽光的家庭,他們懂得:“家是一個永遠可以包容、接納我的地方。”
不管自己是什麼樣,學習上遇到什麼樣的艱難,家人永遠可以接住自己。
對自己永遠支援、理解、尊重的父母,孩子的內心才會是富足的。
2
不總以“我都是為了你好”的名義
控制孩子
親子關係最容易掉入“控制”的陷阱”,這種控制最讓孩子感到痛苦。
控制的形式有很多種,比如無孔不入地監控。
一位14歲的少年,因為不滿父母在房間裡安裝攝像頭,一怒之下跑去報警。
警察來到家裡,爸爸不慌不忙地說:你有多少隱私,我是你什麼人,我不能監控你?
這種所謂的關心,擠佔了孩子發展自我的空間,讓孩子有強烈的壓迫感和窒息感。
雖然痛苦,他們卻無力反抗。
父母的控制行為,偶爾也會以“情感勒索”的形式出現。
如果孩子不照他們的要求去做,就會面臨一些指責、威脅,迫使孩子讓步,比如:
他們會把“這不是為了你好嗎?”掛在嘴邊;
他們會給孩子的不配合的行為貼上自私、不孝順的標籤;
他們經常抱怨自己的生活,引發孩子的內疚和罪惡感……

控制一個孩子,父母最常使用的理由就是“我是你的父母,我是絕對的權威,你必須聽我話,我對你有支配和控制的權利”。
然而,越是想方設法地控制孩子,最後也越容易失去孩子。
著名哲學家馬丁·布伯曾說:“一旦你將對方視為實現你目標的物件和工具,那麼,不管你的目標看似多麼偉大,你都對那個人造成了傷害。”
每個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開始會有獨立的意識,如果父母萬事插手,小到吃飯穿衣,大到升學成家,對孩子來說,反而變成一副枷鎖。
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自我意識越來越強,父母控制的手越長,孩子的焦慮與壓力也成倍增長,對家長的反抗心理和疏離感也越強烈。
沒有孩子喜歡總是被選擇、被決定。美國臨床神經心理學家威廉·斯蒂克斯魯德在《自驅型成長》一書裡提出:
家長無處不在的控制,導致孩子產生慢性壓力。隨著壓力的積累,逐漸削弱孩子應對和化解壓力的能力。
幸福的家庭,少不了界限感。
幸福的孩子,也少不了來自父母的放手和尊重。
唯有放手,孩子才能在不斷地嘗試和經歷中,發展出一個內心強大的自我。
3
不以“愛”的名義
剝奪孩子提高心理韌性機會
作為大人,我們常常不理解孩子所揹負的痛苦:“孩子能有什麼煩惱呢?”
其實,人生的每個階段,痛苦和壓力都是相對出現的。
不同年齡的孩子,有著不同的煩惱和焦慮。
為人父母,無法完全替孩子消除這些心理負擔,卻可以教他如何和壓力相處,提高孩子的心理韌性。
這種心理韌性不是天生習得,而是後天慢慢培養鍛鍊起來的,就像是升級打怪,從挑戰並戰勝點點滴滴的小事開始,逐漸養成強大的內心。
認識一位家長,暑期送孩子參加夏令營,孩子表現得特別好,不僅獨立能力超強,還會主動幫老師忙。
有的小孩不習慣新環境,因為想家而悶悶不樂,他還會主動上前安慰,連老師們都誇孩子就像小太陽一樣。
很多人問這位家長的養育經驗,這位媽媽的答案很簡單:“可能因為我比較放心吧,很多事情就讓孩子自己去嘗試,他發現了自身的能力,更願意去幫助別人。”

生活中,很多孩子之所以脆弱、禁不起打擊,和家長無微不至的關心有關。
當孩子遇到問題立即給予幫助,不肯給孩子嘗試的機會,讓孩子失去了獨立性、自信心和責任心。
這樣的孩子,當他獨立面對挫折其實是很無助的,沒有應變的能力,也沒有強大的內心面對失敗的痛苦。
就像溫室裡的花朵,禁不起任何風雨。
孩子需要實踐與探索來獲取自身的自信,這一件件小事裡,孩子獲得了經驗和教訓,最後帶給他的是成就感與自信。
不要小看這種訓練,它會幫助孩子養成獨立、自食其力的能力,即使父母不在身邊,他會嘗試解決生活和學習中遇到的難題,而不是逃避或一蹶不振。
《園丁與木匠》一書中有這樣一句話:“好父母不一定會把孩子變成聰明、快樂或成功的成年人,但可以打造出強健、具有高適應性和韌性的新一代人,以更好地應對未來將要面臨的不可避免、不可預測的變化。”
為人父母的責任,為孩子提供一個充滿愛且安全、穩定的成長空間,讓他們可以枝繁葉茂地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