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年4月25日,交通運輸部等十部門釋出《關於推動交通運輸與能源融合發展的指導意見》(交規劃發〔2025〕42號,以下簡稱《指導意見》)。《指導意見》從交通基礎設施、運輸裝備、燃料供應、產業培育、要素保障等8個領域部署了25項重點工作任務,引導交通運輸和能源融合發展,透過合理利用交通基礎設施空間佈局,提升交通運輸領域綠色化水平,促進綠色產業投資,培育領域綠色新增長點。
交能融合是我國構建現代綜合交通運輸體系的重要環節。《指導意見》的出臺構建交能融合領域的頂層規劃。
發展目標上,《指導意見》提出了到2027年,交通運輸行業電能佔行業終端用能的比例達到10%,交通基礎設施沿線非化石能源發電裝機容量不低於500萬千瓦的定量目標和到2035年初步建立以清潔低碳能源消費為主、科技創新為關鍵支撐、綠色智慧節約為導向的交通運輸用能體系的定性目標。預計目標的實現,將扭轉我國交通領域用能和排放整體佔比高、化石能源主導、能源消費處於增長的現狀,為分散式光伏、充電基礎設施、微電網等綠色產業技術提供新業務增長點。
具體舉措上,一是加強交通與能源基礎設施規劃協同。將研究開展交通基礎設施沿線新能源資源普查,摸清交通基礎設施沿線新能源資源底數。基於區域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和消納能力,科學合理制定交能融合發展目標,實現交能融合領域投資的產出效率最大化。
二是最佳化交通基礎設施清潔能源開發管理,將加強要素保障和交能融合規劃協同。《指導意見》創新性的提出,在交通基礎設施工程專案可行性研究中,根據專案實際,增加清潔能源開發利用專章,將從源頭端抓起,結合區域電網基礎設施水平和負荷水平,對於符合開發條件的區域專案最佳化審批流程,促進專案落地。
三是推動交通與能源基礎設施一體化建設。對我國交通領域主要運輸方式涉及的能源基礎設施要求進行了全覆蓋。開發潛力上,鐵路方面,我國鐵路電氣化程度高,具有電力消納的優勢,開發潛力巨大。公路方面,高速公路將是公路領域主要建設場景,高速公路企業將是主要投資主體。港口航道方面,強化對供應鏈綠色轉型提供支撐作用將促使港口對清潔能源的使用。樞紐場站綠色化轉型將受公共建築節能和交能融合政策的雙重激勵約束。
四是推動交通與能源基礎設施高效穩定執行,重點將注重系統彈性。相比傳統能源系統,交通領域能源系統的執行環境更為複雜,需要考慮小機率極端事件、自然稟賦、可再生能源的波動性和間歇性、大量電動汽車的無序充電等因素。提升系統彈性的主要舉措包括:統籌供需,為風、光等新能源發電提供充足的就地消納空間;提升交通運輸能源系統應急能力;利用資訊化、數字化賦能交能融合,實現系統能源互濟,避免資源跨區域運輸。
五是推廣新能源與清潔能源運輸裝備。交通運輸工具裝備是交通運輸領域能源消耗的主要載體和主要碳排放來源,能效提升和清潔能源替代是交通運輸工具低碳轉型的最主要方式。鐵路機車方面,《指導意見》首次提出,“完善機車車輛能耗和排放監測評估體系,開展鐵路裝備碳積分管理制度研究”將促進鐵路老舊內燃機的淘汰,促進電氣化替代。新能源汽車方面,將重點推動高碳排放的商用車因地制宜清潔化替代。船舶方面,將於“兩新”政策形成合力,重點推動小型內河船舶向LNG船和小型電動船舶過渡。航空器方面,新能源航空器將更聚焦於短程、低空領域。低碳郵政快遞方面,創新提出無人機、無人車等推廣應用。
六是構建安全可靠交通運輸綠色燃料體系。在交通領域綠色低碳轉型程序中,綠色燃料的應用將扮演重要角色,可與交通電氣化形成有效的互補。在產品端,短期內生物柴油產業因原料充足、產業鏈成熟、應用場景豐富最具推廣前景;中長期綠氫和合成燃料因能更好的與我國新型電力系統建設融合,平抑風光等可再生能源的出力波動,將具備優勢。
七是培育現代化產業融合體系。交能融合發展預計將形成一個千億級規模以上的需求市場,新業態、新模式、新技術將持續湧現。《指導意見》提出的虛擬電廠模式、車電分離商業等模式;新型動力電池及關鍵材料、氫燃料電池、綠色燃料清潔能源發電設施、電池拆解回收、退役光伏元件再利等產業預計將迎來發展良機。
八是加大政策支援力度。將在支撐保障政策、資金要素支援、標準規範支撐、推進科技創新、強化試點引領方面建立配套的成本補償和獎懲機制,培育交能融合市場,激勵技術創新。
最後將加強組織實施。強化交通領域和能源領域的跨部門合作。
請登入興業研究APP檢視完整研報
獲取更多許可權,聯絡文末銷售人員。
★
點選圖片購買 “興業研究系列叢書”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