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華畢業學廚,“本升專”回爐…一大批名校生正在下沉自救

來源:公眾號“外灘教育” ID:TBEducation
文丨Alice    編丨KK
近年來,關於“名校生就業難”的討論頻頻登上熱搜。從北大畢業生做飯堂阿姨,到985碩博入職縣城中學。
這種高開低走的現實,正衝擊著一代人對高等教育的預期。
“學歷貶值”本就引起了不少討論,那麼這一代中國年輕人面對日趨殘酷的就業市場,能做什麼?又做了哪些改變?
01
清華碩士自費學廚,
名校高學歷紛紛“下沉自救”
就業一年難過一年,不是空穴來風。
根據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公佈的資料,今年全國高校畢業生總規模達到1222萬人,較2024年新增43萬人,數量再創歷史新高。
根據智聯招聘《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的資料,2024年的1179萬畢業生就業率為55.5% ,也就是說2024年應屆生有近一半人還在待業,馬上又有1222萬新的畢業生進入人才市場。
畢業生數量的持續膨脹,將本就緊張的就業市場進一步推向飽和。
與之相對的,是逐漸“啞火”的考研和持續升溫的公考熱潮。
2025年研究生考試報名人數下降至388萬,比去年減少了50萬人,顯示出年輕人逐漸放棄透過考研逃避就業的路徑。
而國家公務員考試報名人數卻達到341.6萬人,再度重新整理紀錄。
這種冰火兩重天的就業形勢背後,映射出青年人對穩定崗位的強烈渴望和對就業市場的深深焦慮。
前段時間,雙一流高校雲南大學釋出的2025屆研究生初次就業資料引發廣泛熱議。2025屆約5600名研究生中,只有1188人落實了就業去向,初次就業率只有21.21%。
其中表現最好的是軟體學院,就業率為53.47%,而云南大學唯二的雙一流學科民族學、生態學就業率不足10%,後者更是低至3.83%。
面對崗位縮減與行業收縮,不少高學歷畢業生也開始自救,主動或被動地“下沉就業”。
有報道稱,一位清華土木碩士失業後,自費6000元去藍翔學廚;甚至,曾經被譽為“最難考”的清華姚班的一名碩士畢業生,被爆出在華為擔任外包人員。
還有本科畢業進行“本升專”的主動降維。
鄭州鐵路職業技術學院釋出2025年單獨考試招生章程,有部分專業計劃面向本科畢業生招生135人,畢業後發放專科畢業證。
清北博士迴流到基層,更是屢見不鮮。
浙江紹興嵊州市教育體育局釋出《2024年嵊州市教育體育局下屬學校公開招聘教師擬聘用人員公示》,公示名單中不乏來自清華大學、北京大學、浙江大學、廈門大學等頂尖大學的碩士、博士。
在時代浪潮下,適應就業市場變化,“下沉就業”,將成為高校畢業生不得不面對的現實。
02
何時才能走出
“就業難”的歷史週期?
學歷貶值背後,是一個複雜的社會問題。
表面上看,是大學擴招和就業崗位數量不匹配的問題,實際上是經濟週期與人口結構長期演化下的結果。
如果將目光轉向其他國家,就會發現,學歷的社會溢價從來都不是線性的,而是週期性波動,最終趨於均值的過程。
早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美國大學教育迅速普及,每年大學入學率超過50%。短期內勞動力的素質提升,推動了經濟增長,也帶來了教育通脹與學歷過剩。
進入70年代,美國的石油危機、經濟滯脹與社會政治動盪交織,使得大學生就業形勢惡化。
後來,隨著經濟復甦,美國再度迴歸學歷型社會。等到1985年,文憑價值顯著提升,大學畢業生的平均收入是高中學歷的兩倍。
如今伴隨2008年的金融危機和2020年疫情衝擊,美國再次迎來學歷貶值。去年美國的大學入學率下跌至63%左右,重新回到30年前的水平。
隨著高等教育的普及,全球學歷貶值現象逐漸顯現。經濟泡沫破裂後,日本也經歷了瘋狂的學歷貶值;英國學歷貶值出現專業分化,人文社科受影響較大,理工醫學比較堅挺。
《文憑社會》書中,就把“學歷貶值”的週期概括為:
(1)隨著越來越多的人獲得更高的學位,工作職位對教育水平的要求也在水漲船高;
(2)當越來越多的人獲得某一教育文憑或學位時,文憑在求職過程中的含金量越來越低。
學歷增值或貶值,也和經濟週期有相關性。一般認為,經濟處於高速增長時期階段,社會意識形態比較容易出現學歷型社會;經濟處於停止增長時期,學歷型社會將開始瓦解,學歷將出現快速貶值。
當然,學歷貶值並不會永遠持續下去,它本身也是一輪輪週期。或許我們也要經歷一代人的發展,才能迎來就業的拐點。
03
大變革時代,
更要打破“高學歷詛咒”
在下沉就業和學歷貶值的浪潮中,也出現了一個新的現象。
我們會看到,一些名校、高學歷的學生,開始以另一種方式,挖掘全新的發展路徑。
前不久,一篇關於985學霸女生轉行做中餐廚師的報道,引發大家討論。
95後女生崔迪,畢業於同濟大學風景園林專業、後又去瑞士讀了酒店管理專業,畢業後卻毅然投身到了自己熱愛的中餐廚師行業。
雖然起薪只有5500元,在外界看來,她這純屬於“學歷浪費”,她卻沒有後悔過。
2023年8月,崔迪參加廚師競技真人秀《主廚的榮耀》
她相信,天下沒有白讀的書。
“大學裡,我學到的設計思維,我提升的能力,是很大程度上讓我區別於其他出事的地方。所以我一直覺得,如果你的人生是你努力走過來的,那麼每一步都不會白費的。”
進入由男性統治的中餐後廚後,她將所學的園林設計思路,融入菜餚,對不同菜系、食材進行融合創新。如今,她是上海兩家熱門餐廳的主廚。
未來她還會開設自己的店,希望有朝一日將中餐的技藝帶給世界,走出一條自己的路。
不過,現在還有一種現象值得關注,那就是高學歷名校畢業生對就業懷有更高的期待,以及心有不甘,反而不能放手一博,導致陷入“高學歷詛咒”。
知乎上關於“研究生退學”的話題已有3.2萬條討論,豆瓣裡超過一半的崩潰帖來自985/211背景。
這些數字背後,是越來越多年輕人讀了這麼多年書,卻仍為找不到生活意義,陷入痛苦中被反覆拉扯。
他們的崩潰,不是能力不夠,而是被困在不能失敗、不能偏離常軌的社會劇本里。
真正的“高學歷詛咒”並不是來自知識本身,而是將學歷視為唯一價值標籤時所引起的內耗。
而那些看似背離軌道的選擇,正是一種破除詛咒的嘗試。
未來,想要打破高學歷詛咒,或許我們還需要更多心態和思維上的準備:
首先,打破唯學歷論的路徑依賴,探索多元成才的可能。
單一的教育軌道難以承載一個多元社會的需求。
不必將大學文憑視為成功的唯一通道,職業教育、技能培訓、創業實踐等路徑同樣能夠重新構建起教育與工作的橋樑。
隨著新經濟、新消費的崛起,“會玩”也在成為生產力。網紅經濟、自媒體博主、潮玩國風、AI和機器人、以及各種文旅產業、二次元文化,都在給有一技之長的年輕人,發現商機、創造價值的可能。
其次,要意識到文憑本身已不再是價值的終點,而是價值的起點。
相比文憑,一個人的自學能力、解決問題的經驗,以及可遷移的素養,變得越來越重要。
有人說,在這個時代,“好好學習”的意義,並不在於獲得多麼高的學歷和文憑,而是為了有基礎的知識儲備,培養自學的能力,以及透過不同學科訓練邏輯推理、思辨、批判性思維等能力,滋養審美、健全人格等等。
而在“好好學習”之外,如果一個孩子有自己喜歡折騰的領域,哪怕看上去是瞎搗鼓,和“學習”不沾邊,它也一樣有可能成為能力培養的載體。
最後,教育不是一次性的篩選,而是持續性的長遠投資。
在學歷均值迴歸的週期裡,那些能夠持續學習、不斷升級自我認知與能力結構的人,才是最終跨越週期的人。
我們今天看待教育的視角,不能僅僅有“篩選”這一個維度。
哪怕暫時沒有找到自己的興趣和天賦,教育至少也要為孩子保留一個健康的人格、一個幸福的童年,那才是未來一切可能性的基石。
在就業困難的當下,我們正站在一個新週期、大變革的開端,文憑的光環正在褪去,但教育的真正價值,必將回歸。
參考資料:
(上下滑動瀏覽)
1.AI is ‘breaking’ entry-level jobs that Gen Z workers need to launch careers, LinkedIn exec warns;Fortune
2.Something Alarming Is Happening to the Job Market;The Atlantic
3.《中央機關及其直屬機構2025年度考試錄用公務員網上報名與資格審查工作結束》;國家公務員網
4.《雲南大學2025屆畢業生初慶畢業去向落實率》;雲南大學
5.《大學生就業力調研報告》;智聯招聘
6.《2023年大學生職場風向標金融業大學生就業趨勢報告》;智聯校園
7.《熱點|多名清北畢業生入職縣級中學?當地教體局:已入職,可領大額補貼和獎金》;中國青年報
8.《中大哲學碩博生的「嗎嘍烤腸實驗」》;極晝工作室
9.《985學霸轉行做廚師:月薪5k,從不後悔》;一條
10.《清北生,也開始就業下沉了?》;智谷趨勢Trend
K12 成長與教育社群
追蹤前沿資訊   洞察成長規律
挖掘充滿溫度的故事   探索融合世界的教育
今日推薦
《勢不可擋的人類》
《人類簡史》作者赫拉利
寫給孩子的書, 培養“大歷史觀”
更多精品圖書、雜誌  進本店
進群更優惠,加微信:SillyCat222

往期回顧

加入家庭教育交流群
請加微信:milan-2126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