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歷貶值時代的出路與思考

作者:雞娃爸

來源:科學雞娃
引言
在“學歷貶值”以及對未來社會就業&經濟環境的預期下,我們有必要思考是否還要“雞娃”。
今天,我們嘗試探討——當未來學歷紅利逐漸消失時,普通人有哪些出路?我們又該如何規劃孩子的教育方向,讓他們在未來的社會中能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
未來的困難可能超出了你的想象

a、將持續十多年的就業壓力

2024年有1179萬大學生畢業。考慮到我國自2002年至2017年間出生人口穩定在1600萬左右,預計未來至少15年內(2040年前),就業市場將持續面臨大學生數量增加的壓力。

b、人工智慧、機器人、自動化對低端就業崗位的衝擊
你必須認識到,即將到來的是對人類影響最深遠的智慧革命。雖然每次科技革命都會帶來生產力的極大提高和生活水平的改善,但在科技革命初期一定會引起社會動盪。
大量失業在革命前期幾年間就會發生,而新增就業機會只會在幾十年內逐漸釋放,新增崗位往往不是被 AI 所取代的失業者所能享受到的。(參考蘿蔔快跑對武漢計程車司機的衝擊)
蒸汽機、電氣化、資訊化本身還是對生產工具的升級與替換,未來AI是對人類的替換。所以類比紡織機、蒸汽火車對原有工人的衝擊,我認為是不恰當的。
c、內憂外患
我相信中國經濟的韌性,泱泱大國絕對不會重蹈日本“消失的三十年”的覆轍。(雖然怎麼看怎麼像)
這群在泡沫經濟崩潰後成長起來的一代人,他們的人生從大學畢業進入職場開始,可謂是一步踏空(1993年開始),步步落後。等到平成時代結束時(2019年),這代人已經步入不惑之年,整個職業生涯幾乎完整地覆蓋了將近三十年的經濟衰退,又要繼續應對日益嚴峻的養老挑戰,是名副其實的“失落的一代”(失われた世代)。
《中國社會保障改革與發展報告》,大約30%的新增崗位來自退休人員的更替。從25年開始漸進式延遲退休,到29年延遲退休時間達到1年,34年達到兩年,39年達到三年。
……其他太敏感,就不展開了。
學歷貶值浪潮中,普通人的出路
面對學歷貶值的壓力,不同型別的個體選擇了不同的道路。根據歷史經驗(日本等),可以大致分為以下三類:
a頂尖的應試做題家(5%)
這些人在任何時代都能脫穎而出,即使是在學歷貶值的情況下,仍然能找到體面且高薪的工作。他們憑藉卓越的能力和優異的成績,在激烈的競爭中佔據優勢地位。
b放棄大學選擇藍領或職業技術路線(50%)
對於那些讀書成績不理想的人來說,直接進入職場從事藍領工作或者接受職業培訓成為另一種選擇。
問題在於,很多家長一想到自家孩子將來會從事收銀員和送外賣的工作就嚇得渾身發抖,不惜一切代價想要避免這種命運。這既是認知問題,更是社會保障和再分配的問題。
我們需要的是一個讓外賣員和收銀員這種工作看起來沒有那麼嚇人的社會。(胖東來)
胖東來文化
c、一般學歷追求者(45%)
這部分人群雖然接受了高等教育,但在就業市場上並未獲得明顯的優勢。他們往往面臨著較大的心理落差和社會壓力。
對於這類人來說,接受現實、調整心態至關重要。學歷不再是改變命運的唯一途徑,而是作為進入某些行業的敲門磚而已。

對於這部分學習不差,但做不到拔尖的群體,我的建議是:

第一,一定要注意學習能力和思維體系的培養;
第二,剛上高中就要思考未來大學的專業,建議理工科為主;
第三,大學期間一定要儘可能地把興趣愛好向可盈利方向延伸;
第四,要儘早參與到某個行業或某類產品的執行機制中去,要對整條產業鏈有了解;
第五,提高財商,提高認知;
接受現實,尋找新的可能性
在這個學歷貶值的時代,我們不得不面對一個事實:學歷本身並不能保證成功。
面對這樣的現實,我們需要學會認命——不是消極地放棄,而是理性地接受現狀,並在此基礎上探索其他可能的道路。
現代社會已經非常成熟,肉眼可見的機會越來越少。在這種情況下,一味追求增量並非明智之舉。相反,我們應該思考如何跳出現有的“有限遊戲”,即那些由社會設定好的規則和標準所構成的競爭體系。
真正的創新在於創造屬於自己的“無限遊戲”,即找到自己真正擅長、熱愛的事物,並將其發揮到極致。(這一點對中年人也有效)
像農民一樣思考人生
分享一個最近有震撼到我的思維方式,叫做—像農民一樣思考,Think like a farmer,我稱之為:耕耘思維
主打以下幾點:
1.不要對著莊稼大喊大叫——情緒穩定;
2.不要責怪莊稼長得不夠快——拒絕施壓;
3.不要在莊稼長成之前,就將其連根拔起——耐心等待;
4.選擇最適合土壌的植物。——找對賽道;
5.灌溉並施肥——積極應對人生;
6.定期清除雜草——習慣&價值觀糾偏;
7.時刻記住,你會面對好的季節和壞的季節,你不能控制天氣,但可以做好準備——正視危機,提前準備;
無論何時何地,永遠不要放棄你的孩子,很多問題其實不是Ta的錯。

展望未來:內卷的終結與新機遇
國家統計局:2023年6月份,16-24歲勞動力調查失業率升至21.3%(後來這個資料就不公佈了)。
日本,最困難的時候(2003年)大學生的就業率跌到過令人髮指的55%。從最低的55%,到現在的98%,日本用了二十年。就業是被動資料,更多依靠經濟復甦與市場需求,同時也依賴“教育模式”的改變,企業招聘策略的轉變,鐵飯碗體系的改革,人口結構變化等先決條件。
一個人一生所取得的成就,在很大程度上是取決於其所處的時代和家庭出身背景。出生和成長在一個什麼樣的時期,是和平還是戰亂、是經濟繁榮還是蕭條,都會直接影響到機會的多少和型別。
雞娃不如雞自己,我們家長是吃到紅利的一代人,再加加油,多給孩子積累“被動收入”。既是繁榮時代的助力,更是蕭條時代的兜底。
做好迎接衝擊的準備,四個字“穩住別浪”!既要穩住身體,也要穩住心理,保持頭腦的清醒。‍‍‍‍‍‍‍‍
去探尋豐富精神世界的路徑吧。畢竟,那些吃到嘴裡的小蛋糕,眼睛看到的山川湖海,才是真正能作用到自己身上的幸福。
保持樂觀的心態,珍惜身邊的一切,包括家人、健康以及興趣愛好,共同迎接更加美好的明天。
▼精英說優質影片推薦
“在看”我嗎↓↓↓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