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士學歷,正在斷崖式貶值……

學歷絕對不再是考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了,無限制的不去規劃、正視這個問題,將會拖垮這一代年輕人。
博士學歷,正在斷崖式貶值……
文/毒舌師姐
來源/功夫財經
前陣子杭州市委黨校放出了個招聘崗位,招3個博士生,要求35歲以下。有網友說試水報了個名,結果接到電話,工作人員說,報名的有150多人……
我們的博士招生在2017年後便進入了快車道發展,2019年之後每年增幅在10%左右,到2022年為止,5年的時間直接暴漲了50%。
01 博士不再是“稀缺物種”
隨著多所高校2024年博士研究生招生簡章釋出,與往年相比,學校計劃招收攻讀博士學位研究生人數,再次增長。2022年時博士招生13.9萬,2023年15.33萬,之後每年還將以10%的增長率增加, 2024年估計在16-17萬之間。目前全國在讀博士生61.25萬人。
今年開始,前幾年擴招的博士生開始畢業了,博士學歷貶值也隨之到來。博士不再是“稀缺物種”,市場對博士的需求也逐漸趨向飽和。
大部分博士生畢業後的就業方向集中在教職領域,但學校的條件也越來越高。一線城市比較好的學校,至少要求,名校畢業、手裡有頂刊、年齡不能超過35歲,背後還要有大佬給撐腰,缺一不可。即便如此苛刻的要求,大家仍是擠破頭的進。去年可以拿到30萬安家費的崗位,今年只能拿到10萬,還有很多學校已經嚴重飽和,不再放出教職崗位了。拿到的也大多數是月薪6K的講師這類崗位,面臨的各種考核壓力並不小。
好多今年無法就業的博士只能選擇去做博後,但是要知道,今年只是博士擴招後畢業的第一年,往後的每一年都會越來越艱難。所以,各位不要再裝睡了,學歷貶值這件事,是板上釘釘的了。
02  “70後”的子女都在幹嘛
你們周圍接觸到的年輕人都在幹嘛?最近這段時間以來,無論是家庭聚會,還是朋友、同事聚會,我發現可以歸納為以下幾種。
1.明明就不是學習哪塊料,從小花了大價錢補課一頓雞,考不上本科,念專科,專科畢業了專升本,統招考不上念民辦,就是一路拖,不考慮之後的飯碗問題,關鍵是,家裡也沒礦。
2.好不容易家裡各種託關係,找了個工作上了一兩年班,明明是工作能力不行+情商低,不缺哪補哪,非要歸咎於學歷不行,要回去考研考博,再折騰一遍,家裡也是沒礦那種。
3.除了不去想怎麼養活自己這個問題,其他什麼都幹,今年說考研、明天說考公、後天說想出國、法考、CPA、教職……每個都說要考,也不去好好考,就是拖著,家裡也並不是說多富裕。你要問考不上有什麼打算呢,也沒有。
以上幾類年輕人,他們的共同特點是,家裡並沒有說很富裕,就是一般家庭,大概有著70後的父母,是家裡的獨生子。你說他們不富裕呢,孩子穿的用的都不差,要啥家裡都給買,你說富裕呢,家裡是真的沒有啥可以繼承的家產。你說他們不焦慮呢,平時見面吃飯也會說這些問題,心裡都有數,你說他們焦慮呢,卻明明知道問題,但是不去解決他,任由孩子就這麼拖著、耗著。
認識個朋友是高中老師,是為了普及高中教育的那類高中。他說,發現班裡的學生都對自己沒有正確的認識,家長也是。明明就達不到念高中的水平,非要上高中,剛入學還說我們要考985、要考211,但實際上,數學物理這種學科,班裡大部分都是考20幾分的水平,你也不能怪他們,確實是真的聽不懂,也學不會,因為基礎太差了。但是家長都有個執念,必須上高中、考大學。
03 正視學歷貶值這件事
但事實上,學歷貶值這件事已經越來越直觀了,就算你真的有能力去無限卷學歷,他也不可能成為你進階的唯一鑰匙了。學歷最大的作用,可能就是不給你家庭本身的資源拖後腿了。但是真正能正視這個問題的家長有多少呢。
我曾經算過一筆賬,如果你很早就發現並承認孩子不是學習那塊料,儘早止損一切補課花銷,把這個錢投入到自己的事業、生意上,哪怕是前些年的時候,你買套房,至少現在,要麼孩子能繼承個小生意做,要麼他自己有套房住,這個錢也算沒有白白浪費打水漂了,好像都比無盡的拖下去要強。
周圍接觸到一些算是“二代、三代”的年輕人,不同於大眾心理的那種形象,他們大多數其實很能吃苦,又懂人情世故,對於任何困難心態上都比較樂觀且穩定。並且,他們從小所接受的教育,也不是大眾以為的那種“精英教育、貴族教育”,吃喝玩樂樣樣行,要啥有啥,隨便躺平。他們的長輩在對於子女教育這一塊,更不是好好學習才是唯一齣路。
未來我們可能會面臨一個更加不確定的環境,但可以確定的是,學歷絕對不再是考量一個人的唯一標準了,無限制的不去規劃、正視這個問題,將會拖垮這一代年輕人。
這是一本為美好社會理想構建政治地基的探索之作)
END
推薦閱讀
十點公社
一個時代的記錄
自由評論
只為蒼生說人話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