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關注Financial小夥伴,加入小夥伴微信群👆
我曾堅信:一個人的格局,決定了他能看多遠、走多遠。
但最近,當我看到清華姚班的學生去做外包的訊息時,還是忍不住陷入了沉思。
曾經的"學霸之王"們,那些全國各省的高考狀元,曾經意氣風發地走進清華園。他們以為憑藉姚班這塊金字招牌,在網際網路全盛時期,畢業後隨便都能拿到百萬年薪。
可現實卻給了他們一記響亮的耳光。

還有金融行業:2005年的湖南高考狀元唐思思,從世界500強外企到top券商首席,風光無限。但到了2024年,她也只能選擇加入友邦保險,從"券商首席"轉為保險代理人。

這不禁讓人感慨:學歷貶值的速度,似乎總比我們想象的要快得多。
更扎心的是:清華碩士自費6000元去藍翔學廚上熱搜,北大碩士入職食堂阿姨——這不是純粹的個別現象。

還有師範行業的護城河,教育行業:江蘇省蘇州中學2025年高層次優秀畢業生錄用名單中,清北畢業生多達13人,其中無一人是師範專業出身。這暴露出一個殘酷的現實:我們培養了太多高學歷人才,卻找不到足夠的"用武之地"。
根據資料,在過去幾年裡,應屆畢業生數量持續破千萬,而新增就業崗位卻在不斷減少。2019—2023年四年間,應屆畢業生數量比新增就業崗位多出1529萬,這意味著至少有24.6%的應屆生被排在就業市場門外。
中國的戰略很明確:高階製造業領銜、中低端製造業保就業和社會基本面。白領經濟被輕視,但我們的大學還在大量培養白領型人才。
問題來了:網際網路已達頂端,教培行業在收縮,金融行業在整頓,法律行業也在轉型——這些最能吸納白領就業的服務業都在被打壓。
根據第五次經濟普查資料,網際網路從業者僅240萬,金融行業在過去五年間減少了580萬從業者。諸多外企正在撤離,一線城市寫字樓空置率普遍超過20%。
未來10到20年,白領經濟在國內很難快速崛起。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名校生就業下沉就變得不那麼稀奇了。
但學歷貶值終將回歸?這需要時間的代價。
就像美國上世紀70年代石油危機時,學歷價值暴跌;而到了80年代裡根重啟經濟增長後,文憑價值才迅速回升,大學生收入提升至高中學歷的兩倍。
日本則用了30年的時間,在人口長期負增長後,企業開始加薪搶人。現在中國的"00後"趕上了這個特殊的歷史轉折點。
我們正在經歷的是一個怎樣的時代?
是的,大量名校畢業的碩士、博士正在向下就業,學歷縮水的速度超過了讀書的速度。這種內卷環境下,許多年輕人產生了不婚不孕保平安的想法。
走出學歷貶值怪圈,美國用了近20年,日本用了30年。不知道中國要多久才能完成這個陣痛期?
這或許就是時代給予我們這一代人的課題:在經濟週期與人口結構的雙重夾擊下,我們如何安身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