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青光楚辭
來源:行知無界
文章已獲授權
這場輿論風波起始於下面這張圖。

整件事情在我看來更像一場炒作,在輿論爆發之後,吳柳芳的直播間迎來潑天富貴,粉絲數量暴增。
但這場輿情又確實映射出兩個深層問題,一個是運動員退役後何去何從。
先從我自己身邊事情說起,有一個朋友出生成長於在農村,因為不愛學習,家裡又沒什麼資源,個人前途很成問題。
一個很偶然的機會,他被發現有拳擊方面的天賦,於是吸收進職業隊伍,後來證明培養他的人獨具慧眼,他一路從省隊到國家隊斬獲頗多獎項。
他本不喜歡拳擊這項運動,雖然得到的待遇算是相當不錯,但重競技運動員的日常生活非常苦累。
據他自己講述,日常訓練的拳臺,星星點點落滿血漬,一層摞著一層,已經擦不掉。
每到夏天,運動員們的汗水灑落下來,跟原來的血漬混合一起,整個拳臺就會變得很黏,踩上去發出“滋滋”之聲。
於是在他退役的那天,把拳套重重扔在了地上,發誓這輩子再也不撿起。
他這樣的遠動員,退役後原本會給安排工作,但他因為某些客觀因素又不想服從,於是無所事事的回到家鄉,終日在遊戲中消磨時間,因為突然閒下來缺乏運動,體重暴增到三百多斤。
一年之後,一個師兄打來電話:“我開了一家拳館,你要不要來當教練?”
他毫不猶豫的重新撿起拳套。
態度前後反差最重要的原因是,他對拳擊這項運動有了新的認識,當他走上社會後無事可做,發現只有在拳臺上能找到自我。
這個朋友的經歷很有代表性,運動員的職業生涯其實很短,偏偏這很短的職業生涯,正是進行各項學習的黃金時間,他們往往把全部精力奉獻給一項運動,結果除了這個專業,沒有可以謀生的技能,更需要一提的是,他們很多人帶著運動生涯留下的傷病。
有必要糾正很多人的認知誤區,提起運動員往往認為“四肢發達頭腦簡單”,事實恰恰相反,任何一種體育運動都要比拼腦力。
優秀的運動員,往往也非常聰明,所以我們不難看到,很多有運動員成功實現轉型。
比如吳柳芳的前輩,體操王子李寧,如今已是兩鬢斑白董事長,掌管著百億市值的企業。
當年北京奧運會開幕式,李寧凌空而起點燃聖火,在那一刻, 整個人似乎年輕了起來,依然是當初那個翩翩美少年。

但在部分人的成功之下,卻有著更多人的茫然。
畢竟搏擊有很大的市場,拳擊運動員可以轉入教培行業,其他很多運動員,尤其是一些小眾專案,就沒有這樣的機會,除非能進入體制。
即便在歐美,不實行舉國體制,體育運動高度商業化,運動員的出路也往往成為問題。
在梅威瑟、喬丹這種體育明星積累百億美元身價的同時,很多退役的重量級拳王只能去當保安或者開家餐館,時而還有類似這樣的新聞浮現,某位美國奧運金牌得主貧病終老。
至於運動員怎樣避免被貧病打敗,我沒有解決方案,只能提醒有志於讓孩子向此發展的家長,應該做更多的綜合考量,為何古人說“窮文富武”。
我兒子喜歡搏擊,但是否應該走向職業,我一直很躊躇,正有這些因素。
我並不瞭解吳柳芳,看到網上有資訊說,其實原本給她安排安了工作,但她不想去,選擇直播是因為賺錢更快也更多。
於是涉及到本文要談的第二個問題,吳柳芳到底有沒有權利,去做一個擦邊主播?
這個問題還可以延展一下,每一個個體到底有沒有權利,選擇自己喜歡的生活或者工作?

我不喜歡擦邊直播,也從來不看,儘管我認為以吳柳芳的綜合條件,去做這樣一個主播殊為可惜,但我還是要說她有這個選擇的權力。
同時她也有這個資本,顏值和身材都是上乘,比起那些靠著重度濾鏡才能上鏡,臉蛋千篇一律如同流水線生產的主播,真的要強出太多了。
她如果沒有退役,這種行為有運動員紀律約束,既然已經退役,就只是她自己的事。
我只能說,希望她在攫取第一桶金後,能夠完成自我升級,畢竟這個行業真就是青春飯了,不若體操運動能帶來任何專業技能。
更應該說,在不違背法律的前提下,我們對生活和工作的安排,不應該被外界評論干擾。
生以悅己,不要受困於人,謝謝大家閱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