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中國企業家》記者 趙東山
編輯|張曉迪
《中國企業家》記者獲悉,5月15日,雷軍在小米價值觀大賽後,對小米員工發表了演講,首次公開了過去一個月自己及小米高管們的狀態,並回應了外界所關注的小米汽車安全話題。
雷軍在演講中稱:“我們受到了狂風暴雨般的質疑、批評和指責,我和同事們一樣,一下子都懵了。”此前,雷軍還曾在微博上表示:“過去一個多月,是我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的一段時間,情緒比較低落。”
“小米SU7安徽銅陵高速事故”給小米造成的影響,遠超雷軍的預期。“一位熟悉汽車行業的朋友告訴我:‘造車,遭遇交通事故在所難免。’但是誰也沒有想到,這一場事故的影響如此之大,對我們小米的打擊也如此之大。”雷軍表示。
過去一個多月,雷軍取消了很多會議安排和出差計劃,也暫停了在社交媒體上的健身打卡互動。雷軍的抖音更新還停留在3月底,他參加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時的影片。連4月下旬汽車行業最重要的展會——上海車展,雷軍也缺席了。展會上,小米新車小米YU7也沒有出現,小米展臺上,工作人員只是每天免費發放5000個售價129元的棒球帽。
消失在公眾視野的這段時間裡,雷軍跟小米集團的管理層、汽車部的同事們開了很多次會。“會議的主旨只有一條——我們如何系統地去解決問題?我們如何拿出更有說服力的經營和治理表現,去回應公眾對我們更高的要求?”雷軍稱。
不過,雷軍在5月15日的演講中,並未談及小米SU7 Ultra車主們針對挖孔版前艙蓋的維權事件,而關於小米汽車這一技術設計的輿論正在發酵。
就在雷軍發表內部演講的同時,多名小米SU7 Ultra車主正在各大社交平臺發起維權行動。起因是有車主發現他們花費了4.2萬元選裝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壓根就沒有風道,也不具備宣傳的“高效導流”等功能,他們認為小米涉嫌虛假宣傳,要求退車和退還定金。
5月15日,在微博擁有204萬粉絲的網路作家“風雲XTony”發文稱,其作為小米SU7 Ultra挖孔版準車主,已經與小米汽車副總裁李某某、銷售交付服務部總經理張某,線下約談三個多小時,但沒能達成最終方案。“風雲XTony”表示,小米方面說退訂會直接造成小米汽車的崩塌。該博主還稱他們的維權訴訟群目前已達70多人,準備一起起訴小米汽車虛假宣傳,主張退一賠三。
《中國企業家》聯絡到了“風雲XTony”等維權車主,試圖瞭解更多維權事件詳情,不過對方均以“還在和小米方面商討最終解決方案,不方便說什麼”為由,拒絕了採訪。目前,小米汽車跟各維權車主們仍處於談判階段。
當雷軍帶著數千萬的流量,迅速在汽車行業開啟局面,成為車圈的頂流時,高強度的流量曝光也讓小米汽車快速喪失了“新手保護期”。享受流量紅利,也意味著小米汽車必然面對更多的審視。小米汽車必須更嚴格地要求自己,承擔更多責任,才能蹚出一條無人走過的路。

目前,那些花費4.2萬選配了挖孔版前艙蓋的小米SU7 Ultra車主們,最直接的憤怒是,既然挖孔版前艙蓋壓根就沒有風道,也不具備宣傳的“高效導流”等功能,為什麼小米汽車當初沒有如實告知。
此前,小米汽車官方宣傳小米SU7 Ultra時,曾表示其碳纖維前艙蓋“完全復刻紐北原型車空氣動力學設計,採用了與其相同的空氣動力學設計,2個貫穿風道,實現前部空氣高效導流。”此外,雷軍也曾在直播中提到,“我們不能只做個外觀,內部的東西也都要改。”
然而,有提車的車主在實測時卻發現,挖孔版前艙蓋部件內部結構與普通鋁製機蓋並無差異,風道設計形同虛設,僅多了一個支撐的塑膠板。
《中國企業家》在接觸數位維權車主和分析其維權貼的過程中,發現他們普遍的抱怨和訴求有兩個方面:
第一,已經提車的車主,主張退車和錢款,車不想要了;
第二,還未提車的車主,要求退還小米SU7 Ultra的定金,車不買了。
此前,小米也承認了宣傳“不清晰”,並在5月7日做了公開致歉,稱“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在滿足復刻造型的需求之外,還提供了部分氣流匯出和輔助前艙散熱功能。我們對此前資訊表達不夠清晰深表歉意。”並且,小米承諾對於未交付的訂單提供限時改配服務,鎖單使用者贈送2萬積分(約合人民幣2000元)以表誠意。

不過,多名車主表示,小米SU7 Ultra官方指導價52.99萬元起,但挖孔前艙蓋已經成為“智商稅”和“大冤種”的標籤,這樣的社會輿論為其造成身份困擾,“我們這些挖孔版車主把車開出去,只會被其他車型車主嘲笑”。
與此同時,在抖音平臺認證為律師的博主“大狀講法說車”,還在蘇州市虎丘區人民法院起訴了小米汽車,稱其虛假宣傳。該博主稱:“小米汽車一方面承認自己表達不夠清晰,另一方面又不同意退單,態度極其傲慢。”
此外,該博主還稱自己去年也購買了小米SU7創始版Max,本身也有很多小米產品,但起訴小米汽車是“就事論事,對事不對人,贏了給被誤導的車主一個公平正義,輸了還小米汽車一個清白。”
記者瞭解到,目前,這些車主們退車退款和退定金的訴求,均未與小米汽車達成一致。

又現“前翼子板翹邊”問題
當雷軍和小米汽車陷入輿論潮時,小米車主們正在從各個角度和細節審視自己的小米汽車,任何一個微小的問題,都能在社交媒體引發巨大的輿論關注。
最近,多位小米汽車車主在抖音上曬出其小米SU7的前保險槓靠近大燈處,出現翼子板翹邊的情況。雖然該問題不足以影響汽車的安全駕駛,但在外觀的美觀度上,還是引起了多位車主的討論。起初,部分小米車主猜測以為是貼膜時熱風槍烤軟所致,但也有數位車主在抖音曬出其即使沒貼膜也遭遇同樣問題。
翼子板翹邊問題,正在成為繼挖孔前艙蓋事件後的又一輿論事件,籠罩在小米汽車頭上。
5月16日晚,小米汽車在推出“答網友問”第138集談到該問題時稱:“經過排查,我們發現極小範圍的小米SU7,車輛保險槓在安裝時因間隙調整不一致,邊角位置尺寸膨脹釋放空間不足,在經過陽光暴曬後可能會導致區域性變形。”
關於解決方案,小米汽車稱可致電小米汽車官方熱線,或透過小米汽車APP進行服務預約,小米汽車將為車主提供免費的上門取送車和修復服務(時間約1小時內)。

亂了陣腳
眼下的小米汽車,在與使用者溝通方面顯然已經有些亂了陣腳。小米汽車在安全方面的謹慎,同樣引來部分車主們的不滿。
4月30日,小米汽車透過OTA推送SU7 Ultra 1.7.0版本更新,新增了“排位模式圈速考核”功能,將車輛最大馬力從1548匹限制至900匹。使用者需在指定賽道完成圈速考核(例如北京、上海等地的專業賽道)並達到官方設定的成績,方可解鎖全部馬力。
部分車主對於小米汽車未充分徵詢使用者意見,未做好溝通說明,就單方面決策的行為感到不滿。在他們看來,SU7 Ultra正是憑藉著1548匹的超強馬力、1.98秒破百、極速達350km/h,吸引了不少車友的關注,購車時也以“地表最快四門量產車”為賣點,交付後效能卻被限制,部分使用者認為構成誤導。與此同時,小米汽車提出的在指定賽道完成圈速考核,需要額外支付部分費用,且部分使用者無法就近使用專業賽道。
小米汽車提出的指定賽道完成圈速考核,其實是借鑑了特斯拉Model S Plaid的“賽道模式培訓”和保時捷Taycan的“效能解鎖包”模式,但小米更為嚴苛,特斯拉僅需使用者完成線上課程即可解鎖,而小米要求提供真實賽道成績。
小米汽車的本意是出於對SU7 Ultra“狂暴”的動力擔心,如果缺乏經驗的車主在公共道路上濫用,可能再次引發嚴重的交通事故。因此將日常模式限制至900馬力,僅當車主在官方賽道完成指定圈速後,才開放全功率模式。
5月7日,對於單方面決定限制馬力問題,小米不得不再次道歉,承認在溝通和說明方面做得不到位,沒有充分徵詢大家意見,已暫停推送,並會在4~8周內透過新版本解決。
不過,證道律師事務所律師黃樂強告訴《中國企業家》:“當車輛極速突破300km/h,且發生交通事故時,車企也可能因未設定合理限制而承擔‘產品設計缺陷’責任。這其中的分寸,需要車企在與使用者密切溝通的前提下,找到分級解鎖與動態管控的制度。”

重新審視
4年前,雷軍宣佈進軍汽車行業時,曾放出豪言:“進軍智慧汽車行業是小米歷史上最重大的決定,同時也是自己人生之中最後一次重大的創業專案,願意押上人生全部的聲譽。”
1年前,小米SU7剛釋出時,雷軍在接受《中國企業家》等媒體採訪時曾表示自己既興奮又緊張,像完成了一次高考。“揹負的壓力很大,幹了3年時間,花了那麼多錢,小米全體員工、米粉、小米股東們都在盯著小米汽車的表現。我覺得3年前我自己把話說得挺滿的,就已經是志在必得,首戰即決戰,對我還是壓力很大的一件事情。”
那時的雷軍,還很忐忑,不知道自己交出的答卷,市場到底會給出怎樣的評分。然而,去年小米SU7開局即成功的喜悅,讓雷軍早已將當初的壓力和煩惱拋之腦後。

今年是雷軍創辦小米的15週年,也是小米造車的第4年,當下小米汽車的輿論困境與一年前的高光盛況形成鮮明的反差,對於雷軍和小米汽車而言,或許也是機會重新審視高流量模式下的得與失。
2025年4月6日,對雷軍和小米而言原本應該是一個15週年的大日子,小米內部也為15週年準備了一系列慶典活動。但是,3月29日晚,發生在安徽銅陵高速的那一場交通事故把這一切都擊碎了。
雷軍稱四年前小米決定造車時,自己就對汽車安全問題格外擔憂。小米一直高度重視汽車的質量和安全,上市一年多來在各類權威評測中都取得了高分。然而,安徽銅陵高速事故的發生讓他們認識到,公眾的期待遠超想象,小米必須在汽車安全領域做到行業領先,甚至成為最安全的車,而不僅僅是合規或達到行業平均水平。
“我們一直覺得自己是汽車行業的新人,是一家創業的公司。但小米今天的規模、影響力、社會關注度都到了非常高的地方,社會和公眾要求我們去承擔一家真正的大公司行業領導者的責任。我們深刻地意識到,這是15歲的小米無可迴避的責任。”雷軍在演講中表示。
眼下,小米的第二輛車小米YU7即將釋出,這是小米首款純電SUV,雖然該車此前一直備受關注,但接下來迎接小米汽車的到底是鮮花還是荊棘還不可知。
當雷軍和小米汽車像一條鯰魚一樣,以網際網路的速度和模式闖入汽車製造工業,並完成上市首年交付量突破13.5萬輛的業績時,市場也正在以同樣的速度和標準審視小米汽車。當小米汽車借勢超高的IP流量和激進的營銷策略,用一年就走完其他車企五六年就走完的路,雷軍也不得不比別人更早地告別造車的“新手保護期”。
新聞熱線&投稿郵箱:[email protected]

。END。
值班編輯:王怡潔 審校:姜辰雨 製作:王儀琪
關注“中國企業家”影片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