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軍和他的小米汽車,正在遭遇前所未有的危機。
近日,一場由數百名小米SU7 Ultra車主發起的集體退車維權行動,將這家以“網際網路思維”跨界造車的科技巨頭推入前所未有的輿論風暴。
就在幾日前,雷軍還在發微博,坦言:“過去1個月是創辦小米以來最艱難時間”。

顯然,這幾天,形勢沒有好轉,讓小米和雷軍更加被動。。。
從“年輕人的第一臺車”到“年輕人的第一次維權”,小米汽車的信任泡沫正被戳破,而這場危機的根源,正是其營銷話術與實際產品力的巨大落差。
看似偶然,又有著諸多必然。
雷軍憑藉在手機領域積累的聲譽和粉絲基礎,為小米汽車的誕生吸引了大量目光。然而,近期小米汽車卻陷入了嚴重的危機,車主集體要求退車退錢,讓雷軍面臨著前所未有的困境。
事情的導火索是小米 SU7 Ultra 車型的碳纖維雙風道前艙蓋問題。官方將這個價值 4.2 萬元的選裝件宣傳為具有 “賽道級散熱設計”,宣稱能夠 “提升剎車散熱效率15%”,還 “復刻紐北原型車空氣動力學”。但車主們拿到車後實測發現,風道根本無法形成有效氣流。B 站 up 主 @湯姆的混亂空間釋出的實測影片顯示,用家用鼓風機測試時,前艙蓋開孔處的紙巾紋絲不動。
而且,內部結構與普通鋁製機蓋並無二致,既未連線剎車系統散熱,也沒有增加車輛下壓力。甚至,官網之前宣稱的 “雙風道導向輪轂散熱” 描述也被悄然刪除,改口稱該部件 “主要服務於造型需求”。這一系列操作,讓車主們感覺自己花高價買了一個僅僅具有裝飾作用的部件,遭受了嚴重的欺詐。


與此同時,小米 SU7 Ultra 的動力效能問題也讓車主們大為光火。今年 2 月 27 日,小米 SU7 Ultra 正式釋出,售價 52.99 萬元。彼時,小米汽車方面表示,小米 SU7 Ultra 搭載小米超級三電機系統,擁有 1548 匹的最大馬力,最高時速 350 公里 / 小時,打造地表最快四門量產車。然而,在 5 月 1 日的 OTA 升級中,車輛原本宣傳的 1548 馬力最大功率被限制至 900 馬力,而解鎖滿血效能的條件竟然是要在全國 8 條指定賽道完成官方圈速考核,例如在浙賽需跑進 1 分 46 秒內。
這樣的解鎖條件對於絕大多數車主來說,幾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務。關鍵是,這一限制在購車合同中並未提前告知車主,這無疑讓車主們感覺自己花錢買了一輛效能被 “閹割” 的半成品車。有車主連續多次挑戰浙賽,卻始終無法達到解鎖標準,憤怒之情溢於言表。
車輛本身的質量問題也在此時集中爆發。據媒體報道,安徽一位車主的新車僅僅行駛了 39 公里,就因為驅動系統故障而拋錨,最後售後只能直接退車;蘇州的 “首提車主” 周艾倫,車輛在隔天就出現電機異響,拆開後發現軸承存在裂痕。這些質量問題嚴重影響了車主對小米汽車的信任,也讓小米汽車在二手車市場的價格大幅跳水,SU7 Ultra 的準新車折價超過 3 萬元,車主們自嘲開的不是車,而是 “貶值計算器”。中國汽車流通協會發布的資料顯示,小米汽車在二手車市場的保值率在同級別車型中處於較低水平,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市場對小米汽車質量的擔憂。
面對如此多的問題,小米汽車也採取了一些措施試圖平息車主的怒火。對於碳纖維前艙蓋問題,小米給出的補償方案是,未交付訂單可改配普通鋁製艙蓋,而已選裝使用者則贈送 2 萬積分(約合 2000 元)。但這樣的補償方案與 4.2 萬元的選裝價格相比,簡直是天壤之別,根本無法彌補車主的損失。而且,改配鋁製艙蓋需要重新排隊等待 30 – 40 周,如此長的等待週期,讓車主們難以接受。對於動力效能限制問題,小米雖然暫停了相關更新,並承諾在 4 – 8 周內解決,但車主們的信任已經受到了極大的傷害,他們不再願意輕易相信小米的承諾,衝突愈演愈烈。

眾多車主對小米汽車的不滿情緒逐漸匯聚,最終演變成了大規模的集體維權行動。超過 300 名準車主組建了維權群,並簽署聯名信,委託律師啟動集體訴訟,要求小米 “無損退車”,甚至依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主張 “退一賠三”。在社交媒體時代,車主們的維權行動迅速引發了廣泛關注,他們釋出的實測影片、維權資訊在網路上快速傳播,頭部汽車博主的參與更是讓事件不斷發酵,形成了 “車主維權 – 輿論關注 – 品牌承壓” 的惡性迴圈。

小米汽車陷入如今的困境,背後有著多方面的原因。從產品宣傳角度來看,小米汽車存在過度誇大、資訊不透明的問題。在宣傳產品時,對一些關鍵部件的功能和效能進行了不切實際的宣傳,卻沒有在合同中明確相關限制和條件,導致車主在購買後心理預期與實際體驗產生了巨大落差。從質量把控方面來說,小米作為跨界進入汽車行業的新勢力,在供應鏈管理和質量管控上可能還存在不足。短時間內集中爆發的驅動系統故障、電機異響等質量問題,反映出其在生產環節可能沒有做到足夠的嚴謹和規範。此外,在面對危機時,小米汽車的公關和應對策略也存在失誤。其給出的補償方案缺乏誠意,沒有站在車主的角度考慮問題,導致矛盾進一步激化。

總結下來,這場危機的根源是網際網路思維與汽車工業的碰撞:
營銷先行,技術滯後:小米將手機行業的“引數內卷”移植至汽車領域,用“1548匹馬力”“紐北調校底盤”等概念吸引流量,卻忽視技術落地的可行性。例如,碳纖維前艙蓋實際減重僅1.3公斤,每克成本高達32元,效能提升卻為零 。
使用者溝通失效與“霸道邏輯”:小米透過OTA更新單方面限制性能,未提前告知使用者,違反《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中“功能變更需明示”的規定。這種“既當裁判又當運動員”的做法,暴露了網際網路企業對汽車產品責任的認知不足。
品控與安全隱憂:除宣傳爭議外,小米SU7還被曝出剎車失靈、故障誤報等質量問題。某汽車質量網2025年第一季度榜單中,SU7以239分墊底,被貼上“質量最差純電車”標籤 10。安全問題的頻發,進一步加劇使用者信任崩塌。
有業內律師指出,若證實小米明知功能缺失仍宣傳效能提升,則構成《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第五十五條規定的欺詐行為,車主可主張 “退一賠三”。但對於 “表達不清晰” 與 “故意誤導” 的界限,法律界存在分歧。付建強調,維權成功需法院結合雙方證據判定,例如宣傳截圖、測試影片、第三方檢測報告等。

對於雷軍而言,小米汽車的這場危機無疑是巨大的挑戰。小米品牌一直以來強調 “價效比” 和 “使用者至上”,但此次事件讓小米汽車的品牌形象遭受了重創。5 月 12 日上午,港股小米集團盤中跳水,股價最低跌至 48.5 港元 / 股,跌近 5.6%,此後雖有所回升,但仍收跌 1.46%,報 50.6 港元 / 股。
市場認為,此次股價異動的直接誘因是多名小米 Ultra 車主的退訂風波。如果不能妥善解決車主的問題,重新贏得車主和消費者的信任,小米汽車未來的發展將舉步維艱。而且,這一事件還可能對小米集團的整體戰略產生影響,畢竟小米在汽車業務上投入了大量的資源和精力。如何化解這場危機,將是雷軍和小米汽車團隊接下來需要重點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小米汽車的信任危機,本質是網際網路思維與汽車工業規律的衝突。當“顛覆者”人設崩塌,使用者發現光鮮引數背後是品控漏洞與信任透支,所謂的“科技平權”便成了空中樓閣。
這場風波或許正是智慧汽車行業迴歸理性的轉折點。當消費者學會用放大鏡審視每一句宣傳語時,車企的“PPT造車”時代該終結了。
對此,您怎麼看? 期待您在留言區文明、理性發布高見。留言點贊最高的朋友掃碼文末投行君微信,可獲得投行圈子限量款商務揹包一個。
感謝耐心閱讀,歡迎順手點個“在看”

↓點選關注投行精英,對話視窗回覆“乾貨”,獲得投行乾貨大禮包↓


我正在「投行圈子」和朋友們討論有趣的話題,你⼀起來吧?點選閱讀原文,加入投行圈子知識星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