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車降價戰打到了供應商

供應商快扛不住了。
撰文|楊光
編輯|于傑
來源 | AutoReport 汽車產經
(ID:autoreport)
“這個型號明年必須要再降10個點。”
不久前負責商業談判的張兵(化名)被對方提出的年框條件驚住了。
即便身為全球Top10的汽車供應商,但在面對來自主機廠近乎瘋狂的壓價行為時也沒有什麼辦法,畢竟誰也不想丟掉客戶。
中國車市的價格戰已經打了兩年有餘,據不完全統計,今年前五個月又有大約150款車型降價。
價格體系下探所傳導的結果是消極的,整個產業鏈已經變得越來越不健康:主機廠為了彌補虧損將壓力轉到供應商,而供應商也不是活菩薩,只能去壓榨更上游公司的採購成本。
“當所有的出發點都在圍繞生存,當所有的行為都在變得短期化和利益化,大家已經沒多少精力去關注質量和安全了。”
這很危險,張兵說。
供應商快扛不住了
去年底,位於江蘇南京的一家曲面屏企業拿下了某車企的訂單,但代價是研發週期必須縮短一半。
“不管你們用什麼辦法,必須保證我司新車在來年一季度的順利上市。”
事實上這款新車原計劃是在三季度才亮相,迫於競爭壓力不得不將進度提前了整整半年。
供應商內部人員算了算,如果照這個執行時間,那麼壓根就沒有充裕時間去做驗證測試,產品的可靠性也會因此打上問號。
但最終他們還是選擇了破例:一方面給專案加派人手,另一方面重新調整研發週期,而為了節省時間,一些試驗環節做了強行合併,有的甚至被迫砍掉。
在有驚無險的跟完這個專案後,一位負責人難掩心中的不滿,“降本增效,應該是主機廠和供應商一起商量如何做最佳化,而不是現在直接把供應商往火坑裡推。”
事實上近幾年來,還有更令供應商崩潰的操作。
比如一些車企會假借招標或以試製為由,收到核心資料後便偷偷轉給自己體系內的供應商去做仿製,這樣不僅可以大幅縮短研發時間,還能省掉不菲的研發費用,可謂“一舉兩得”。
以下是汽車產經瞭解到的一個案例。
供應商A給某主機廠做了後排隱藏式小桌板的方案,驗收通過後,該供應商便拿到了小規模的試製訂單。隨後該主機廠便開啟了騷操作:一邊將此方案給到了供應商B,要求其以低四成的價格進行仿製,另一邊又告知供應商A,因新車銷量預期調整將大幅降低採購總量,言外之意就是逼著A退出。
一家跨國供應商集團的內部人士告訴我們,這幾年很多公司都在智慧財產權上吃過虧,所以今年他們也專門成立了法務團隊來處理類似的案例,並且還是由中國區的最高層直接牽頭。
“這種奇葩事兒也只有在中國才會出現。”他苦笑道。
這與當下中國車市慘烈的競爭環境不無關係,有媒體統計,僅今年前5個月車市的降價規模就已經接近去年全年。
因此也有不少圈內人士感慨:過去急功近利是貶義,慢中出細活是褒義,現如今全反過來了:慢了就要被淘汰,只有快才能不被捲到。喊的全是長期主義,想得都是短期收益。
於是今年汽車圈出現了一個非常魔幻的場景,釋出會上大牌供應商的名字被頻繁提及,可一旦出了事故,供應商的闢謠竟比車企還要快,還要積極。
潛臺詞很明顯了:有些鍋我可不背,誰讓你們逼我的。
當一些危險訊號開始出現
今年北京車展現場,起亞中國COO楊洪海再次丟擲"驚人"言論。
針對價格戰的話題,他直言單純追究價格一定會把這個市場搞亂,而最終受害的也一定是消費者。
“廠家一旦降價,那麼一定是會動某些成本上的東西,看得見的給你最好的,至於看不見的地方……(欲言又止)”
總之一分價錢一分貨,一向敢說的楊洪海只點到了這裡。
從汽車產經拿到的一張某車企零部件最佳化明細上看,國產平替,更換材質,甚至是直接取消,幾乎已成為業內降本的常態化操作。
而在很多新產品的投放上,為了緊跟市場節奏,一些車企不惜將功能尚不完備的車型匆匆推給消費者。
“來不及那就OTA,把沒搞定的功能留在後面透過升級實現。”一位員工告訴我們,這是他在會議室裡經常聽到的一句話。
如果你留意車企釋出會上的PPT或者是產品宣傳頁,越是你覺得很牛的功能,越會在附近看到這樣一行字:該功能將通過後續OTA升級實現。
“一個半成品被包裝成越開越好用,每天開新車等華麗的營銷詞彙,真是一種悲哀。”該員工冷笑道。
如果說智駕功能並非所有人的剛需,早用和晚用差別不大,那麼事關安全的整車全生命週期測試,目前行業裡能堅持不縮水的已經不多了。
在年初的一次直播中,雷軍的一番言論就曾引發巨大爭議。
他表示,小米首款車型SU7的測試車隊仍將繼續上路測試並跑完“全生命週期”。乍一看沒什麼,但仔細一想,全生命週期測試還沒跑完就敢開賣,那麼第一批車主豈不都是小白鼠?
有業內人士指出,一款全新車型釋出後仍然在進行大規模道路測試的做法,擱以往是十分少見的。
新勢力的某些討巧行為或多或少帶偏了外資品牌。某日系車企研發人員向我們透露,為了追上中國品牌的速度,現在新車型的測試周期已經從過去的一年半壓縮到了不到一年,但測試專案一個沒少。
“那如何完成?“
”有些(專案)就只能糊弄了唄。”
奇葩場景還在不斷出現,最近某品牌新車竟出現四個車門內飾板顏色不一致的情況,而這在以前是幾乎不可能發生的事情。
終於,老一輩汽車人也坐不住了。
最近中國汽車工程學會名譽理事長付於武就發文批評了當下的行業亂象:
“市場經濟需要競爭,競爭產生王者,但今天,卷也成了一個可怕現象,如果再不正視它再不糾正它,會扭曲整個產業的價值觀,破壞整個產業法治化的環境。”
寫在最後
卷歸卷,但有沒有觸碰到底線?幾家車企員工給我的回答都是沒有。
“在國標面前越線可是犯法的,所以你看到的各種工藝、用料、測試等等都不會有人敢越過這條紅線。”
但他們也都透露了一個大實話,那就是國標在某些領域的滯後以及並不算高的標準,或許是造成現在汽車圈出現彼此看不上對方的原因之一。
就在一週前,工信部發布了2024年汽車標準化工作要點,其目的就是要進一步完善汽車行業的相關法規及安全標準。
在新規落地之前大家怎麼辦?
“只能憑良心了,但良心這個東西,並不是誰都有,也不是誰一直都有。”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