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cinder劉欣
來源:烜媽愛科技
文章已獲授權
16歲的東北育才學校高二學生於行健最近在資訊學圈子刷屏了。這位曾被譽為“資訊學奧賽天才”的少年,有著傳奇的競賽生涯,今天卻成為被嘆惋的悲劇人物。
於行健自幼展露出超凡的數學與程式設計天賦: 3歲時能背誦圓周率後百位,5歲自學程式語言;
2022年,初中階段首次參加省級資訊學奧賽即獲遼寧省季軍,同年以初三學生身份闖入全國賽;
2023年以接近滿分的成績(滿分500獲得497分)斬獲全國青少年科技教育成果大賽金獎,同年入選遼寧省資訊學競賽省隊。
進入東北育才學校後,他的競賽生涯繼續高歌猛進:
2024年以942分的成績成為遼寧省隊選拔賽第三名,被定為A類選手,照片懸掛於學校榮譽牆最醒目的位置;
2025年3月的省隊選拔賽中,他意外跌至第十名,未能進入省隊。這一結果被普遍認為是壓垮他的“最後一根稻草”。
於行健的履歷看似完美,但其背後是長期高壓與情感壓抑:
令人窒息的時間表:每日早晨6點英語聽力、7點半演算法特訓,午休僅15分鐘,凌晨3點仍在修改程式碼;
心理危機:父親在祭文中稱他“為父母做不喜歡的事”,個人的社交媒體動態頻繁出現“累”“想休息”等字眼,卻始終無法擺脫“天才”標籤的束縛;
系統性忽視:學校心理諮詢室僅關注其“是否影響競賽成績”,未能提供實質幫助。
於行健的案例折射出競賽機制與教育生態的深層問題。
低齡化內卷:中國計算機學會(CCF)在今年新出臺標準,緊急限制12歲以下兒童參加CSP認證,試圖遏制程式設計競賽低齡化趨勢。但現實中,小學四年級討論動態規劃、兒童節禮物從積木變為《演算法導論》的現象仍普遍存在;每次GESP和CSP之後,父母們曬成績時的喜悅和傲嬌,背後都是孩子們的努力付出。烜媽也曾用烜哥的案例向大家一再吶喊“不要過早提前學程式設計”,但又有幾人聽見呢?
評價體系單一:競賽成績被異化為衡量人生價值的唯一標準,導致“失敗即崩塌”的心理困境。遼寧省隊教練透露,省前十名的分差常不足10分,一次失誤即可斷送前程;事實上在近幾年的資訊學比賽中,因為高手如雲,留給孩子們的失誤空間微乎其微,這本身就是不公平的。真正的科技創業中,並不會以某一次爆發定成敗,而是考驗持續奔跑和升級迭代的長跑能力。
人文關懷缺失:在科技狂飆的時代,傳統文化的精神能量被重新重視。例如南京某OI集訓營引入《道德經》晨讀後,學員心理危機發生率下降40%,印證了“東方智慧”對現代焦慮的療愈作用。最近文科已經被理工科逼入死角,文科生個個危機感十足,事實上,烜媽根據實踐經驗判斷後相信,在未來,能走得更遠的科技娃,每一個都有深厚的傳統文化底蘊加持。
最後,寫完這些,我的心依然很疼、很堵。
於行健的隕落,不僅是個人悲劇,更是對教育功利化的控訴。在孩子的眼裡,程式設計本可以是遊戲,卻被引導為“競賽魔法”;從戶外到藝術,童年的快樂如此多樣,卻被程式碼鎖鏈封禁。
資訊學的學習,只不過是孩子成長中的滄海一粟,如果被押上了太多賭注,任誰都會不堪重負。
我們期待中的孩子,是既能適應演算法世界的生存邏輯,也能在《道德經》的哲思中學會“上善若水”的韌性。畢竟,真正的天才不在於解出多難的競賽題,而在於始終保有對生命的熱烈追問。
同是為人父母,在培養科技娃的路上,我們都應時時自檢,所選擇的每條路,行動的每一步,是否真正有利於孩子的身心健康、快樂成長,做最好的他自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