魚缸和湖海
這是BetterRead有關競賽生的系列文章。透過梳理競賽生的自述和競賽教練的一手筆記,我希望能夠了解競賽生的培養和成長經驗,找到一些可以供普娃借鑑的。以下是此前的三篇:
有一位讀者說,他一直覺得競賽生屬於在雲端的人。的確,競賽生給人的印象大都是“天資聰穎、鮮衣怒馬、意氣風發。”
但是,如果看一下競賽生和競賽教練的分享,你會發現一個完全不同的世界。
《超級學霸的真相:不是天才,而是被競賽煉出來的 "反脆弱" 物種》一文談到哪些學生適合競賽。令我吃驚的是,儘管大眾認為只有天才才能參與競賽生,但無論是競賽教練還是競賽生,都不認為天賦對競賽的成功具有決定性意義。甚至不少競賽生會強調自己的平凡。
這當然是因為競賽生見到過更多頂尖的同齡人,所以不覺得自己特別突出。但更關鍵的是,他們在高強度競爭中承受的挫折與失敗遠多於普通高考生。
許多學生選擇競賽的初衷是規避高考壓力,然而競賽並非升學捷徑 —— 其難度與不確定性遠高於普通高考。曾有人用游泳來把兩者進行比較,稱“高考相當於在魚缸裡鍛鍊身體,而競賽相當於在湖海中搏擊。”
這種不確定性,就連經驗豐富的教練也難以完全預判。
武漢二中的物理競賽教練江四喜就遭遇過意外挫折。他在《物理競賽教練筆記》中回憶了第26屆物理競賽複賽給他的打擊。
他說,賽前自己信心滿滿,但是試題完全脫離了競賽大綱的約束,大量涉及普通物理學的內容,導致其第二梯隊幾乎全軍覆沒,競賽獲一等獎的人數也不如預期。“說到當時的壓力,我連跳樓的心思都有。”
有那麼幾年,每次江四喜去武漢大學為學生去做複賽報名後,就去寺廟上一炷香,以此來為自己洩壓。他在書中寫道:“我知道這種做法無法幫到學生,但的確能幫我緩解些許壓力。”
教練尚且如此,學生更是直接感受到壓力的一方。江四喜回憶說,每到考前1個月左右的時間裡,他就經常充當學生哭泣的物件。在複賽結束後,他也很少有時間與成功者分享喜悅,而往往在陪伴失利的學生,“任由他們在我面前用淚水來宣洩自己的失落與痛苦。”
數學和物理競賽雙料選手胥曉宇,是人們眼中的“學神”。但是他高一的時候,遭遇高聯失利。他在一篇文章裡回憶說,後經證實,有一道大題本來他的證明是對的,但是得了零分。即便申訴也沒有挽回。“痛哭了兩三次。想法是,明明不是我犯的錯,卻需要我自己承擔苦果。冤枉啊!”
除了比賽失利,競賽生還在學習過程中屢屢受挫。
畢業於成都外國語學校的晏梓瀚,曾經連續三年參加化學競賽,獲得2024年第38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決賽)金牌,入選國家集訓隊,並被保送到北京大學。
他在分享學習經驗時回憶說,自己最初接觸化學競賽是因為興趣。但是真正開始學習的時候,卻不斷碰壁。
一張一百分的卷子,他開始只能拿十一分。很多個十幾分、二十幾分過去後,一步步才有了五六十分、七八十分,乃至越來越好的成績。晏梓瀚感嘆,他由衷地佩服所有能走到最後的競賽生,包括他自己。“我們從無數個‘不行’的時刻中,陪伴自己走到了最後,找到了‘行’的答案”。
比學習難度更具挑戰性的,是同輩壓力帶來的心理衝擊。
雅禮中學畢業的李懿宸,獲得第40屆全國物理競賽銀牌,強基破格上海交通大學。
他曾經在一篇公號文章裡回憶,自己第一次參加複賽就折戟。滿分 320,他考了 41。相較而言,跟他一起開始競賽學習的初中同學鍾某筆試成績 166,是他分數的四倍。這之後,雖然堅持參加競賽,但是當李懿宸目送同學陸續被保送到名校,他也陷入了茫然無措。
“我對自己說,一開始跟你差不多的,保走了;跟你一起考砸的,也保走了;不一定比你強的,拿到了清華北大的簽約;而你,什麼都沒有,除了一張沒什麼用的省二證書。清華的攀登計劃,你過不了初審;北大的卓越計劃,也沒你的份;夏令營不邀請你;甚至唯一的機會你也考砸了。你還有什麼呢?”
同為雅禮中學的競賽生譚景仁也在分享經驗時感嘆:“比你‘卷’的不一定比你強,比你頹的更不一定比你弱”。他說,在競賽學習這種大學式、專業化的學習模式中,可以說是高手如雲,自己很難準確判斷周圍的人到底有多強。
競賽生壓力的另一個來源是平衡其他科目和競賽學習。
競賽獲獎畢竟是少數人。大多數人還是要備戰高考。即便現在強基計劃等招生方式對競賽生有利,但是強基計劃也是要看高考成績的。
江弈成高中畢業於成都市第七中學,2020年第37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金牌,入選國家集訓隊。現就讀於清華大學物理系數理基科班。
他在分享經驗時說,如果要競賽和高考兩者兼顧,那麼名次下滑是很正常的。他第一次月考只考了129名,“而但凡和我熟的人都考得比我好。”
湖海搏擊,帶來的不僅僅是鑽研學科的自由,也不僅僅擺脫低效重複性作業的痛快,而是巨大的壓力、痛苦以及自我懷疑。
怎麼辦?
如果是家長的答案,那一定是——撤!
在家長看來,所有的失利只有一個原因——缺乏天賦。
無論是平時學習成績下降,還是比賽失利,還是學業壓力太大導致情緒不穩,家長都認為是智商不夠。既然是智商不夠這種先天因素,那麼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放棄。
但孩子不答應啊。很多競賽生不會輕易放棄。他們或者覆盤,或者想別的招,或者憑著一腔熱情倔強堅持到底。即便最後放棄了,也不會僅僅歸因於天賦。他們是如何應對挑戰的?
看到風險與紅利
江四喜認為,對於競賽這件事,必須要同時看到風險與紅利。關鍵是注重風險的管控。
比如,競賽生對於其他科目的學習投入時間少了,其考試成績必然會有所下降。不可能像家長、學校以及其他科目任課老師期望的那樣,競賽、綜合兩不誤,做到100%的平衡。
江四喜在其書中回憶,在他擔任競賽班的班主任期間,學校對競賽班的考核與對其他班級一樣,強調各類考試的目標。由於競賽班總是難以達標,他在和教學質量分析相關的大會小會上都會遭遇校領導的批評。“以至於一到開會我就有一種要被批鬥的感覺。”
但事實上,最終班級的高考與升學結果超出預料地好。江四喜回憶說,在自己十多年競賽班的班主任生涯中,“我所帶的班內從高競賽中落下的學生最終參加高考取得的成績在年級的排位都比其進校時都成績在年級的排位要高。”
江四喜的建議是對競賽班的評價偏重於結果評價,而非一般班級那樣做過程評價。即弱化日常考試排名,重點關注最終競賽成績與高考結果。
江四喜是憑資料和經驗說話,所以有底氣。但是他更多是從團隊的層面上來談成功,並不能保證個人的成功。
每個家庭和學生既沒有這樣的資料,也沒有過往經驗可循。高考對他們來說幾乎是一次性不可逆的。那麼當他們遭遇挫折時,如何逆襲呢?
專注自己的學習
辦法很簡單,就是不要多想,腳踏實地專注自己的學習。
考試出錯了,就是去分析試卷,整理錯題。錯題解決不了,就去請教老師和同學。再搞不懂,就重新去看書。
前文提到的晏梓瀚在參加第二次化學競賽初賽時,進入省隊去參加決賽抱有很大期待。然而,第37屆競賽進行了改革,初賽的命題風格、題目難度、深度、題量都和以往大相徑庭。最終他只取得了全省30多名的成績。
杭州二中畢業的李憶唐也是如此。
在某次比賽前,她由於害怕考試一再拒絕參賽,最後成績也不如意。這個時候她意識到自己的心態出現了嚴重的問題。在杭州二中的一篇公號文章中,李憶唐說其當時的心情:“我發現自己集中不了注意力,我忍不住分心關注別人學習的進度,甚至在考試的時候也難以專注。”
和教練談過後,李憶唐認識到,自己的問題是逃避錯題。於是她把之前能找到的所有卷子錯題重新做了一遍。最後在備戰複賽時,她又重新梳理了程稼伕力電、題選等物理競賽經典參考書中的題目。最後衝刺階段,她把知識點和常考模型梳理了一遍,每個專題大概都有一張A3紙大小。
李憶唐在第三十八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中獲得金牌,以第16名成績入選國家集訓隊,保送清華大學。
更多學生沒有獲得保送資格,而是退出競賽迴歸高考。他們會經歷一段爬坡的過程。
張同學初中就讀於長沙市湘郡培粹實驗中學,高中榮獲全國資訊學奧林匹克競賽銀牌等。但是他剛剛回歸高考時,成績不算理想,化學考試甚至只得了19分。
但是張同學並沒有氣餒。在一篇分享經驗的文章中他表示,經歷過競賽的大風大浪後,自己面對綜合成績的起伏也心態良好。“我認為,對待平時考試,成績越差反而越能暴露自己問題,這時應該慶幸問題沒有留到高考。”
就這樣,張同學一邊不斷吸取錯題的教訓,一邊認真聽每一堂複習課,“生怕錯過一些補充要點”。很快,他的成績從第一次月考年級700多名到一模前20,透過強基計劃進入清華大學。
尋求他人的指導和建議
很多競賽生在遇到挫折時都會尋求他人的支援。
最主要的就是同學的交流。在做題時候,別人的一句話可能會讓自己醍醐灌頂。
當然,教練的啟發也很重要。前文中的胥曉宇和李憶唐就是從教練的交流中有所領悟,重振旗鼓。
畢業於青島二中的朱彤則是從學長和父母的鼓勵中汲取了力量。朱彤入門比別人晚,高中才接觸到化學競賽。高二開學初參加了第37屆初賽,但是沒有進入省隊。
處於高二這個時間節點,朱彤不得不思考退出競賽的前景。他最苦惱的是,不能確定自己和省隊之間的差距到底有多大。這時,父母聯絡到了一位拿過銀牌的學長。學長和其父母瞭解了朱彤的情況之後,鼓勵他再嘗試一年。“有了更多切實的資訊,我才覺得未來有了一些模糊的可能性。”
他在一篇文章裡回憶當年父母說的話:“不管哪一場考試,在人生的長度來說,都不是最重要的,考砸了也沒有關係。”他說,正是父母的支援給了他底氣去繼續試錯、挑戰。
朱彤最終獲得第38屆中國化學奧林匹克(決賽)金牌、入選國家集訓隊。
積極的心理暗示
還有一種辦法就是多休息,放鬆心情。
畢業於華南師大附中的生物競賽生林鈺坤認為,七到八小時的充足睡眠是學習效率的保證,低效的夜戰(十二點後)和無謂的早起(比如五點多)除了折磨自己,在競賽學習中起不到什麼作用。
2025年,林鈺坤入選國際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中國國家隊,保送北京大學。
在一篇文章中,林鈺坤強調對競賽要戰術上重視、戰略上藐視,不過分緊張,並給予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如果國賽相當於高考,那我就一直把聯賽當成學業水平測——考完過了就完事。”
他平時參加學校的足球比賽,還擔任學校攝影社社長。他會在考前晚上打遊戲,還會在髮捲前在牆壁上寫“2023屆2班林鈺坤想念這裡”等等。這些都是為了給自己積極的心理暗示,保證良好的心態。
和林鈺坤一樣,申楚瑜也喜歡透過踢球來給自己減壓。
畢業於雅禮中學的申楚瑜在2024年獲得了全國物理競賽決賽銀牌,後被清華大學錄取清華大學。在他看來,競賽的一路充滿荊棘。從入門開始,到最後的衝刺,每個人都或多或少遭遇或大或小的瓶頸。
除了踢球,申楚瑜也會和好朋友聊天,聽歌,以及晚自習後約上好友一起夜跑。
在一篇分享經驗的文章中,他說自己在考前的調整心態方式不是打遊戲,而是重視模擬考試,且在平時的訓練中重視限時和考場環境的模擬。“這樣在真正上考場時才能夠做到心裡有數,感到熟悉,自然就不會心態失衡了。”
堅持的動力
這些競賽生在遭遇種種挫折的時候,並沒有以“天賦”為藉口輕易放棄,而是選擇堅持。為什麼他們和家長的選擇不一樣?
我估計主要是兩個原因。
一則,家長本身對競賽並沒有興趣,而只視其為升學捷徑。所以家長願意提前規劃,但不願意長期投資。一旦競賽路徑顯現風險,就想讓孩子儘快迴歸高考。
二則,家長沒有深度參與孩子的競賽學習,既不瞭解競賽學習的細節,也不掌握學習的具體策略,對於解決階段性挑戰也沒有什麼應對招數。當孩子陷入挫折時,家長可能比孩子更容易陷入焦慮。
家長選擇及時退出的決定可以理解。其實很多競賽生也是面臨二選一的矛盾。那麼他們為什麼要堅持呢?
從他們的自述可以看出,動力首先來自強烈的求知慾,也就是學習熱情。
比如前文介紹的胥曉宇,他表示最初學競賽是因為好勝心,但是後來則是因為求知慾和對數學強烈的興趣。
他曾經在高中聯賽和羅馬尼亞大師杯賽兩次遇挫,陷入他口中“前所未有的下坡路”。但正是在這個低谷期,他覺得自己真正達到了對數學精神的理解。“就是在這個時期(我才)真正知道什麼是要堅持,要有毅力。”
長郡中學畢業的高子翼,則牢牢記住了高一時老師說的一句話:“如果你真的喜歡這個領域,那麼去做就行了。即使你現在搞不出成績,等你畢業以後,在這個領域只要搞個三年、五年,十年,你一定能成為這個領域的大師。”
這位資訊學競賽生高一進入省隊,並在國賽中取得湖南省第一名的成績併入選國家集訓隊。現就讀於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人工智慧班。在分享經驗時,他表示,自己對於競賽的熱愛保持至今。即便在大學時間,他也會會抽空看一下最新的比賽題,瞭解最近一些新題型背後的想法。“對我而言,競賽的意義絕不只是升學。”
以上兩位對某個特定的學科有激情。但是對更多的競賽生而言,學習熱情來源於一步步微小的成功積累下形成的成就感。
畢業於深圳中學的楊天驊正是如此。
楊天驊在第49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獲得金牌,取得個人總分第一、理論第一、實驗第一的好成績,也算是一位“傳奇學神”了。但是在競賽學習之初,他的進度遠遠落後於一些提前學的同學。
他在分享經驗時回憶說,當時自己在同學眼中就是最普通最沒存在感的那一類。他也並非一開始就以進入國家隊為目標,而是“看著不遠處的目標,做好眼前該做的事情,就一步一個腳印走到了今天。”
杜宇航也在一篇分享經驗的文章中提到,自己對於數學並非強烈的迷戀,他的興趣更多積累於一件件小事,比如獨立思考出一道題目後的欣喜,或者學到新的知識、想法後的震撼,以及透過自己摸索解出有挑戰性的題目後的成就感。
杜宇航畢業於清華附中,現就讀於清華大學。他曾榮獲2022年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2021年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銀牌。
他認為,找到自己的興趣正是高中到大學學習的轉折點。“倘若沒有找到自己的興趣,那本科四年可能會變成高四到高七,只不過把高考換成了績點。”
除了學習熱情和成就感,另外一個動力就是社交。在競賽學習過程中,他們交到了朋友,體會到了需要別人和被需要的感覺。
很多競賽生都反覆強調同學之間互相交流和鼓勵對自己的重大意義。
李憶唐就非常珍惜和團隊一起的日子,包括一起吃海底撈、看電影、打球、分享巧克力,車輪戰以及一起分享緊張、焦慮、欣喜和失落等等心情。她在回憶中談到,參加決賽的路上大家唱了一路的歌。甚至她在參賽時能夠緩解緊張情緒,也是因為想到了學長曾經的話:“天南海北我們互不相識,但我們真的是共通命運的戰士,我們一起憧憬…而現在到了拿起筆戰鬥的時候。”
江弈成則用一句口號表達了友誼的重要性。
他高中畢業於成都市第七中學,2020年第37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金牌,入選國家集訓隊,就讀於清華大學。
這句話濃縮了物理競賽生的心得:要努力把自己的事情做好,適應殘酷和激烈的競爭。也因此,這句話一直被他和同學奉為圭臬。
但是,後來等他們再度搬回教室時,發現白板上的這句話改成了:“物競天擇,合作者生存”。
江弈成認為,這可能是學長的修改。對此他深表認同。因為在兩年間的競賽生涯中,他和團隊的友情已經是最寶貴的財富之一。於是當他發現白板上的字有點模糊後,自己把這句話又描了一遍。
到了大學之後,江弈成更加深刻地認識到合作的重要性。他表示,單打獨鬥就可以做“適者”的時代已經過去了,甚至當初競賽學到的知識以後都會變得不重要。“但希望你和同學的這份友誼,能成為比專業知識更重要的事物。”
每個人的必修課
正如文章開頭所言,我梳理競賽生和競賽教練的自述,主要是為了尋找可供普通學生借鑑的學習方法。比如,上一篇文章《超級學霸的時間魔法:競賽生高效秘籍》中的一些策略就適用於所有學生。
相比時間管理,競賽生的抗壓策略更值得關注。這些被視為 "天之驕子" 的群體竟遭遇如此頻繁的挫折,是出乎人意料的。他們正是在持續挫敗中,完成了對真實生活的預演,鍛鍊了心理韌性,獲得了真正的成長。
管理不確定性是每個人的必修課。即使不參與競賽,我們還是可以借鑑他們的方法:關注可改進的行動而非不可控的結果;把失敗視為暴露問題的機會,而非單純焦慮的理由。同時,找到自己的長期興趣和熱情,主動尋求他人的鼓勵和支援,這些都可以幫助我們抵禦不確定性。
當孩子在 "湖海" 中搏擊時,不著急,先等等,或許就是送給他們最珍貴的成長禮物。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