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中產娃卷翻的國際競賽,已經跌落神壇….

「背景提升」越來越成為名校申請的重要因素,這一點所有出國黨都懂,畢竟SAT多考30分可能都不如一個高含金量的「背景提升」讓招生官眼前一亮,然而並不是所有競賽都值得參加,比如曾經被視為通往名校的“金鑰匙”的AMC/AIME成績已經跌落神壇,可能會在未來徹底失去影響力……
From 留學全知道
微訊號:EduKnow
氪金競賽的迴旋鏢終於還是打到自己身上。
最近有網友分享,自己前幾天在某美本頂級講座上聽到,AMC/AIME這兩個競賽的作弊問題在美本教授圈已經成為公開的秘密,這些競賽將不再作為美本錄取的依據。

(圖源:小紅書@我不叫momo了)

這意味著,曾經被視為通往名校的“金鑰匙”的AMC/AIME成績已經跌落神壇,可能會在未來徹底失去影響力。
這條黃金賽道被卷崩後,中產娃將何去何從?

01.

AMC賽道擠滿焦慮的家長
AMC,是美國國家級數學競賽AMC美國數學測評,每年吸引著來自全球6000多所學校、超過30萬名學生參與其中。
據官方資料顯示,自從2007年,國內引入AMC後,中國參賽人數從最初的2000名增長到2023年超5萬名,16年間增長了25倍,每年以20%-25%的速度在增長。
AMC是一條升級打怪之路,從AMC8 →AMC10 →AMC12 →AIME ,最後晉級到USAMO開啟新的關卡。
每進階一級,難度越來越大,含金量也越來越高,目標Top級別大學的同學一般以AIME、USAMO為終極目標。
AMC之所受到家長們的歡迎,是因為它是MIT、耶魯、加州理工、普林斯頓等名校親口認證的重要賽事,和那些野路子競賽完全不同。
在很多頂尖大學的申請欄裡,都將AMC成績視為“加分項”,是妥妥的國際競賽界頂流。
甚至可以說,沒有AMC的孩子,尤其是申請理工專業的孩子申請美本,無異於裸奔。
中國家長對AMC考試狂熱,如今甚至發展到低齡階段就要開始卷。
去年有報道提到,上海某幼兒園從中班就開始文理分流,其中理科班學習的內容就包括了AMC8/10/12。
雖然訊息傳到網上大家都覺得很荒謬,但是上海家長卻不這麼認為,他們恨不得馬上搬到這所幼兒園附近。
魔都爸媽之所以如此熱衷,是因為AMC8前5%是進入上海三公(上海實驗學校、上海外國語大學附屬外國語學校和浦東外國語學校)的硬通貨。
甚至有關部門曾出臺了過相關政策:AMC8成績優秀的學生可獲得加分,AMC8前1%的學生可加5分,前5%的學生可加2分。
即使在沒有硬性要求的北京、深圳,家長們早就已經把AMC競賽這個升學密碼玩透了。
在北京六小強,幾乎被錄取的學生簡歷中人均至少一個AMC獎項;在深圳四院八大的學生至少一半以上學生有AMC8競賽20+的分數。
焦慮的家長對AMC的狂熱需求也孕育出了一條龐大的補習產業鏈。
線上老師一對一網課要400元一節,線下一對一更是高達700元一節,有競賽經驗或者獲獎經驗的老師培訓高達上千元一小時,競賽名師更是一位難求。
為了孩子升學氪金疊buff無可厚非,但更可怕的是,一條灰色產業鏈隨之出現。

02.

爬藤神器跌落神壇
和競賽培訓一起繁榮發展的還有洩題、造假、代考。
雖然去也發生過大大小小的洩題事件,但2023年稱得上AMC大規模洩題元年,波及人數超過15萬,影響範圍之廣、程度之深,堪稱前所未有。
最初,AMC12A的真題被髮布在國外最大的競賽社群AoPS上,隨後迅速在網路上大規模傳播。
而在11月9日中國考區開考前,國內社交媒體上就出現了大量機構號公開售賣AMC12A真題和答案的情況。
保守估計,至少有2000名考生提前看到過試題,極大地破壞了AMC的公平性。
全球幾千人請願官方,要求更換考題,但由於時間緊迫官方並沒有即使換題,用的依然是被洩題的試卷。
事後,官方承認了洩題事件,並要求所有達到獲獎分數線的學生重新參加下週的考試,再次驗證他們的真實水平。
然而,洩題事件並沒有就此平息。
到次年1月AMC8的時候,又有人明碼標價在網路上兜售AMC8試題,有考生買到的題目與考試題目完全一致。
最後官方忍無可忍,在開考20多分鐘後部分考生因被認定為作弊直接被強制交卷,甚至被取消考試資格。
2024年11月AMC10/12競賽官方採用了AB卷,但同樣的洩題戲碼再度上演。
在A捲開考的前2天,在中國開考前真題和答案就已經在晚上被售賣,從一開始的高價叫賣到最後直接送上門來賤賣。
今年1月剛剛過去的AMC8又出現洩題傳聞,今年為了避免洩題,AMC8數學競賽官方研發了兩套試卷,中國和海外是不同的試卷,即使洩露的也是海外考場的試卷。
但也有人觀察,網上流傳的真題其實是往年的舊題,被騙子用PS改成2025年,當作真題賣給家長。上當的父母和學生簡直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不僅僅是AMC/AIME,現在幾乎所有稍具知名度、門檻不高的競賽,都面臨著類似的洩題和作弊問題。
這樣的現象早已不再侷限於國內,此前多次洩題的源頭直指北美考場。
有一位IP在加拿大的家長髮帖說,今年北美考區AMC考了150分的孩子被老師著重盯著,懷疑作弊。
因為這個孩子連第一題都不會做,然後頻繁上廁所,每次從廁所出來都能做幾道題,最後被考試標註為作弊了。

(圖源:小紅書@溫哥華小村民)

可見,國際競賽的黑操作問題已經是一種全球性問題了。

03.

留學申請進入“高考時代”
造假洩題傳得沸沸揚揚,大學招生官也不是傻子。
眾所周知,美本的申請一直以來以多元化和靈活性為特色,沒有一刀切的標準,而是透過全面稽核學生的學術成績、文書、活動、競賽等進行全面審查。
但是由於近年來的各類國際考試造假、文書AI代寫、競賽洩題事件的出現,美國大學也不得不採取措施嚴防死守學術不端的紅線。
為了保證選拔的公平性和真實性,越來越多的美國大學開始對申請材料的評估標準進行調整。
正如開篇所說的那樣,一些美國大學招生官在審查材料時已經不再考慮AMC了,曾經含金量超高的國際競賽人人喊打。
小紅書博主@溫哥華小村民 就提到,今年南素一位USACO達到鉑金的孩子被普林斯頓大學拒了,可能就是被造假問題所牽連的。

(圖源:小紅書@溫哥華小村民)

近年來,越來越多大學恢復標化考試,到目前為止,八大藤校中,除了哥倫比亞大學堅持實行標化可選政策,普林斯頓大學尚未公佈最新的標化政策之外,其他學校都要求學生在接下來的申請季中提交標化成績。
一些學校即使沒有明確恢復標化考試,但在字裡行間都暗戳戳地表示,建議大家提交。
大學扎堆恢復標化的目的很明確,課外活動、競賽成績等材料有很大的造假和作弊空間,而大學招生官在申請季工作量巨大,面對成千上萬的申請材料,根本沒辦法一個個核實真偽。
標化成績是板上釘釘的分數,白紙黑字地展示出申請人有幾斤幾兩,而且標化考試數字化之後,作弊大大減少。
更重要的是,在過去實行標化可選的申請季,大學發現僅依賴GPA、課外活動、文書和推薦信等軟性標準,難以保證選拔的公平性。
很多學生存在GPA 虛高、競賽造假等行為,這些學生進入大學後發現無法跟上課程進度。
標化成績可以幫助大學在招生過程中更加精準地評估申請人的學術實力,而且大大提高篩選的效率。
在大學重回標化時代的背景下,即使學生在競賽中取得耀眼的成績,招生官也會透過標化成績來交叉衡量。
如果發現SAT數學低分成績,高中數學成績並不出色,卻又在頂尖競賽上取得獎項,那麼這個獎項的含金量就要大打折扣了。

04.

留學申請少些功利味
毫無疑問,很多國際競賽的公信力已經嚴重受損,非但不能證明孩子的能力,反而可能變成“扣分項”。那麼,國際路線的孩子還有必要參加嗎?
事實上,大家一直都誤解了競賽在留學申請中的真正意義。
競賽獎項的確是申請人優秀學術能力的證明,但是並沒有任何一所學校會單憑學生在某競賽上獲獎就發放offer或者破格錄取。
頂尖大學推薦學生參加競賽,更多是希望透過競賽激勵學生進行學術鍛鍊,提升學術水平、邏輯思維和應變能力。
實際上,競賽的過程比獎項更為重要。
透過參賽,學生不僅能加深對學科的理解,激發探索欲和求知慾,還能結交志同道合的朋友,豐富個人的學術經歷。
在文書寫作時,這份珍貴的經歷可能會成為很重要的素材,幫助招生官瞭解你的成長軌跡和學術潛力。
招生官在評審時,更看重的是學生在競賽中的收穫與成長,而不是獎項本身。
而過於功利的獎項追求往往會掩蓋學術的真正意義,丟失學術研究本身的純粹。
當然,並不是所有人都適合參加競賽,競賽也不是唯一證明學術能力和熱情的途徑。
高中階段的學術成績是申請留學申請中最重要的因素,尤其是課程難度和學科深度,能夠直觀地反映出學生的學術潛力。
在自己感興趣的學科領域內選擇有挑戰性的課程是展示學術能力的重要途徑。
另外,參與課外活動不僅能夠展示自己的領導力、團隊協作能力和創新精神,還可以體現出自己對某些領域的深度興趣。
例如某一學科的俱樂部、公益支教、社會服務等,這往往比單純的競賽成績更具說服力。
對於那些在數學、科學等領域有強烈興趣的學生來說,參與科研專案、發表學術論文或發明創新成果,將是他們在申請中最突出的競爭優勢。
頂尖院校特別看重那些能夠在高中階段就展示出獨立研究能力的學生,尤其是那些能參與或主導科研專案的學生,常常會被認為具備未來學術發展的潛力。
總之,參加競賽並非留學申請的標配,大家不要被焦慮矇蔽了雙眼。
如今AMC/AIME等競賽在大學招生中的地位逐漸動搖,學術評價從過去的“標籤化篩選”轉向“能力本位驗證”。
對於未來的申請人來說千萬不要本末倒置,競賽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
聰明的申請人已經開始跳出千篇一律的申請框架,正在打造自己的差異化申請策略。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