競賽生的核心競爭力
上次我在BetterRead寫了兩篇文章,介紹中學競賽生的選拔和培養。競賽生因為在短時間內學習大量新知識,參與超高難度的學科選拔,被認為是超級學霸。那麼,超級學霸到底是什麼樣的人?他們是如何成長的?對普娃有什麼借鑑作用呢?
第一篇《超級學霸的真相:不是天才,而是被競賽煉出來的 "反脆弱" 物種》,介紹了競賽生的選拔標準。其中,教練、競賽生自己的看法和家長的觀點並不相同。
第二篇《從競賽到科研:超級學霸都在用的底層學習邏輯,普娃也能複製》介紹了競賽生的選拔和培養過程。同樣,教練、競賽生的自述與家長的想法也存在差異。
最有意思的發現是,競賽生最大的收穫並非僅僅是榮譽或升學優勢,而是透過高強度學習培養了終身受用的自學能力 —— 這種能力不僅適用於學術領域,更是應對社會複雜挑戰的核心競爭力。
競賽生群體雖然小眾,但他們的學習方法對普通學生依然有借鑑意義。普通學生如果能學習這些策略,也可以提升學習效率,甚至成為“超級學霸”。
在所有競賽生的經驗中,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時間管理能力。
競賽這件事是有時間限制的。競賽生需要在一到兩年內提前學完高中課程,有的還要學習相關學科的大學課程。可以說,競賽生的學習過程,就是追趕時間的過程。
那麼競賽生到底要花多少時間在競賽學習上呢?
不同競賽對學科學習的要求不同:數學競賽較少涉及大學知識;生物和化學競賽涉及較多大學知識;物理競賽則涵蓋高中數學、高中物理及部分大學數學和物理知識。
我們以物理競賽為例。
武漢二中知名物理競賽教練江四喜在其書《物理競賽教練筆記》中說,競賽生必須在高一階段學完與競賽相關的所有內容。這一內容體系不僅包括高中常規教學所要求的內容,而且包括物理競賽大綱所要求的內容,還包括整個高中的數學內容,高等數學中的微積分初步以及相應的思維方法等等。
同時,競賽生也需要兼顧其他其他科目的學習,至少綜合成績不能大幅度落後。
衡水一中畢業的楊天成在第36屆全國中學生物理奧林匹克競賽決賽中獲得金牌,進入國家集訓隊,並保送至北大。
楊天才在一篇文章中回憶說,自己在高一的時候每天會投入大約 2 小時在物理學習上。高二,他在競賽上花的時間翻倍,到了 4 到 5 小時。高二6月之後,他開始參與封閉集訓。“從那時起,我的世界就只有物理,早上起床跑操到晚上休息,每天的學習時間長達 11 小時左右。”
畢業於成都市第七中學的楊宸頔,在37屆物理競賽中進入國家集訓隊,並保送清華大學,後就讀於清華大學。
他在初三升高一的暑假參加學校的夏令營被選拔進入了競賽班,夏令營結束後便開始學習物理競賽。據他在一篇文章中回憶,自己從高一開始就大量時間投入競賽學習,兩年多的競賽投入時間加起來至少有5000小時之多。
目前我看到的競賽生中,競賽學習時間最短的是Kevin Zhou。這位來自美國的國際物理奧賽金牌獲得者是一位華裔。他曾撰文介紹自己的物理競賽學習經歷。
Kevin Zhou從10年級才開始在學校學習物理和AP微積分課程,並且花150小時自學了基於微積分的物理,11年級自學大學普通物理學教材,每週10個小時,總共花250小時。雖然他並沒有參加課外培訓班,但是依然憑藉自己的努力入選美國國家集訓隊,按照訓練營教練的建議做了十套過去的IPhO考試題,並獲得了國際物理競賽的金牌。
Kevin Zhou能僅花400小時進行物理競賽學習,當然和他的學習能力有關,也因為他在此前已經在學習了物理入門課程和微積分課程。而且他曾是數學競賽選手。這些都為他參與物理競賽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另外,美國中學生校內必修課的壓力相對較小,學生的自由度比較大,並且美國的中學物理競賽競爭激烈程度也無法和中國相比。
但即便是Kevin Zhou,為了能夠騰出時間來學習物理,也做了不少取捨。他表示,在自學基於微積分的物理課程時候,他只選修了一門AP課。
總之,由於單位時間內的知識攝入量和學習強度遠超普通高考生,因此時間管理能力成為競賽生能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那麼,他們是如何追趕時間的呢?
競賽相關的時間段可以分為兩個階段,分別由三類人來主導,他們的手段也各有不同。
第一個階段是入選學校競賽課程之前,主導者是家長。
第二個階段就是在中學的競賽學習。這個階段的主導者主要是學校、競賽教練和學生。
家長:大力投入時間
第一個階段的主導者是家長。家長的做法不是時間管理,而是投入大量時間提前學,指望“大力出奇跡”。
家長的動力來自知名中學的招生優惠。過去這些中學往往從初三或者高一的學生中選拔學苗,但是近年來有的學校選拔時間提前到小升初,那麼家長的擇校準備工作也會提前到小學階段。
我們在競賽生的自述中也可以看到學校的規劃。
比如重慶一中寄宿學校初2022屆的學生馬添然,就是從初一開始接觸競賽的。2024年全國生物競賽中,馬添然取得了第4名的優異成績,榮獲金牌並保送北京大學。
馬添然在一篇公號文裡回憶說,初一初二的週末,自己都會到本部上一天的競賽課。競賽練習的科目很多。初二時,他接觸到高中生物競賽教練的課,大感興趣。“原來這顆星球上這麼多生靈,還有很多事情是我們不瞭解的。”
同樣從初中開始接觸競賽的是2023年北京高考“盲盒”考生杜宗航。他曾榮獲2021年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銀牌,2022年中國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現就讀於清華大學交叉資訊研究院。
他在一篇文章中回憶,自己是在進入初中以後,開始接觸數學競賽。“可能是數學競賽學習的幫助,從初二開始,我的成績突然出現了“飛躍”,可能是找到了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學習上開竅了。”
這兩位都從初一就開始接觸競賽。這比過去的競賽生要早得多。但是他們並沒有披露自己是如何入選的,也沒有披露他們的家長為此做了哪些準備。
根據我和競賽生家長的聊天,以及在小紅書、微信上看到的資訊,大部分家長的核心策略是‘超前學習’—— 透過提前學習初中 / 高中課程,為孩子爭取競賽選拔的入場券。至於進入學校怎麼學,家長就很難深度參與了。
學校、競賽教練:為學生騰出時間
接下來,我們就來聊聊時間管理的操盤手之一——學校和競賽教練。
學校和競賽教練的目標有兩個。一是給學生騰出時間進行競賽培訓,二是確保學生在競賽失利後依然有時間備戰高考。
先說競賽培訓時間。學校的辦法就是把競賽生和中高考生的課程安排、作業量以及評估方式區分開。
前面介紹的馬添然就把自己的成功歸功於學校的六年一貫制培養制度。這個制度使得他在初中做好了高中知識的銜接乃至預習,因此在高中繁忙的競賽準備中,他能夠更專注於競賽本身。他在初三時成績曾經出現過波動,但是並沒有影響到他的競賽學習。
武漢二中知名物理競賽教練江四喜在其書《物理競賽教練筆記》中也指出,競賽時間的投入是幾方博弈的焦點。因為家長、學校和任課老師都希望孩子不要放棄平時的校內學習;競賽教練又希望保證競賽培訓時間。怎麼辦呢?
江四喜擔任班主任時候要做三項工作:第一項工作便是指導參與競賽學習的學生如何逃避科任教師佈置的重複性作業;第二項工作便是努力地勸說科任教師不要過分嚴格地要求學生完成作業量;第三項工作則是每到大考時,選擇部分學生不參加排名考試,讓大家沒有比較的機會。這樣就既為他們避開了因名次比較而產生的壓力,又為他們贏取了比賽時間。
這並非武漢二中一家的做法。
江四喜介紹,其他學校也會採取各種方式確保學生有充分的競賽時間。比如有的學校允許學生不參加學校組織的周練、期中、期末等考試,有的學校會讓學生利用每天的晚自習和週六進行培訓,也有的學校直接安排每天下午為競賽課程。
除了平時的日程,在複賽前學校還會安排競賽生停課衝刺複習。不過這樣的大招,江四喜認為更適合在高二進行,也就是當年的高考結束(通常是6月份)以後讓學生全面停課衝刺,備考9月的競賽。
那麼,如何確保平時學習不會拉下太久呢?
江四喜在書中說,首先要確保選拔的學生是學有餘力的,這樣學生可以在其他科目上時間減少的情況下也依然取得不錯的成績。其次要做好成績有所下滑的心理準備,這也是時間投入變化所帶來的必然後果。第三,要謹慎觀察學生綜合成績和競賽課程的名次。如果學生自學能力和自覺性較弱,那就要考慮退出競賽培訓。
江四喜也強調,自己帶過的競賽生就算退役重戰高考,成績往往會不低於甚至超過入校的排名。究其原因,他認為競賽培訓雖然減少了其他科目的學習時間,卻增強了學習能力和心理素質。
競賽生:把握自己的節奏
學校和教練只能把握大的方向,每個人的時間管理還是要靠競賽生自己來。而競賽生的原則是“在有限的時間裡盡最大的努力”。為此,他們各出奇招。
第一招就是制定適合自己的計劃。
談到高考,許多高中經常在家長會上強調要“相信學校”——只要跟著學校和老師的安排,就絕對沒有問題。
這只是針對高考生的。競賽生更願意走自己的路。
深圳中學畢業的溫凱越,透過數學競賽入選國家集訓隊,並保送清華大學。他在一篇分享文章中說,做計劃是他成功的關鍵。
他說,這個計劃,指的是你自己決定的一條探索這些內容的道路,一個組織自己的學習時間和練習方式的模式。具體包括:
-
在目前到較近的未來讀什麼數學書籍,是為了什麼目的而去讀的 -
要做哪些書籍之外的練習,如何看待這些練習
3對目前的狀態的評估(如“我已經熟練掌握了二試難度的幾何和代數”),以及對較近未來的狀態的預期(如“接下來半年之內,我要把數論提升到二試水平”)
溫凱悅解釋說,計劃作為時間管理工具,能夠讓自己做事不再彷徨盲目。書單有助於建立完整的知識體系。最重要的是,按計劃前進可以把關注重點放在自己是否學通了一個個板塊上,而不是追求考分或者勝過別人。”You are very much on time, and in your time zone destiny set up for you. ”
很多競賽生制定自己的計劃,也是為了避免盲目內卷。因為時間有限,方向絕不能有錯。
江四喜在書中也提出,他自己以及其他一些學校,都曾經不讓學生參加平時的校內周測、月考甚至期中期末考試。這是為了避免和別人比較。
第二個辦法就是精確地安排自己的日常學習與生活。
深圳中學的另一位競賽生楊天驊在第49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中獲得金牌,並取得個人總分第一、理論第一、實驗第一,被保送到北京大學物理學院。他在一篇文章中介紹了自己是如何“擠”出時間的。
楊天驊每半個學期(或一個假期)寫一個大的規劃,提前把每一天要做的事情列出來,然後把這些事情精確到幾點幾分做安排到一天中去。初期會定得比較寬泛,到該事項前幾天再確定任務細節,比如要學某本書的哪章。“可以留下一些時間不作安排,但是安排好的一定要準時做好。這樣效率就會高很多。”
另外一個擠時間的辦法就是利用好空餘的時間。楊天驊舉例說,每天在公交車上背一本文言文常考140字,半個學期把140個字的釋義都背下來了。在集訓隊的時候,他會利用在食堂排隊的時間背公式。“這樣的幾分鐘、十幾分鍾,很容易就被忽略了,但是真的利用起來,日積月累,可以做到很多事情。”
畢業於鄭州外國語學校的羅成對於時間的精打細算更是到了極致。他稱之為“用更小的單位去計量時間”。
羅成進入了物理競賽的全國決賽,之後透過攀登計劃進入清華大學。
他在一篇文章裡回憶說,在高中的時候自己一直是以小時乃至分鐘為單位去管理自己的時間的。為此,他養成了經常看錶的習慣,並對自己做的每件事情的時長有所把握。“我會計算自己有多少時間是慢悠悠晃盪在路上的,有多少時間用在了聊天上,接水上,找東西上,並總是想著怎麼減少一些不必要的浪費。”
更多競賽生透過提高學習效率來追趕時間。
生物奧賽金牌獲得者林鈺昆就擅長在筆記上做文章。他畢業於華南師範大學附屬中學,在2025 年全國中學生生物學競賽國家集訓隊(冬令營)選拔賽上,以全國第一的優異成績,成功入選國家隊。
生物競賽的學習內容繁多,且很多是大學知識,也因此被戲稱為“全國中學生記憶力大賽”。 因此,提高效率對於生物競賽生來說極其關鍵。
林鈺昆在經驗分享時介紹,他會用電子筆記替代紙上寫字,因為電子筆記方便隨時攜帶、檢視、修改,且易於檢索和儲存。他還有一個生物競賽的專門相簿,專門放課程ppt截圖、網路資料截圖、實驗照片、甚至書上重要插圖/表格的拍照。這樣可以節省很多做筆記的時間,也方便隨時檢視。
又比如,雖然和大家一樣會整理錯題,但是林鈺昆不會記錄整道題,而會選擇記錄易錯知識點或者錯因。“比如一道知識題,只錯了“肺魚心房和心室都有不完全分隔”這個知識點,那麼只需將這句話著重記錄就好。
這種抓重點的做法,也能夠遷移到別的科目學習上。
人大附中畢業的魏同學2024年入選物理競賽國家集訓隊。在分享經驗時他說,因為學習競賽以後,他可能只有三天時間來複習期中期末考試,這時候必須要自己識別最重要的知識點。結果是,“學競賽課內成績反而有所提升。”
以上種種,無論是做長遠和短期規劃,還是有重點地學習,都需要極強的執行力。那麼執行力從何而來?
胥曉宇的答案是“自制力”。胥曉宇畢業於人大附中,高三在數學物理聯賽均以第一名進集訓隊,曾經獲得過數學全國聯賽金牌,物理全國競賽銀牌,以及2014年國際物理奧賽第一名。
同時參與數學和物理兩科競賽已屬罕見,但是胥曉宇自認其高中的主項有四塊——數學,物理,出國(TOEFL, SAT, App),課內學習。他在分享心得時候,表示自己的秘訣就是“專時專用”。
專時專用很簡單,即:什麼事情最急迫,就做什麼事情。做一件事,就全心、全力去做。他舉例說,自己高一的時候,只要在學校考試之前,都會心無旁騖認真複習,所以高一四次大考才會穩據年級前三。
但是要做到專時專用的前提是,要有“時”可“用”。胥曉宇騰出時間不是靠熬夜,他自己平時從來不在10點後學習。關鍵是要自制力。他自己很愛看小說,也貪玩,不過幸好既有他律又有自律,沒有墮落下去。“因為貪玩而競賽飲恨的例子太多了,要引以為戒。”
時間管理不是競賽生的專利
競賽生的時間管理之道,本質上是科學規劃對抗盲目內卷,用高效方法來吸收關鍵知識。這些策略其實普娃也可以適用。 具體來說,我們可以做這三點:
- 定製適合自己的規劃
普娃無需照搬競賽生的嚴苛日程,但可以借鑑其 "目標導向" 的思路 —— 瞭解自己的長遠目標,明確每個階段自己的核心任務,然後再製定具體的計劃,而不是被動跟隨。 - 學習要做減法
競賽生的騰挪時間的法寶就是 "選擇性放棄”和“選擇性學習”,包括精簡作業、梳理重點和歸納總結等等。;普娃也許不能避開平時的作業,但是同樣可以學習林鈺昆的電子筆記法和王宇琛的 "重點閱讀法”等做法,拒絕無效消耗。 - 充分利用碎片時間
楊天驊在公交車上背文言文、羅成以分鐘為單位管理日程的做法可能不一定適合每一個人。但是這也證明:普通人每天散落的 2-3 小時碎片時間,就像零錢罐一樣,可以積少成多。
改革開放初期,有一句著名的口號:時間就是生命,效率就是金錢。這句話也可以用來形容超級學霸。因為超級學霸的本質,是能將時間轉化為資產的人。
普娃也許不能在競賽上出成績,但依然可以向他們學習。正如此前溫越凱所說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區”。每個專注成長的人,都能在自己的時區裡,書寫屬於自己的 "學霸" 故事。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