瞭解超級學霸
此前,我曾經在BetterRead上發表了《他們這樣學》系列文章。當時正逢我家老大朵拉進入初中,我很想了解初中學生是怎麼學習的,和小學有什麼區別。所以,我在小紅書上找了一些中考成績優秀的學生賬號,看他們分享的學習經驗。
我發現,中學和小學太不一樣了。中學是以高效提分為目標的學習,靠的是良好的學習習慣、精細的考試管理以及科學的學習方法。具體見以下文章:
我對學霸經驗的總結僅涵蓋初中生,並不是因為我沒關注高中生賬號,而是因為我發現高中生與初中生經驗本質相近,只是競爭更激烈,學習難度更大,對學習習慣、考試管理及學習方法要求更高。
可以說,如果能遵循初中學霸的學習原則,大機率在高中也可以獲得好成績。
但是,中高考奉行的原則都不是真實的社會規則。學校更像一個封閉的系統,執行著一個相對簡單的遊戲規則——只要聽老師的話,按照學校的安排認真聽講、完成作業、透過測試,就可以獲得好成績並且逐步進階。學校透過這樣的機制,來告訴孩子:努力就可以獲得回報。
但是真實社會卻充滿不確定性。學習基本以自學為主,有時候別人想幫都幫不上忙,而且挫折遠比成就多。也因此孩子進入大學尤其是踏上社會後,會遭遇巨大的衝擊。回顧中學老師和家長的諄諄教導,他們會產生幻滅感——童話裡的故事都是騙人的!
那麼在中學期間,孩子是否有機會接觸真實社會呢?
答案是肯定的,那就是競賽。
這裡所提及的競賽,主要指全國高中五大學科競賽,即:全國高中數學聯合競賽、全國高中學生化學競賽、全國中學生生物學聯賽、全國青少年資訊學奧林匹克競賽以及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
這些競賽的參賽者以高中生為主,然而其考察範圍涉及諸多大學知識,並且選拔極為激烈。這就意味著參賽者需在短時間內學習大量新知識,甚至不得不放棄部分平時的校內學習。但僅有少數成功者能獲得保送頂尖大學的資格,大部分人在失敗後還得重新迴歸高考,所以他們常常面臨二選一的艱難抉擇。
這種選拔讓人想起體育競技。雖然考驗不同的能力,但是選拔之難,不確定性之多,以及在高考和競賽之間二選一的困境都很類似。
當然,難度再大也有人能從競賽中脫穎而出,或者即便競賽失敗轉戰高考依然獲得出色的成績。這類學生已經不能簡單稱之為學霸,我們可以叫他們“超級學霸”。
不是人人都會去參加競賽,也不是人人都能成為超級學霸。但是人人都要走出學校這個象牙塔,來到真實社會,迎接所有的不確定性。瞭解超級學霸,我們也能從他們的經歷中獲得啟發。
第一個問題是,什麼樣的人才能成為超級學霸?
我認識的不少競賽生家長,常常會出現自相矛盾的言行。
他們一邊說,競賽靠天賦而不是規劃出來的,一邊又給孩子報班提前學,希望透過競賽選拔進入名校。
他們一邊很重視孩子的競賽成績,一邊又特別擔心孩子的校內成績落下。
我很理解。他們這樣患得患失,正因為競賽選拔難度太高且具有很大不確定性,被稱為“一將功成萬骨枯”。
但是在我梳理大量競賽生自述及教練手記後發現,這些第一手經驗與家長群體的普遍認知存在顯著差異。
那麼,如果我們的孩子是競賽生,如何才能艱難的抉擇和選拔中降低風險?
如果我們的孩子是普娃,不能參與競賽這樣的活動,又如何能夠培養一個超級學霸呢?
天才之說
很多人認為,競賽生都是天才。這聽上去很合理。因為學科競賽被認為是智力的較量。
但是我在閱讀獲獎競賽生的經驗分享時,卻發現沒有一個人自認是天才。
比如深圳中學楊天驊,北京大學物理學院2020級本科生。他2014年入讀深圳中學初中部競賽班,在高一時入選國家集訓隊,在第49屆國際物理奧林匹克中取得個人總分第一、理論第一、實驗第一的國際奧賽金牌得主。楊天驊高一時就獲北大破格錄取。在北大就讀期間,曾先後獲得國際理論物理奧林匹克銀獎、亞洲聯合辯論錦標賽EFL(英語為外語選手組)亞軍、教育部“基礎學科拔尖學生培養計劃2.0”優秀學生獎等系列獎項。
這是妥妥的超級學霸。
但楊天驊認為自己是“勵志型”而非“天賦型”,他在深圳中學公眾號的分享文章裡是這麼形容自己的:“我不覺得我是什麼天才、神童。我的智商算不上高,也沒有“最強大腦”那樣的能力。我在理科和學習能力方面的天賦是不錯,但我不覺得有那麼好。我從來都更願意說,我是一個靠自己的努力和方法而成功的人。”
39屆CMO金牌得主姚家祺用“僥倖”來形容自己的成功。他在一次經驗分享時寫道:“高二升高三那年的聯賽中我僅僅比省隊分數線高十分,僥倖進入省隊;39屆的CMO中我僥倖騙到第三題的三分,卡線87進入集訓隊。”
這些超級學霸之所以如此謙卑,恐怕是因為視角不同。競賽生身處尖子生中,會看到更多智力超群、成績傑出的學生,所以不覺得自己有什麼了不起。
另外,由於競賽屬於高難度的選拔,競賽生往往會遭遇比高考生多得多的挫折。
華南師大附中的學生林鈺坤在初中時就進入了奧林匹克特色班,很早接觸競賽。就在今年,林鈺坤同學以全國第一的成績,成功入選國家隊,被保送到北京大學,並將代表中國參加2025年國際生物學奧林匹克競賽(IBO)。按理說,這是一位經驗豐富的競賽選手。
但是在競賽學習過程中,林鈺坤經歷了平衡學業的困難以及競賽失利的痛苦。他在一篇分享學習經驗的公號文中這樣形容自己的挫折感:“對考試成績的焦慮、對高壓學習的抗拒、對前途命運的迷茫……在夜幕掩護下對我無聲地蹂躪,我一夜一夜帶著絕望和無助輾轉反側,直到最後的能量被一點點榨乾,才無力地落入噩夢的另一個深淵中去。”
杭州二中的李憶唐也曾經發文回憶了自己參賽的挫折。李憶唐在第三十八屆全國中學生物理競賽決賽中獲得金牌,入選國家集訓隊,保送清華大學。但是她第一次參加複賽時,只夠上省二分數線,“突然一下被打擊得找不到方向了”。她把這次失利形容為一件“毀天滅地的大事”。第二次參加複賽成績提升,但是李憶唐還是在實驗考試中焦頭爛額。
儘管入選國家集訓隊,李憶唐卻認為競賽最大的幫助在於“幫我認清自己的平凡,然後學會悅納,再讓我明白自己的獨特,追逐成長。”
選拔標準
接下來的問題是,超級學霸是怎麼選出來的?
很多家長認為,要成為競賽生,必須具備兩個條件。
首先是學有餘力,標誌就是綜合成績好。比如,一位家長告訴我,她孩子在班裡各科總分第一,才去學競賽。而且學了競賽以後,她要求孩子平時成績依然維持在總分第一。
其次是能夠短時間掌握大量的新知識,或者能夠提前學習。以前的學生往往從高一開始涉足競賽,但現在超前學的趨勢愈演愈烈。學校從初中開始選拔,家長就從小學開始規劃。比如,一位家長說,自己從孩子六年級已經開始讓其學習微積分和線性代數,為日後參加物理競賽做準備。
是不是隻有大幅超前學習且綜合成績永遠第一的人,才能去參加競賽,成為超級學霸呢?
知名物理競賽教練江四喜的看法完全不同。
江四喜是武漢二中的物理競賽教練,從事競賽教學數十年,培養出多位國際中學生物理競賽金牌獲得者。有意思的是,他說自己從來沒有遇到過“天才”,最多也就是是智商偏高的學生。
在他撰寫的《物理競賽教練筆記》一書裡,江四喜寫道:“認為只有在常規考試中總處在年級前列的學生才能進行競賽培訓的人,說得好聽點,是認為所有參與競賽學習的學生都是天才;說得不好聽,則是可能根本不懂競賽培訓。我們不排除競賽生中有天才,但更多的只是資優生,甚至只是特長生。”
江四喜說,競賽生的生源一般是三類人:一類是各方面都十分優秀的天才;一類是綜合成績很好,且相對均衡的學生,也就是非常適合高考的學生;還有一類是偏科生,也就是擅長數理但文科較弱的學生。其中真正走到底的反而是第三類人。
那麼前兩類呢?
天才可遇不可求。各科成績均衡的高考生因為學有餘力,是家長眼中最適合打競賽的,反而是江四喜最反對選擇的一群人。
江四喜在書中寫道:“我們一定要儘量阻止第二類學生進入競賽班,千萬不要將競賽班定位於培優性質的班級。”
這是因為物理競賽生需要目標專一,並且具備較強的數理能力。各方均衡的學生則很容易放棄競賽選擇高考,也不一定在數理能力上具有優勢。
那麼具體學習能力,競賽教練會看中哪些能力?
江四喜認為,記憶能力、領悟能力、邏輯推理能力、思考問題的全面性,處理問題的創新思維能力,以及平時學科測試的表現都很關鍵。以物理競賽為例,學生的數學應用和邏輯思維能力非常重要。
還有一個理解誤區是孩子的優勢科目。很多家長往往認為孩子初中物理成績好是參與物理競賽的關鍵所在。然而,江四喜從高中老師的視角來看,初中物理知識僅等同於基本的科普知識,真正能夠體現學生學習能力的,是數學,尤其是平面幾何的掌握與應用水平。
除了較高的智商、學習能力和學習熱情,還有非智力因素也會影響到競賽。
非智力因素,比如良好的身體素質。物理競賽考試時間長達3小時,資訊學競賽上機測試長達3.5到5小時。這些都需要耗費極大的體力。
又比如心理素質、合作意識、自律表現、行為規範、刻苦學習的韌勁等等。在江四喜看來,意志品質相關的特性,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一名競賽生能否走到最後。
事實上,在學生進入競賽課程或者競賽班之後,還會經歷新一輪的主動退出或者被動淘汰。這一輪的撤退,很大程度上和江四喜所說的非智力因素有關。
那麼,學校會如何培養競賽生,競賽生又會經歷哪些磨礪,最終能夠達到學術科研的彼岸?
之後我會再寫一篇,談談競賽生的淘汰、培養和成長。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