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對全體數碼廠商說一句,實在做不到就悠著點吹吧…

趁國補的優惠還沒結束,抓緊時間給手頭的數碼產品和家電大件兒來一波換新,估計已經成了咱們這幫數碼中登的共識了吧?所以最近這段時間,你會發現消費市場的銷售資料顯得格外好看——

怪不得很多廠商這會都扎堆發新機呢,敢情是能吃上國補的這波紅利。
於是這幾天,託尼也想著趁這個機會選臺電視,把家裡那款幾年前買的老古董給換下來~
結果就在我查攻略的時候,突然發現了一件塵封往事 —— 有不少買了小米電視 3 的人在發帖維權,甚至還上升到了小米 “虛假宣傳” 的高度。。。

我仔細研究了一下,發現事情是這樣的——

小米在 2015 年釋出了一臺在當時看來價效比炸裂的產品,小米電視 3。
不光全系標配 4K 解析度,而且螢幕面板用的都是三星、LG 跟夏普,這樣的一線供應商。價格也是咱們熟悉的小米風格,就拿 55 寸版本的小米電視 3 來說,釋出價 3999 元,基本上是剛才提的那三家廠商,他們自己品牌同尺寸電視的零頭。。。。
而且最關鍵的是,這臺電視採用了分體式的設計,也就是電視螢幕跟主機是分開的,所以使用者到手實際上是倆東西——觀看內容的螢幕和內嵌了電視主機板的音響。

因為採用了分體式設計,所以小米電視 3 的各個部件可以單獨升級。根據小米當時的宣傳,購買了小米電視 3 的使用者,後續的更新換代只需要低成本更換主機就行了。

實際情況也確實如此——
因為液晶電視的螢幕面板,通常佔總成本的 50%-70%,價格雖然貴但壽命一般比較久,起碼都在五萬小時左右,假如你每天看五小時電視,大概可以用 27 年不用換。。。
而小米電視 3 的主機單獨售價僅為 999 元,和一些高階機頂盒差不多,但是卻能在繼續使用螢幕的同時,讓電視音響、處理器、系統都獲得一波更新。
就好像桌上型電腦換個顯示卡就能再戰三年一樣,小米這個方案也很戳大家 “物盡其用” 的心思。
但是不知道為啥,這個設計一代而亡了。可能是負責電視的核心團隊,人員出了變動,或者受到了小米電視畫質調校不佳和系統廣告問題的牽連 —— 總之等到小米電視 4 推出的時候,只剩下了 65 英寸的版本還在使用分體設計,其他尺寸的小米電視 4 都回歸了一體化方案。。。

並且從 2015 年發售至今,小米電視 3 就沒有再推出後續可供升級的硬體,包括主機和配套的螢幕,過去整整十年,一次都沒有更新。。。這就導致現在用小米電視 3 看個電影,想返回主介面,畫面得黑屏將近半分鐘。

分體式設計從當初的“戰未來”,變成了一張“過期大餅”,這部分花錢支援的使用者,最終選擇了維權。託尼光查了黑貓這一個平臺,就有 1900 多條針對小米電視 3 的投訴,裡面就有不少人主張,小米所說的分體可升級功能,屬於 “虛假宣傳”。
但其實,類似的事情不止小米,也不止數碼圈才有。如果細數廠商們說了又不算的功能承諾,和那些半途而廢、背刺首批嚐鮮使用者的產品規劃,不誇張的說,消費者天天都能過 315。
因為像小米電視 3 這樣,“一代而亡” 的產品,其實不是少數——
不知道差友們是否還記得,當年錘子科技的堅果 TNT(Touch & Talk ) 工作站,釋出之前拉滿消費者的預期,吊足胃口,什麼“革命性、顛覆性的,甚至能改寫人類計算機的歷史”、“碾壓 iOS 和 Windows”。。。
雖然說在一些系統互動層面,堅果 TNT 工作站確實提供了很多提升效率的創意。但考慮到這臺機器的本質,就是臺可觸屏、可語音互動的一體機,僅僅靠“按住螢幕說話”開啟檔案和應用,配合堅果Office的辦公套件,實現數字求和,修改 ppt 格式一類的功能。。。還遠遠達不到老羅在微博激情輸出的水準。
後來釋出會現場頻頻翻車的演示,也都說明了這套東西就是半成品,所以有較真的哥們,把它投訴到了工商局,當然最後沒能立案。。。

但後面堅果 TNT 工作站因為訂單量少和系統除錯等問題一再延遲發貨,曾經的次世代大屏系統的設想,也就草草收場了。

同樣的事情,也發生在一個叫 Essential Phone 的產品上,可能一些差友不太熟悉這個品牌。但其實這個品牌的創始人安迪•魯賓來頭其實不小,設計出了安卓手機系統,他也被譽為 “安卓之父”。頂著這麼大的光環離職創業,他做的智慧手機,肯定會有點與眾不同的構思。。。
所以你能看到,Essential Phone 不僅僅在設計上用了幾乎無邊框的全面屏設計——在這臺手機發布的 2017 年,敢嘗試去掉頂部額頭、只保留下巴,琢磨新形態的手機,並不多,市面上另一個同類型設計的產品是小米 MIX2。但 Essential Phone 的邊框更細,下巴也比小米 MIX2 更小。

而且它還在可拓展性上做起了文章,這臺手機最大的亮點之一,就是手機右側提供了兩個磁點,可以磁吸各種配件。

就比如說,創始人多次在採訪中提到,團隊在開發一款可以磁吸在手機上的“全球最小的3D雷射掃描器”、透過磁吸介面將手機音訊傳輸至汽車音響”,這樣就可以繞過藍牙協議的壓縮,實現高保真音質。
但可惜這些設想最終都沒能實現,官方只推出了360度攝像頭、3.5mm耳機介面配件和無線充電底座等等幾個配件。。。

也許你以為是小廠商們缺人手缺資源,才頻頻翻車,但這事其實大廠也幹了。

就比如,摩托羅拉也曾在 2016 年推出過模組化手機——Moto Z,透過背後的金屬觸點,磁力吸附功能擴充套件模組。不得不說,大廠的手法確實更驚豔。因為 Moto Z 透過磁吸,不僅可以實現替換手機背蓋的材質,起到一個造型上的作用。
而且還能直接磁吸一塊電池在手機後殼增加續航,磁吸 JBL 的揚聲器提高外放音質,甚至磁吸上投影模組,可以實現短焦投影,你還可以透過這個拓展模組,外掛一個哈蘇鏡頭。。。
不僅如此,在同年的開發者大會上,官方也宣佈計劃每年推出 12 個新模組,但如今也快十年過去了,託尼看了下官網,配件的數量比當初剛釋出時也沒多多少。。。

聊到這裡,不難發現,想在迭代迅速的市場,硬體方面搞點花活和創新,玩砸了是常態。但相比起硬體規劃上的有頭無尾,廠商在釋出時說的很多軟體功能,都要靠後續 OTA 來實現,還不告訴你具體的期限,好像更讓人頭疼。

就像蘋果的 iPhone 16 系列,釋出到現在過去 200 多天,iPhone 17 都快來了,Apple Intelligence 國行還是沒上線;索尼 PS5 首發時承諾支援外接 SSD 擴充套件儲存,在發售將近一年後才透過系統更新解鎖。。。
也就是說,使用者在產品和服務上,花了全套的錢,到手的卻是半成品,是不是有點 “貨不對板” 的意思?那這其實就跟虛假宣傳的定義很像了。
那麼按照我國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有對虛假宣傳的明確處罰規定;包括歐盟的相關法律,虛假宣傳最高可處年營業額 4% 的罰款;還有美國 FTC(聯邦貿易委員會)指南,也要求廠商需在合理時間內兌現宣傳功能,否則可能面臨法律追責。
關於這個問題,託尼還特意跟學法律的同事請教了一下,就拿小米電視 3 的情況來說,確實有那麼點兒虛假宣傳的意思——假如真有小夥伴買過這些產品,可以試著告一告,看看能不能獲得三倍賠償
但話又說回來,估計廠商們的法務部,比託尼更清楚裡面裡面的利害關係,都知道吹牛吹多了是要付責任的。光看商品詳情頁有多少防槓的小字註釋和備註,你就知道他們有多小心了。
品牌官網關於產品的功能和配置會有數字小標備註
同時託尼作為消費者,也明白為啥大家對廠商都有種 “說話不算話” 的印象。
畢竟廠商們為了差異化,經常會短暫嘗試一些新功能和產品新形態,過段時間發現銷量反饋不好,就改用別的方案或者無限期跳票,宣傳口徑可能也會一變再變。
但問題是,沒有後面硬體的持續更新和軟體支援,難免讓首批掏錢支援的使用者顯得有點冤種。託尼至今忘不了,同事作為老特斯拉車主,購買了 FSD 服務,卻因為硬體限制無法升級的哀怨小表情。。。
當然也不排除搞宣發的團隊有時候會顧頭不顧尾——
就像之前米羅購買了某品牌旗艦機的保值換新服務,本來這是回饋老機主的優惠。但因為下一代手機的發售延期了,和老手機之間隔了15個月才釋出,超過了原定的“ 12-14 個月之間 ” 保值換新的使用條款。。。還好溝通之後,該品牌更新了策略,允許服務延期,不然這又要成一樁樂子了。
但無論是上面哪種情況,對於消費者來說,都是看著廠商們在產品釋出時畫餅,往往東西到手後,發現體驗和服務跟不上。要不大家商量一下,都真誠一點,別起高調,別讓各種宣傳術語和功能承諾 “通貨膨脹”。。
撰文:Levi 
編輯:米羅 & 面線   
美編:煥妍
圖片、資料來源
小米官網
黑貓
錘子科技官網
知乎
droid-life.com
dcfever.com
motorola.com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