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萬條罵機票的留言,試圖打敗大資料

大資料面前人都是模型,而反向馴化大資料,就是改變個體在大資料那裡的模型——從「上班族」變成「學生」,從「有錢人變成「窮鬼」,平臺則會針對不同的模型,調整商品價格——這是資料分析員孟湘函的理解。
她於是跑到社交平臺「罵機票專用帖」下面開罵:「由於機票價格的上漲,我決定取消出行計劃,再漲價通通解除安裝!」帖子裡聚集了上萬條類似的留言,參與者們試圖騙過大資料,讓自己被識別為一個沒什麼錢的人,好以更低價格買入機票。
為了把對大資料的影響吃透,孟湘函從去年12月開始在社交媒體搜尋便宜購票攻略,進行了為期70天的觀察。
哭窮能買到低價航班嗎?在這場以反向馴化大資料為名的行為中,每個人關心的和困惑的又是什麼?她和多位參與者分享了自己的經歷。
文|解亦鴻
編輯|陶若谷
本文來源公眾號極晝工作室(media-fox)
罵機票大法
剛買完機票第二天,27歲的孟湘函就後悔了。她計劃2月跟朋友從廣州飛大阪,去年11月的最後一個週六,她用950塊買下返程航班,第二天就降到786塊。她發帖表達懊悔,「家人們別學我,熬住,罵機票大法真的有用!」
下單前,孟湘函已經在社交媒體上罵了兩天。
「機票漲那麼多,虧我那麼任信(信任)你」「越看越漲,辜了負(辜負了)我對你的期待」。這套話術是她從罵機票專用帖裡複製的,連語病也一起抄過來,試圖反向馴化大資料,把機票價格打下來。孟湘函刷到過不少成功經驗帖說,「把四千多的機票罵得降到兩千多。」
評論區聚集著和她目的相同的網友上萬人。已經工作的上班族,假裝自己是學生,複製別人的話術哭窮:「太失望了,學生過年想回家,機票太貴,根本承擔不起。」
26歲的佛山人丙丙在評論區罵了3天,這個春節,她想跟家人一起去山東旅行,期待在煙臺看場北方的雪。提前一個多月看票,價格始終維持在1400上下,比她的預期價位貴了300塊。她看到貼子中,有人列出四五家購票軟體,聲稱「再漲價通通解除安裝」,還有人說「機票價格不到300以下就不去了」。
丙丙覺得太誇張了——這樣的內容就算被大資料檢測到,也不可能實現。她自己改了兩處細節,刪掉「不到300以下就不去」,因為自己的旅行計劃很篤定,不可能反悔不去,又加上了首選的南航和山東航空資訊,希望精準影響到目標航班。

圖源視覺中國
後悔沒熬住的孟湘函,在廣州一家網際網路公司做市場資料分析,自認對數字敏感。她對「罵機票大法」起初半信半疑。
去年11月,她一邊看機票,一邊在評論區罵,等了一天半到週六晚上,價格沒有任何浮動,她以為這招沒用,又怕錯過直飛好價,當晚花950塊下單。第二天一早,機票突然降了一百多,孟湘函立刻歸因——是罵機票起了作用。
為了把「罵機票大法」對大資料的影響吃透,她從去年12月開始在社交媒體搜尋便宜購票攻略,決定進行為期70天的觀察,總結出票價波動的規律。
連續蹲了一週,孟湘函先是驗證了「星期二理論」不存在——這也是網友總結的經驗,傳聞航空公司在週二進行盤點並調整未來航班票價,這兩天消費者容易買到特價或降價機票。她接連兩個週二都蹲守到凌晨,但機票價格並沒有波動。
重慶大學法學院刊載的論文《大資料殺熟背後的平臺私權力及其法律矯正》指出,當航空業以消費者購買機票的不同時間點作為票價變動的因素,大資料則最先以使用者消費次數的多少作為價格浮動的因素。
孟湘函聽說過類似的規律,她因此擔心自己太頻繁看機票,會觸發大資料的「另一套組合拳」——「搜尋的人越多,這趟航班可能就會被大資料標記為熱門航班,價格反而會往上提。」後來為了控制頻率,她每隔兩三天才點開看一次票價。
失敗的經驗,被她總結為「大資料需要反應的時間」,「我是週五開始罵的,週日它才降價,說明大資料要有兩天才反應過來。」
這樣一個月後,孟湘函發現自己想買的那班返程機票,價格從最初的950塊降到了650塊,但只維持了很短的幾天,價格又很快回升。她認為自己找到了這張機票的價格極值,「到達這個點後,再怎麼罵,價格也很難再下降了,而且每天都去點,大資料會認為你對購買這個機票很感興趣,又開始給你提價。」
南京郵電大學計算機學院副院長陳志教授則公開表示,罵機票的方法在技術上存在明顯的侷限性,實際效果有限。「在手機上反覆評價並不會直接改變演算法的決策。」他在新華日報的採訪報道中說。

罵機票帖截圖。
大資料的圍城
大資料面前,人都是模型,而反向馴化大資料,就是改變個體在大資料那裡的模型,從「上班族」變成「學生」,或是從「有錢人」變成「窮鬼」,平臺則會針對不同的模型,調整商品價格。這是孟湘函的理解。
這種差異化定價被稱為「大資料殺熟」。北京市消協2022年釋出大資料「殺熟」調查報告顯示,86.91%的受訪者認為有過被大資料「殺熟」的經歷,82.37%的受訪者認為網際網路消費大資料「殺熟」問題普遍存在。
復旦大學管理學院孫金雲副教授曾於2021年3月釋出調研報告,他和團隊用實證的方式進行了一項測試,在5個城市花費5萬元打車800多次,得出結論認為,蘋果手機使用者在打車場景中比非蘋果手機使用者支付了更多的費用,優惠福利也被打了折。
這次買機票前,孟湘函特意借來朋友的安卓手機比價,發現票價和蘋果手機相同,才放心用蘋果手機買票。
搶完去俄羅斯摩爾曼斯克追極光的機票,35歲的電商從業者王全偉,也發了條罵機票的帖子,對殺熟行為洩憤。他是購票軟體的金鑽貴賓,卻發現自己比朋友的機票多花了兩百塊,「電商也是千人千面,每個人會被推薦不同價位的商品,但至少相同商品的定價是一致的,不像大資料殺熟,同樣的商品還能定價不同。」
除了在賽博空間發帖,現實生活中的聲音也會被大資料檢測到,這也促成了另一群人的反向馴化策略。
重慶人宋佳佳罵了兩天機票後,刷到了時間更好、票價更低的航班,便宜近1000塊錢,她在罵機票的社交媒體裡發帖《反向馴化真的有用!》。
宋佳佳想在春節和老公、閨女一起去煙臺玩,但10歲的女兒始終不同意,說要去找外公外婆過年。宋佳佳只好先把自己跟老公的票買下來,然後跟爸媽聊天,一直討論女兒不願意去煙臺怎麼辦,「她讓我跟她爸自己出去玩」。
一週下來,她發現小孩的機票一直在降價,宋佳佳認為這些聊天內容被手機大資料監聽到了,「果然越說不去,票價越降。她經歷過大資料的區別對待,下館子想買團購套餐,和老公同時開啟手機,發現同樣的套餐卻在兩臺手機裡有不同價格的優惠。
圖源視覺中國
對於40歲的寶媽陳晨來說,「罵機票大法」更像是大資料的一次圍城。1月初,她原本在跟表妹商量春節去哪個海島玩,前腳關上微信,後腳開啟社交平臺,首頁就被推薦了大量旅行攻略,搜完機票,首頁又刷到「罵機票專用帖」。
陳晨調侃這個過程,「馴化大資料的方法也是大資料推給我的。」她覺得評論區的發言像機器人,全在說同樣的話,但她看見馴化成功的帖子,也「有了投機心理」,想試著罵一罵,蹲一張便宜的機票。
由於海島的機票在春節溢價嚴重,她把旅行計劃改為帶9歲女兒飛大阪。罵機票的一週過去,陳晨看著票價從4700降到4000出頭,決定不再等了,直接下手,沒想到早上剛買完,再開啟購票軟體,又降了700塊,她在微信跟朋友吐槽這件事,覺得自己是冤大頭,接著開啟社交媒體,大資料又給她推送了筆記《機票剛買完就降價,如何投訴平臺》。
一環套一環,陳晨覺得自己的生活被大資料演算法操控了。但當她在公司跟同事相處遇到矛盾,第一反應仍然是開啟社交媒體,讀一讀首頁推薦的《INFP為什麼是最沒用的人格》,反思是不是自己性格有問題,才會在衝突中這麼軟弱。
很多頁面,她猜測是自己停留時間越長,就代表在認真看,大資料知道後,又會把相同的內容繼續推給她。但是看得多了,又發覺不同的帖子不過都是在說相同的話,表達差不多的意思,「世界越來越像」
大資料偶爾也帶來驚喜。去年秋天,下班很累了,母親還在催她給女兒做飯,拿蝦滑炒韭菜。她想偷懶,就把冰箱裡的蝦滑拿出來,不等它解凍,整條丟進平底鍋裡煎,盛到盤子裡,蝦滑變得像一個細長的蝦餅,她覺得滑稽,拍照發在社交媒體上,標題為《歡迎來看40歲女性對蝦滑的企業級理解》。
原以為這條內容挺無聊的,沒想到第二天它被大資料推給9000多人觀看。陌生人在評論區給她留言,「清湯大老爺,這就是我想吃的蝦滑的終極形態」,「這蝦滑能給我香迷糊了」……
但是去年出差,她抽空在當地旅遊了幾天,把旅行照片發在自己的私人賬號上。出差回來,領導把她喊去談話,說刷到了她的帖子,讓她刪帖。之後,陳晨把暱稱改為momo,關掉通訊錄訪問許可權,開啟禁止推給可能認識的人,而且隨時「反偵查」,首頁刷到熟人就拉黑。
青蛙與玄學
在這場以反向馴化大資料為名的罵機票行為中,其實很少有人真的在反殺熟,多數參與者拿它當作一種玄學,不過是想在這個冬天,以價效比最高的方式出一次門,或者回一趟家。
25歲的劉明幾乎用盡了一切手段,在微信裡跟朋友聊天時罵,發朋友圈罵,在小紅書發帖罵。老家哈爾濱這兩年變成熱門旅遊城市,他想把回家的機票價格罵到心中的合理價位。
劉明在上海開了家檯球廳,兼職當模特,這兩年回哈爾濱,卻覺得這個城市變得陌生。中央大街的樓梯鋪上地毯弄上扶手,飯店裡凍梨切成能擺盤的模樣,以前他從沒見過。去年春節,回家機票從兩三百塊漲到1500,劉明今年長記性了,決定提前兩個月買機票,起飛時間也提前到春節前一個月。
擔心機票被遊客搶光,他起初花900塊搶了一張,還是嫌它比往年貴不少,於是罵了半個月機票,終於刷到一張240塊錢的,乾脆退票重買,除去手續費一共便宜了300。
寶媽宋佳佳的父母每年春節都會提前兩個月,從重慶飛往海南避寒。她更喜歡在春節帶自己的小家庭,找一個冷門景點旅行。2023年春節,她跟老公一起帶閨女自駕遊,從重慶去海南找爸媽過年,在廣東徐聞港,原本只需4個小時的車程,由於春節擁堵,宋佳佳一共開了10多個小時。她下定決心,再也不在春節或節假日去海南了。
去年春節是她最滿意的一次出行。蘭州成為了偶然踩中的冷門旅遊景點,她跟老公閨女一起當揹包客,冬天不用帶什麼換洗衣服,沒有拖箱子,一路坐火車,從蘭州沿河西走廊到敦煌,整條線下來,沒有任何擁擠。

圖源視覺中國
原本今年也想踩煙臺這條冷門路線,卻沒想到閨女嚷嚷要去海南找外公外婆過年,她只好先擱置孩子這張機票。今年買機票,不管去哪兒,她總想著,能便宜一點是一點。
對罵機票大法進行了70天觀察的孟湘函,也是在為自己下一次的旅行打算。她很節儉,朋友入手的大牌包、護膚品、大幾百塊錢的衣服、盲盒類的玩具,她都不會碰。旅行是少有的額外開支,也是她過去一年找到的有效解壓方式。
這是她在廣州網際網路公司工作的第三年,孟湘函遇到了瓶頸期。先是部門離職了5個同事,分到個人頭上的KPI變重,她也不再是職場新人。
旅行也是她偶然求得的解法。工作之後,她很長時間不再旅遊,去年因為工作壓力驟增,心情跌入谷底,她才拉著朋友說走就走,去泰國沙美島,躺在沙灘上發呆,曬太陽。島上突然停電,她為了瞭解清楚情況,拉著朋友騎摩托車環島,找到碼頭,開啟翻譯軟體,問碼頭的工作人員什麼時候恢復供電。孟湘函那時才意識到,自己的生存能力沒有想象中那麼差,溫水煮出來的青蛙,也可以從框架裡跳出來,看看外面的世界。
拿出一些存款旅行、看一下世界,尤其是看看別的地方的人是怎麼生活的,當地商業模式是什麼樣的,她覺得只有這樣才可以找回丟失的好奇心。觀察70天摸清「罵機票大法」也屬於此類,她希望自己能做點有價值的事。
也有人在實踐後終於意識到,「罵機票大法」並不會帶來任何改變。一個24歲的女孩打算過年去芒市旅遊,罵了一週機票,票價從700漲到1200,她怕再等下去就真的買不起了,趕緊下單。她發帖告誡其他人,「該出手時就出手,罵機票沒用的。」評論區卻引來1500條人機感的評論,仍是在罵「機票太貴,不去了」。
(文中人物均為化名。)

本文轉載自【極晝工作室】
關注檢視更多故事


「是個人物」系列帆布包
點選圖片掃一掃購買↓↓↓

親愛的讀者們,不星標《人物》公眾號,不僅會收不到我們的最新推送,還會看不到我們精心挑選的封面大圖星標《人物》,不錯過每一個精彩故事。希望我們像以前一樣,日日相伴。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