準備好給房子養老了嗎? 2025-05-13 16:48 V姐來了 Hi,我是V姐。 這兩天大家在熱議房屋養老金。 很多朋友開玩笑,本來想買個房子給我養老,現在是我先給房子養老。 大家最關心的無非2點: 1、要不要我出錢? 2、對後續樓市會有什麼影響? 我梳理了一下現有公開資訊,跟大家分享一下看法。 8月23日,國新辦舉行了“推動高質量發展”系列主題新聞釋出會。 住建部部長倪虹在發言中提到: 研究建立房屋體檢、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制度,構建全生命週期房屋安全管理長效機制。目前,上海等22個城市正在試點。特別說一下房屋養老金,個人賬戶透過繳納住宅專項維修資金已經有了,試點的重點是政府把公共賬戶建立起來。 在住建部負責人的發言裡,當前養老金,重點是建立公共賬戶,並不需要老百姓直接出錢。 那公共賬戶的錢哪裡來呢? 目前的可行方案,包括按一定比例計提土地出讓金,維修資金的增值收益,財政補貼,創設相關金融產品,都是可以的。 比如政府保障房,20年租金做抵押,發債,發REITs都可以。 再比如大家買商品房時,需要按照建安成本的5%-8%繳納房屋維修基金。 根據相關資料測算,目前全國結餘1萬億。 上海北京杭州等地結餘超過百億,但是累計使用資金僅佔累計歸集資金的10%左右,成都和深圳分別用了4%和5%。 大量資金沉澱在賬戶裡,沒有有效利用。 這些錢是不是可以拿去理財? 人的養老金能入市,房屋養老金怎麼能閒著? 1萬億買A股,不說買出牛市,怎麼也能拉出一週大陽線。 今天上海出了一份闢謠通知: 這個通知再次明確,目前不會增加個人負擔,不需要個人出錢來負責房屋養老。 所以很多人猜想的,這是變相房產稅,至少現階段不是。 我猜測未來,就跟個人養老金有三根支柱一樣,房屋養老也會有一二三條支柱。 第一支柱是業主繳納的維修基金,這是個人賬戶,只負責你的小區; 第二支柱是土地出讓金計提,財政補貼,公共維修基金增值,公積金增值收益等,都會進入公共賬戶,可用於區域統籌; 第三支柱就是商業房屋養老金,包括房屋綜合安全險,商業房屋養老補充等,這個需要探索,多會用於別墅這類自己負責修繕的房屋。 上海宣佈會在浦東先行試點,之所以在浦東,大機率是浦東商品房比較新,老破小的比例遠小於浦西,維修難度低。 這個就涉及到第二個問題,這個政策對樓市是否構成利空。 我個人覺得對老房子是,對老破小和老破大都是利空。 以前很多人拿著老房子,最大的紅利是什麼? 是拆遷。 後來貨幣化安置很少了,老房子的紅利是舊改。 政府出錢,幫你把小區的管道,綠化,車位,休閒場所,外立面等都改造一下,確實可以大幅提高居住質量和租金水平。 按照目前的存量房市場計算,到2030年,房齡超過30年的老房子,會佔到一半。 拆肯定是拆不起的,連上面這樣的舊改都搞不起。 只能靠房屋維修,房屋養老金,房屋保險去做最基本的修繕維護,儘量延長使用年份。 所以你看,老房子享受到的紅利越來越少。 如果後面,配合房產稅,需要個人額外掏錢補充房屋保險,那就更加難了。 很多老房子業主連物業費都不肯交,你要他掏錢給房子養老,催收成本就高得離譜。 催收猛了,老破小業主會拋售房子,對於很多現金流不充裕的人來說,拿一筆錢租房子也挺好。 業主越沒錢,房子維護越差,拋售的人多,房子越不值錢。 房子越不值錢,拆遷成本越低,真要不值錢到一定程度,說不定又能拆了。 所以暫時拆不起,老破小低成本延長使用年限,對gov有利; 核心地塊老破小持續降價,對gov也有利。 因為好地始終是值錢的,上面的房子不值錢了,地主低價回購,肯定是不虧的。 其實我還擔心一個問題,就是這個維修基金賬戶,沒有官方資料去公開它的具體情況,都是估算,市場上引用的是13年的一篇新聞報道。 這篇報道里,專家是哪裡的專家,哪位專家都沒有說明。 這賬戶這麼多年,不公開不透明,是一筆糊塗賬,還有報道過被官員挪用去炒股的新聞。 鑑於過去爛尾樓專案資金的監管狀況,我有個不成熟的建議,老爺們是不是先不要想著怎麼籌錢弄公戶,咱們把監管和公示體系先搞起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