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5日,我(鄧璐)參加了北影節姜文老師的大師課,其中他提到了自己的一個觀察——現在好多年輕導演都在“演導演”。
大家往往執著於複雜的表現形式,卻忽略了電影最本質的表達需求。真正優秀的導演應當懂得化繁為簡,透過與製片、團隊的充分溝通,用最直接的拍攝方案實現自己的意圖,而非盲目堆砌技術或資源。
這一觀點讓我聯想到近年來與許多新導演合作時的觀察。他們在藝術院校接受了系統的專業訓練,卻往往難以適應真實的電影製作的運作邏輯。
然而,畢業後的年輕導演很少能獲得像"師徒制"那樣的實踐指導,導致他們在溝通方式、工作方法上頻頻碰壁。

自媒體和電影創作異同與挑戰
YIQIYINGCHUANG
曾經和一位平臺的朋友交流時,我們談到了一個有趣的現象:短影片創作者往往是"全能型選手",他們需要同時承擔策劃、拍攝、表演、剪輯、運營等多個角色。
即使是擁有百萬粉絲的頭部創作者,也常會遇到創意瓶頸,這與電影導演面臨的困境高度相似。電影就是放大版的自媒體,所以現在電影人也在想什麼樣的是爆款電影。
對我而言,嘗試自媒體創作更像是一種實驗——研究不同內容形式的表達差異。
由於本身從事影視行業,短影片的製作流程對我來說並不複雜,甚至可以在登機前的半小時內完成拍攝、剪輯和釋出。但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理解短影片的傳播邏輯、使用者心理,以及如何在這種快節奏的創作中保持個人風格。
電影會懼怕抄襲,可自媒體不怕“抄襲”。自媒體行業的一個顯著特點是允許內容形式的模仿與再創新。
比方說,“喝咖啡"的創意火了,很快會有大量創作者以類似形式跟進,但觀眾並不會因此感到厭倦,反而會期待更優質的版本。
然而,電影行業卻對"模仿"極為敏感,尤其是經典IP的改編——比如《西遊記》,任何新版本都難免被拿來與86版電視劇對比,很容易被批評"毀經典"。
關於經典IP的改編創作,我們面臨一個核心矛盾:是該堅持傳統精髓,還是融入網際網路時代的新元素?這個問題在四大名著改編中尤為突出。

觀察短影片爆款規律就會發現,成功的作品都具有鮮明的角色屬性和辨識度。第一個創新者樹立風格後,追隨者都能明確說出“這是在模仿某某某”。電影創作也是同樣的道理——特色就是生命力。
為什麼特別強調這點?因為創投短片要想脫穎而出,就必須找到自己的獨特定位。很多人覺得“特色”很難把握,但其實這正是自媒體人每天都在鑽研的課題。
我相信大家都懷揣著電影夢想,拍短片、走創投、拿獎項。要實現這些目標,我們必須深入思考:自己的創作特色在哪裡?如何在藝術表達和商業價值間找到最佳平衡點?
學斯坦尼康
不止斯坦尼康
YIQIYINGCHUANG
練點真功夫!
這個五一假期,我們開設的《零基礎斯坦尼康訓練營》不僅僅是教授器材操作技術。除了斯坦尼康的基礎使用,我們更注重分享影像語言的設計思維,並會組織創作討論,探討如何將想法轉化為實際作品。

我希望參加課程的學員不僅能掌握斯坦尼康技術,更能獲得電影創作的全面提升。我們將開展深度交流,內容涵蓋攝影、導演構思等多個維度。
特別要強調的是,長鏡頭創作絕非單純的攝影問題。它需要從導演思維出發,甚至在編劇階段就要進行整體設計。這正是我們課程要重點探討的核心內容。
*本文節選自《鄧璐、張智勇:聊聊電影節與創投》直播內容,點選“閱讀原文”可觀看完整內容。

更多課程諮詢,掃二維碼加小助理好友↓

整理、排版丨馬東西

「注:本文部分圖片來源於豆瓣及網路,
若有侵權請主動聯絡我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