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教了二十多年專業實踐課程的電影學院老師嚮往看來,創作就要走進生活,挖掘生活中間的人物。指導過短片作品五百多部,推薦學生作品到國內外電影節參賽一千多次;在商業片佔領電影主流市場的時代,他始終關注有潛質的青年電影人。
而作為導演、編劇,從青年創作者一路走來,積攢了二十多部獨立電影、短片、長片、紀錄片創作體驗,也拿過各類電影節六十多次獎項的他,因為感同身受過青年導演的創作困境,也一直致力於踐行讓更多年輕導演有能力創作核心深刻、製作優質、兼具作者表達與社會價值的「低成本電影」,有機會被資本、被行業、被觀眾看見。

導演、編劇嚮往
就在前不久,他為畢業生髮起了一個「青浪潮計劃」,扶持青年電影人300萬-3000萬間有市場價值的專案。未來還未可知。扶持計劃具體能做到什麼、解決什麼,展示的是作為行業參與者、創作者堅持電影藝術創作、扶植後浪的行動、決心。考驗的是正在學習、成長的年輕電影創作者,踐行電影藝術踏實篤行的堅定、毅力。
對於學習電影創作,成為電影導演這件事,他秉持有機會就趕緊抓住,機會沒來就練好本事的務實態度。耐住寂寞、守住寧缺毋濫的創作標準,直到厚積薄發。
3月8日、9日兩天,我們特別邀請向往導演來益起映創進行一次導演創作分享。導演如何選擇適合自己的創作題材?目前行業中導演採用的創作方法是哪幾種?年輕導演如何先拍出高品質的低成本電影,被行業認可?如何從16000多個電影節裡找出適合自己的電影作品,讓投資方、製片人、選片人看到你,讓更多資本找到你、發掘你、培養你?
在開課前,我們就一些問題先和嚮往老師聊了聊。關於當下AI衝擊影視行業,導演如何修煉自己的價值壁壘;關於低成本電影創作;關於青年電影導演的未來職業成長。以下是對話文字整理。
從劇本創作到後期製作,AI已經滲透到電影行業每個角落。您怎麼看AI對電影創作產生的影響?
嚮往:AI對影視創作已經產生很大影響。春節前我和青年文摘雜誌共同發起了一個短影片短劇創作活動。我們試圖用AI創作了一個十多分鐘短劇。把劇本寫出來,不用拍攝,輸入相應的AI工具,比如文生影像Midjourney、文生影片Runway、可靈等AI工具進行製作。春節期間DeepSeek引發的震動我也有關注,創始人梁文峰用漢語體系建立我們自己的國產AI,在好萊塢也有很大反響。我有一些朋友使用之後認為DeepSeek對系統要求較高,硬體配置要跟上,否則會卡頓或不流暢。
AI優勢在於成本低,需要進一步完善的是情節的連貫性。比如從一個短片十多分鐘,後4分鐘開始的一些細節還比較難以連貫,演員的情緒也比較難接上。但我覺得會很快突破一些技術瓶頸,所以不是大問題。技術早晚會成熟,我們要面對它,重視AI的教學和學習。兩年前,我在電影學院也為同學們開設AIGC相關課程,包括智慧書寫、文生影片、音樂生成和配音生成的工具,讓學生在短時間內掌握一些新技術,快速地出成績,以引起同學們對AI的重視。

嚮往老師在課堂上
在全球電影製作工業中,有幾個重要基地。首先是尼萊塢,奈及利亞的電影拍攝影片成本極低,數量非常多,其次是寶萊塢,再次是中國橫店,數量也相當可觀,還有一個高品質的基地就是好萊塢。新的時代來臨,影視界正在建立一個新的AI製片工業基地稱之謂“Sorawood”,可以實現從創意到完成成片一體化,我估計不久的將來新基地是生產影片是最多的。我認為對於AI的學習應該儘早,無論在電影創作還是其它領域的創作,技術的發展是無法避免的事。
這次課程也有設計AI相關內容嗎?從導演創作角度?
嚮往:會有。比如拿到一個題材或劇本,先透過工具進行市場預測,這是很有用的。歷史上有名人,由於他們的預測能力強被尊為預言家。比如早年的周文王姬昌、姜子牙、袁天罡等,他們能預測事件當時以及之後很多年的大致發展走向。我覺得DeepSeek就具備類似的能力,但它從邏輯上實現了科學化,這對創作有很大幫助。比如你要做一個青少年題材,你想預測題材的票房潛力,觀眾是否喜歡,怎樣才能有好的收益等等,AI可以提供一個有參考價值的指導。這些思維方法課程也會涉及到。
剛剛說的都是AI輔助創作。AI會不會也限制人的創作?在您看來,用AI創作需要重視哪些問題?
嚮往:AI確實存在創作力上的一些侷限性,我覺得需要重視的問題有三方面。一是AI模型在情感處理上存在侷限。邏輯問題處理上AI可能超越了許多人,但在情感上,比如對細節的深入理解,它可能還不如人類。比如跟兩個不同但有共同特質的人面對面交流,能感知到二者思維、文化、情感上的細膩差異。但大資料模型可能將有共同特質的人視為一個整體類別進行分析。細膩情感上的差異,只有具有情感細胞的人類或動物才能感受到。冰冷的資料模型,僅憑邏輯和計算難以做出判斷。

電影《送奶工的早晨》拍攝現場
其二是同質化。使用大資料模型訓練出的作品,風格可能會比較接近。以電影創作為例,賈樟柯和侯孝賢在創作上都用長鏡頭,從敘事學角度來看,差異非常明顯。但在我看來如果把他們兩人的資料全部輸入模型,生產出來的影片,極有可能會同質化。模型目前還不像有生命的事物,在細節處理、情感情懷上,人類去處理可能會更“感性”。
其三我認為是版權問題。開發者訓練出模型後,交給創作者使用。創作者在使用過程中加入自己的想法,形成作品。這時,作品的版權歸屬就變得模糊,目前對AI版權歸屬還沒有一個明確的標準。我個人認為這幾個問題需要重視。
也就是說創作者的獨立思考、處理情感細節的能力,可以是不被AI替代的個人能力壁壘,能這麼理解嗎?導演如何在技術洪流中堅守人文關懷、獨立思考、藝術表達?
嚮往:我們要回歸到創作的本質。無論電影還是短劇市場,哪一類影視作品的核心都在於面向觀眾。觀眾並非機器或資料收集器,而是帶著情感去欣賞影像的。他們觀看作品後會有感觸,會與作品產生共鳴,這是最為關鍵的一點。無論科技如何發展,機器如何先進,創作出來的作品最終還是要給人看的。不能因為依賴技術或機器,就忽視作品本身的情感表達和與觀眾的共鳴。創作者不被AI淘汰,情感表達是必須具備的能力。

導演嚮往在拍攝現場
另一個重要能力就是情懷。把AI視為創作工具,可以極大豐富我們的創作手段。傳統電影工業從創意構思到劇本創作,再到拍攝、後期製作、宣傳發行,整個工業流程都由人主導。比如我過去做紀錄片,更多是總結學習前人的技法經驗,包括用人類學、社會學的系統理論指導創作,完善創作過程中再不斷發現新創作技法,探索新理論實踐方法,這個過程優勢在於是具有情感的。不足在於依靠自己探索,時間成本極大。AI的深入和全面是經過大資料模型訓練出來的,可以進行邏輯性的歸納總結快速給出創作者指導方向,但目前還沒成長到能夠完全替代人類情感表達的程度。因此為了不被淘汰,我個人覺得創作者需要把AI作為輔助工具,以守正創新的態度和恆久的情懷去創作,只有用心創作出來的精品,才能長久。
在您創作的眾多獨立電影作品裡,經常能看到對人性、社會的深刻洞察,這些創作思考是如何形成的?導演如何把一個想法或靈感轉化成故事敘事?能否結合作品經歷簡單談談?
嚮往:怎麼去找好的選題,然後把它做成一個有分量的作品,我覺得這是初學者要認真思考的問題。現在每天都有數以億計的網路資訊被產生、被接收,但能拍成電影內容或題材的少之又少。這就像在沙裡淘金,如何在沙丘裡挖掘出有價值的題材,接下來的兩天課程裡,我也會專門用半天時間來具體闡述我篩選題材、創作故事一些個人方法。
比如,我曾拍過一部關於“阿拉善人與駱駝”的紀錄片。如何找到區別於同類型題材作品的不同角度,首先深入研究駱駝在草原上的歷史,往前追溯幾百年,比如300年前,草原上的駱駝是怎樣的狀態;然後實地採訪48位生活在牧區的牧民,觀察他們的生活,深入挖掘他們不一樣的地方,並追溯到祖上三代人的代際差異。從縱向到橫向,從個體到群體、從點到面,在掌握整個區域特點後,找出有代表性的人物進行拍攝。這部影片題材也得到白玉蘭紀錄片電影節的肯定,並在多個電影節上獲得8個獎項。也是對我個人意義比較大的一部作品。

嚮往獲得第十九屆上海電視節白玉蘭國際紀錄片獎MIDA2013計劃第一名
如果這個題材放在現在,您也會這麼拍嗎?
嚮往:這個問題我思考過。原來我花大量時間精力挖掘人物和故事素材,但現在用AI可以解決一部分問題。比如用AI收集、梳理有用資訊,節省一部分實地採訪的環節用AI來節約成本,但不能全部取代。創作是嚴肅的,不只是網上搜點內容就可以信以為真,需要對AI給出的資訊有篩選判斷,精準提煉,去偽存真,透過嚴格的驗證之後才能使用。
下一個問題是,您如何看青年導演在創作上的“模仿”和“創新”?導演如何保持作品獨立性和獨特藝術價值?在引導年輕導演找到個人創作風格上,能否簡單分享一下您的經驗和思考?
嚮往:過去的二十年多年裡我也一直在學校教學。拿我接觸並輔導過的學生來說,比如文牧野,他和別人不同的地方就在能走進生活,挖掘生活中間的人物,短片作品《金蘭桂芹》靈感就來源於他老家所在小區的兩個退休老太太。《我不是藥神》也是對原型人物和故事發生地進行了長時間的考察。包括申奧拍攝的現實主義題材的《孤注一擲》,也是一部收益相當不錯的影片。他們都是沉澱了很多年,也會看大師級的片子學習,也會讀報紙,發現有意思的事剪下來,或是用手機拍下來,讓負責文字處理的助理或團隊整理出來,大家一塊討論。他們的優勢能力在於從生活中尋找素材,這是其一。

文牧野導演《金蘭桂芹》
技法是其二。模仿前人的優秀作品和方法其實是青年導演成長的一個必經過程。導演系的課程大綱中有經典影片片段拍攝。比如選取一段5分鐘情節,臺詞不變,場景就近尋找,比如就在學校周邊找些相似場景、年齡相近演員,模仿片段拍攝出來,並進行考核計入成績。“模仿”並不是說簡單照搬別人,沒有自己創意,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成長,這是必不可少的階段。包括一些非科班出身、跨行業的電影愛好者,比如卡梅隆和昆汀·塔倫蒂諾,他們沒在電影學院學習過,就是透過看片拉片,模仿學習別人的拍攝方法,然後用到自己的電影裡。我建議年輕的創作者找一些適合自己風格的影片學習模仿,是可以加速成長的。
保持作品獨立思考和藝術性品質,拿文牧野的《我不是藥神》、申奧的《孤注一擲》來說,作品的成功在於選擇了現實主義題材,聚焦小人物、小故事,填補了小人物層面的表達空白。電影前輩比如賈樟柯導演,也是挖掘城鄉結合部夾縫中生活的小人物,而非大人物、大事件。這覺得他們找到一個很好的方法,可以總結為“開個小口,挖出層次”。區別於過往常見的重大題材、重要題材,在題材上豐富了電影創作的多元化。
青年導演拍攝大製作、大投入、重大題材作品的機會往往不多。在少有投資方和行業專家認可的情況下,選擇從小人物入手,比如《我不是藥神》中的主角,一個生病卻買不起藥的小人物,他要如何活下去?題材選擇就很巧妙。視聽語言的創新體現在容納了一些新的技法,例如多層次的敘事,以及節奏、人物塑造、故事、價值觀,都與以往有所不同。這些都是在創新。
您認為當下青年導演遇到的最大挑戰是什麼?在您的觀察中,哪些能力是青年導演普遍缺乏又至關重要的?
嚮往:這個是比較好的話題。邵藝輝在創作《愛情神話》前,也用了六年時間等一個機會。年輕創作者需要做好兩方面工作。其一是打好紮實的基本功,我們稱為視聽語言。就像你要學說話,你得把語言這個工具用好。其二就是要抓住那千載難逢的機會,對於青年導演來說,這種機會並不多見,也稍縱即逝。一旦遇到就要緊緊抓住。
邵藝輝選取了一個現象級題材,聚焦女性主義。女性主義題材很多,但對中年愛情有深度的刻畫的原來是少有。她沒有拒絕中年女性的愛情這樣的題材,而從不同角度、不同人群中間去做補充。其二是她抓了世界的浪潮,女性主義。女性主義在西方國家可以追溯到18世紀末,在日本女權運動自明治維新以來逐漸嶄露頭角,當代尤為更甚。比如2023年2月18日,上野千鶴子和北大三位畢業學生博主的一次對話,就掀起一個非常熱的社會話題,這些社會話題會逐漸在觀眾當中形成共識。一旦影片上映,之前的話題熱度也會成為女性題材再一次宣傳的鋪墊,再加上作品填補了中年愛情電影題材的不足,就會迅速吸引大量觀眾。所以《愛情神話》票房是2.61,到《好東西》已經7.21億了。
我覺得邵藝輝的例子是值得我們學習的。首先,你得有積累和沉澱,要準備好自己的劇本。她寫完《愛情神話》後參與First創投,創投上有20多家影視公司看到她的創意,最終真正跟她談的只有麥特影業,陳礪志(麥特影業董事長兼CEO)一直跟她從頭談到尾。這種機會是千載難逢的,但前提是你必須確保自己的內容準備就緒,一旦遇到合適的機會,將其推出,就會成為一部佳作。

但《好東西》之後還需要進一步努力。為什麼這麼說呢?對於導演,一般來說,尤其是青年導演,要有三部影片的準備,接連三部都成功了以後,才能在電影行業立住足,也會得到行業和觀眾的廣泛認可。
《好東西》確實好。那從您20多年教學經驗看,年輕創作者在創作上有哪些需要提升的方面?
嚮往:過去我輔導過500多部短片,目前差不多每年40–60部的量,接觸過的學生和作品也比較多樣。有些學生入學前就有創作經驗,已經比較成熟,也有些原來拍的少,總結下來可能有三點需要重視。其一是個人素養;其二是找到合適的表達,一個人不太可能同時駕馭所有型別片,有人適合拍城市,有人適合拍農村,要把個人氣質融入創作中,確立個人風格。其三是把表達推廣出去,讓人知道。比如參加電影節創投,陳述自己的創意,讓出品方製片人瞭解。
為什麼學電影的學生那麼多,好的作品卻很少?我覺得是個人定位不準確,即沒有找到合適的個人表達。不斷換風格換題材最後失敗的,或者沒有把某一個適合自己的表達深挖長做,就是沒有堅持下去。要找到自己可以深耕下去的點。
能找到並且能堅持,能堅持很多年的不多,堅持10年的就少了。怎麼能堅持深挖,我覺得有個方面,其實是情懷,要熱愛。《哪吒》導演餃子就是個例子,第一部用了五年來製作。第二部也是用了三年,單是劇本就改了66遍。回頭看成功都是給有準備的人,有準備有情懷能堅持,最後做成了。不絕對,但佔大比例。
即將開講的課程主題是關於“低成本電影”,在資源條件有限的條件下,如何透過創意和敘事或更多手段提升作品質量?能否先簡單分享一下?
嚮往:青年導演往往難以獲得大額投資。因此應在小資本或者沒有資金的困境突出重圍,拍低成本電影,以小博大,就是一個好的選擇。《最後的告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導演張中臣曾是電影學院保安,拍這部片子就是幾個在電影學院志同道合的朋友湊錢完成的,去年底上了院線。這就是低成本電影的一種實踐。創作思路是回到他生活的環境,影片中的角色都是村民,場景也較小,不需要太多資金花費。在整體可控的情況下,完成影片創作。

《最後的告別》劇照
但並不是說低成本電影一定是現實主義題材比較多。在現實主義題材中找小人物故事拍攝,涉及的人物和拍攝場景更少。我們拍一頭牛,一個村民,拍人和牛之間的情感。縮小場景,減少人物,一下子就解決了在少花錢或者不花錢的場境裡拍攝的問題。接下來是思考怎麼把低成本影片拍出品質,而不僅是粗糙地拍出來。從生活中挖掘有社會價值、有藝術價值題材的能力是關鍵。電影是藝術,同時也是工業,最終要回到工業線上體現其價值。
因此,首先要明確影片的社會價值所在。比如畢贛的《路邊野餐》,人物簡單,親戚、朋友都參與了拍攝,這樣的配置是否能產出一部優秀影片的人物基礎呢?從某種角度看,儘管這些演員之前並非專業出身,沒有演出經驗,但他們演繹自己的生活卻比專業演員更加生動、專業,這是難以替代的。所以說低成本電影從社會中尋找有價值的素材,用原型人物進行呈現,從而構成一部“原味”電影,展現創作者創作能力同時,也是社會價值的體現。
其次,從製作層面來看,拍攝低成本電影時,同學們可以相互幫助,共同參與創作。在人員成本接近最低的情況下,大家齊心協力,也能產出品質並不低的電影。這需要每位參與者都練好基本功,合力創作,這就有可能產生有更大價值的電影。
第三,是要懂得與社會打交道。電影拍出來並不是放在那裡就結束了,要明白電影工業中的宣發環節如何推進。不僅僅是跟發行公司打交道,還要了解影片適合進入哪些院線、哪些檔期。不是所有影片都能隨意進入任何檔期,要根據影片型別選擇合適的檔期。兒童片在六一或寒暑假檔,春節檔、國慶檔更適合大片上映。對於低成本電影來說,選擇合適的檔期至關重要。
做好以上三個方面,前端有好的題材,中端有精良製作,末端有準確的推廣。不是因為資金有限就粗製濫造,用有限的資金做到細節豐富、內容紮實,用小錢辦大事,錢用在刀刃上。
這次課程有設定為優秀學員作品提供電影節推薦機會,對於那些希望在低成本條件下進行創作的優秀青年導演,您會給他們怎樣的具體建議和幫助?對於要參加課程的學員,您會幫助他們會從中學到什麼?需要做哪些課前準備?
嚮往:兩天課程主要分為四個章節。首先是導演的題材選擇。職業導演常會接到影視公司或製片人提供的劇本,需要一個關鍵能力就是判斷劇本適不適合自己,怎麼做選擇。另一種情況是自編自導,自己寫劇本的情況下選什麼題材型別。
因此緊接著會講導演創作技法。包括足夠應對目前行業中大部分創作的“三支柱法”、“主戲拍攝法”,很有可能這兩個技巧會讓你的職業生涯終身受益。第三節是低成本電影創作,也是很多職業導演需要應對的一個難題。年輕導演如何先作出高品質的低成本電影,被行業認可?那就從低成本電影開始。
第四節是瞭解電影節,也是青年導演需要重視的一點。創作者如何從16000多個電影節裡篩選符合自己的電影節,非常有必要了解。電影節是青年導演的敲門磚,在少有機會和能力拍院線電影時,透過拍短片練技法,透過參加電影節,讓行業,讓投資方、製片人、選片人、影評人看到你,讓更多資本找到你、發掘你、培養你。

嚮往在第二十三屆北京大學生電影節上獲得最佳院校推薦獎
課程預習方面,第一章《導演的題材選擇》,需要預習社會學、人類學一些基本概念,知道什麼叫田野考察。第二章《導演的創作技法》,需要預習一些符號學、電影美學、電影敘事學,以及新浪潮理論,比如安德烈·巴讚的理論。同時,需要去看一些電影,如《最後的武士》,還有一部低成本短片電影,李家和的《地兒》怎麼做到用5000塊成本拍出來,最後獲得第75屆戛納國際電影節電影基石單元二等獎的。
有能力的同學,希望可以完成一部課前作業。拍一部3-10分鐘時長的劇情短片,甚至是AI短片也可以。這能讓我直接看到你們的專業水準,並有針對性對我設計的課程做出調整。
還有一件事,並不是兩天課程結束就完結了。最近我和一些志同道合的朋友為我們畢業生策劃了一個扶持專案,目前命名為「青浪潮扶持計劃」,針對青年電影人扶持300萬-3000萬有市場價值的專案,目的是扶持和培養青年電影人。同時,我可以義務為同學們推薦作品到更多電影節上參賽,讓更多的平臺、觀眾看到。因此我覺得這個課程不只是讓你學習技能,獲得導演(高階)職業認證證書,也為你們搭建一個好的社會平臺和人脈網路。希望你們好好學習,將來能在影視行業中立足,佔有一席之地。
















益起映創正式登陸
嗶哩嗶哩課堂
點選[閱讀原文]學習更多課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