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規“漏洞”?幣安仍將在新加坡保留數百名員工

頭圖  丨  envato
記者  丨  吳天一
出品  丨  DeThings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於 2025 年 6 月 30 日前釋出新規,要求所有在新加坡註冊、但面向境外客戶提供數字代幣服務的公司必須在該日期前停止相關活動。這項政策並非突如其來,而是 MAS 在《2022 年金融服務和市場法》(FSMA)基礎上,進一步拓展其對“無實體業務但註冊新加坡”的加密企業的監管權力。
MAS 指出,這些境外運營模式存在明顯的洗錢與恐怖融資風險,過去由於監管範圍模糊,形成了漏洞和套利空間。此次政策明確要求,若企業沒有獲得 MAS 的數字代幣服務提供商(DTSP)許可證,便不得繼續運營。
更明確的是,MAS 已表示僅在“極少數”情況下會發放該類許可證,並不會給予臨時過渡期。此舉被解讀為 MAS 正式“關上灰色出口”的訊號,也意味著新加坡對加密行業的監管正在邁入“准入稀缺”的新階段。

幣安員工繼續常駐新加坡

然而,與不少中小交易所如 Bitget、Bybit 選擇撤離新加坡、外遷員工相比,全球最大加密交易所幣安(Binance)似乎並未受到實質性衝擊。
目前有超過 400 名幣安員工在 LinkedIn 上自稱常駐新加坡,但幣安官方並未說明是否設有正式辦事處。據知情人士透露,幣安員工大多數從事後臺工作,如合規、人力資源、資料分析及技術開發等,並未直接面向客戶提供數字資產服務。
由於這些員工以“遠端優先”方式運作,且與幣安海外註冊主體簽訂僱傭合同,因此並未落入此次 MAS 的監管範圍之內。這種安排實際上凸顯了當下加密行業高度虛擬化和去中心化的運營現實。
企業可透過技術和法律架構安排,在合法合規邊緣運作,從而靈活應對政策波動。

行為暫不會視為違規

根據 MAS 的規定,“數字代幣服務”主要針對提供給境內或境外客戶的客戶面向服務,而幣安在新加坡的員工主要從事合規、HR、技術支援和資料分析等後臺職能,且是為幣安海外主體服務,並不直接向任何客戶提供兌換、託管或交易功能。這種情況,依據《2022 年金融服務和市場法》(FSMA),僅因在新加坡居住併為海外公司遠端工作,不構成“營業地點”,因此不需要 DTSP(數字代幣服務提供商)許可證,也不會被視為違規。
有關此事的核心問題在於,幣安目前的模式未來是否可能被禁止?理論上是存在一定風險的。MAS 已明示將以“營業地點”為監管核心,如果幣安在新加坡未來設立實體辦公室、向新加坡或海外客戶提供交易、託管或支付等服務,其模式將與現行規定發生衝突。
MAS 合作伙伴提醒“營業地點是灰色地帶”,未來如果 MAS 收緊遠端定義或擴大監管解釋,幣安此模式可能失效。不過目前來看,MAS 將繼續維護監管底線,同時保持對遠端後臺模式的容忍,但未來政策存在“微調或硬化”的可能。
其次是,其他企業是否可以照搬?
在新加坡境內採用相同後臺遠端模式,從理論上是可行的:只要不提供面向境內或境外客戶的數字資產服務,不設本地營業點,就不會觸發許可需求。
但 MAS 已明示:儘管許可申請“極少數”會獲批,大多數 DTSP 起步將被拒,監管規則持續趨嚴且明確,灰色空間將不斷被壓縮。從行業趨勢來看,部分平臺(如 Bitget、Bybit)已選擇遷移關鍵崗位以規避政策不確定,而一些初創(如 Kast)也將總部轉向迪拜,留下遠端研發或支援團隊在新加坡。

不可避免的“陣痛”

儘管 MAS 表面上強調其意圖並非打壓整個行業,而是堵住監管漏洞、維護金融系統穩健,但這項政策在行業內外引發廣泛擔憂。一些初創公司開始重新評估其亞洲佈局。例如穩定幣初創公司 Kast 在過去一年準備在新加坡擴張並招聘本地高管與技術人才,但其聯合創始人 Raagulan Pathy 已決定將全球總部轉至迪拜,原因在於“監管態度不確定性過高”。
他指出,雖然 MAS 強調合規為核心,但市場普遍解讀為“政策打壓”,這對資本和人才形成負激勵效應,也削弱了新加坡作為亞洲加密樞紐的軟實力。一些觀察人士也指出,這場政策調整背後隱藏的真正博弈,是新加坡試圖在“全球加密競爭力”與“國際金融中心聲譽”之間尋求平衡,但目前尚未找到一個能夠兼顧創新與監管的成熟模式。
在此背景下,新加坡 Web3 生態或將進入一個“戰略轉型期”。未來的本地加密專案,若希望繼續留在新加坡,就必須在風控、KYC/AML、託管、安全合規等方面全面對標 MAS 的監管要求。雖然門檻提高,但對於長期主義者而言,這也是一次“淘汰賽”後的機會視窗。合規鏈、穩定幣發行、數字資產託管、去中心化身份(DID)等具備合規屬性的專案將更受青睞。
而過往依賴炒作與模糊邊界生存的模式將難以為繼。從生態發展角度看,新加坡將更傾向於發展合規科技(RegTech)、資產代幣化(RWA)、鏈上基金、審計認證等服務型基礎設施,作為其“後加密時代”戰略的核心。同時,那些能將總部設於海外、研發與支援團隊留在新加坡的企業,將有可能在維持 MAS 容忍限度內持續運營,從而維持其在亞洲的影響力。


相關文章